看完中核集团“120万份简历”事件引爆热搜,“鸡娃”最后一块遮羞布还能保住吗?

各有所乐兮 2025-04-13 00:38:00

Part.

01

谁都不曾料到,清明假期的一则招聘公告会引发职场人与应届生的集体焦虑。中核集团在其官微发布校招信息,覆盖10座城市、14所双一流高校,最终却收到近120万份求职申请。这个足以铺满百米长廊的简历量——若按每份A4纸计算,堆叠高度堪比摩天大楼——需要10名HR不眠不休筛选400余天。当数据公布时,连空气似乎都凝滞了。

但现实是残酷的:1730个岗位缺口与8000人录用计划背后,是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强度。

更令人瞩目的是,企业官网特意以满眼星星眼的表情标注这组数据,仿佛在向外界展示某种底气——"这便是我司的吸引力,多少才俊求之不得"。只是这般自信彰显,在求职者眼中却成了扎心的对比。

当“00后吃尽时代黑利”这句话被具象化,新一代年轻人正经历着荒诞的落差。那些挑灯夜战挤过高考独木桥的学子突然发现,即便手握名校文凭,在人才市场的筛选机制下也不过是流水线上的待检零件。曾以为跨越高考这道险峰就能海阔天空,殊不知前方等待的竟是层叠的崇山峻岭——你翻越的不过是第一座山丘。

当"天之骄子"们怀揣文凭走向社会,迎接他们的并非想象中的礼遇。精心准备的简历在招聘系统中无声沉没,面试邀约如同断线风筝,有时连投递资格都成了难以跨越的鸿沟。曾经承载全家希望的骄子,如今在就业市场的筛选漏斗中反复磋磨。这种从云端跌落的失重感,让两代人都陷入困惑:耗尽半生积蓄供出的高等教育,为何换不回一张体面的职场入场券?那些被题海战术淬炼出的技能,在现实竞争中竟显得如此单薄。

Part.

02

曾经风靡的“鸡娃”模式是否已偏离正轨?数据显示,2025年高校毕业生将突破1222万,较去年新增43万,而社会能消化的岗位增速却远不及此。“毕业即失业”不再是一句调侃,而是千万年轻人面临的真实困境。更令人唏嘘的是,那些耗尽全家积蓄换来的学历证书,最终可能连职场起跑线都难以触达——寒窗苦读十余载,归来仍是求职新手村。

还记得那个在鸡娃家长群引发轰动的案例吗?香港某家庭为三个子女豪掷6000万铺就精英之路:34岁长女被送往英国顶尖牙医学院,毕业后却拒绝从业,至今与父母同住;31岁次子攻读建筑学归港,虽进入政府机构工作,薪资仅够维持基本开销;26岁幼子完成药剂师学业后定居澳洲,仍要靠家庭经济支援。这三个从小辗转于各类天价培训班的孩子,顶着"精英教育"的光环成长,最终却连独立生存都成难题——这场持续二十余年的教育豪赌,结局竟是三枚褪色的"金字招牌"。

无论是精英家庭还是普通人家,教育军备竞赛的代价同样沉重。从孕期胎教到学区房争夺战,从钢琴考级到奥数冲刺班,这些投入足以掏空家庭积蓄。当家长们蓦然回首,发现耗尽家财换来的可能只是"半成品"——那些闯过高考关卡的学子,最终仍在求职市场举步维艰。某博主在东莞餐厅遇见本科毕业的服务员,对方坦言择业范围仅限于流水线、客服等基础岗位。这并非贬低职业价值,而是折射出残酷现实: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大学生,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求生。当学历加速贬值,曾经奉为圭臬的鸡娃策略,是否正在走向末路?

十年前抢购学区房的家长不会想到,那些精心规划的升学路径,最终可能通向"灵活就业"的岔道。当教育投资与就业回报严重倒挂——耗尽积蓄培养出的孩子仍在求职市场碰壁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教育逻辑。需要澄清的是,这绝非否定教育价值,而是强调因材施教:对求知若渴者应鼎力支持,对抗拒应试者则需另辟蹊径。当社会不再认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单一标准,那种押宝式培养模式自然也该淡出舞台。

Part.

03

仔细观察近年教育改革轨迹——从教培整顿到高中双休制,从中考科目权重调整到北京试点创新——政策风向标已指明新方向:国家需要的是具备创新思维、理科天赋与强健体魄的苗子,而非题海战术催生的考试机器。当高考试卷逐渐脱离固定套路,当大学文凭不再等于就业保障,那些耗资数十万培养出的"应试专家",反而可能成为新时代教育体系中的冗余代码。

面对新格局,普通家庭如何破局?教育观察者储殷的案例颇具启示:当发现孩子明显不适应应试赛道,与其继续填鸭式投入,不如及时止损。其友人面对成绩平平的初中生儿子,果断终止补习班"军备竞赛",转而储备购房基金——既然成不了学霸,不如助其成为身心健康的小业主。这并非消极放弃,而是基于现实考量的战略转移:让适合冲刺者全力奔跑,让不擅竞速者另辟赛道。

与其赌上全家积蓄培养"高学历廉价劳动力",不如务实规划:存笔安家基金,授项实用技能。当教育军备竞赛性价比持续走低,明智的家长开始转换赛道——弱化分数执念,强化品格锻造。强健的体格、坚韧的心性、稳定的情绪管理能力,这些无法被AI替代的素质,才是穿越时代风浪的真正救生衣。

11 阅读:6213

评论列表

用户14xxx60

用户14xxx60

33
2025-04-13 08:36

纯粹吹牛,毕业生才1200万,你去了十几所学校,就算是每所别的旁边都来了十所,120所学校,每所学校10万人投简历?真去不上税

金丹老怪 回复 04-13 12:48
谁给你说投简历一个人只投一份的,你也太太太不用心思考问题了吧

勾勾小手 回复 04-13 16:46
这是好单位,其次他去了校招

用户10xxx92

用户10xxx92

32
2025-04-13 14:25

据说还要卷20年,每年毕业才降到900万人[笑着哭]

香山一叶(许先生) 回复 04-13 16:54
不是据说,这是有数据的嘛。每年生产多少娃儿,然后2000年左右已经成品,现在正式用的时候,年青漂亮有力气[笑着哭]

狂霸威震天哈哈 回复 04-13 18:48
到2038年,仅需13年了[得瑟]

何公仔

何公仔

11
2025-04-13 17:01

一人可以投多份分别不同的岗位

御风而行

御风而行

6
2025-04-13 15:46

吹牛大了,120万啥概念,10%的人去投简历了,

阿玮

阿玮

6
2025-04-14 17:06

啥是实用技能?你说说啥是实用技能? 以前工厂的钳工,焊工都是实用技能,现在大部分被机器人取代,只留下小部分必须用人的。 理发是不是实用技能? 现在自助理发器那么多。理发师生意也不好。 开挖机是不是实用技能? 建筑一旦缩减,一大群挖掘机师傅失业。 有需求就有岗位,需求少自然而然的卷岗位。

用户68xxx93

用户68xxx93

4
2025-04-13 19:28

该去开疆拓土了

用户10xxx85

用户10xxx85

4
2025-04-13 22:36

大学生出栏的速度比猪都快,加油继续生牛马

而已

而已

3
2025-04-13 15:45

贪婪能回吐一点就业也可增加一点

用户21xxx27

用户21xxx27

2
2025-04-13 21:40

鸡娃还有盼头,不鸡娃怎么办,家里没矿

momo 回复 04-14 10:10
具体看什么岗位,你招的是像服务生,销售这种不需要学历的就靠嘴吹,自然脸皮厚的好。985211的工科生90%都比较内敛,就是你口中的没能力像木头人。我也遇到很多你说的大专的,说的头头是道,然后招进来一会看不见就躲着玩手机去了

粉兰 回复 04-14 12:28
跟我想法一样,我儿子成绩很一般,但情商高,有礼貌会说话还很谦逊,我就让他学好语言,尽量多掌握几门外语,读个一般大学就行了

emmmmmm

emmmmmm

2
2025-04-14 14:43

真有这么多吗?十座城市的的应届毕业生都投了也没120万吧,千来万应届毕业生,有十分之一给你投?广东省省考报名人数都过不了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