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关于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的新闻搅起了不少风波。其实从业内惯有的规则来说,主机厂确实每年都有向供应商提降本的要求,这绝不是比亚迪一家这么干。但我们都知道,比亚迪的体系竞争力是它的垂直整合能力,说白了很多供应链都是它自己的。
所以当时出了这档子事后,我就纳闷,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供应商故意放出这样的信息来挟制舆论给比亚迪施压?现在这一事件似乎已经翻篇,但我想,这个时候倒是可以冷静地跟大家聊聊了。
事情的真相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看比亚迪发信息的公司,名为Sensata(森萨塔),这是一家美资独资公司,全球传感器巨头,并非像媒体渲染的一样,是一家弱势小供应商。
其次这件事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主机厂与供应商博弈的本身,似乎变成了一轮对国内厂商的“声讨”。
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将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与大家分享一下。
降价不稀罕,“倒比”很蹊跷
消息传出后,比亚迪公关总经理第一时间进行了回应。表示与供应商进行年度议价是汽车行业的惯例,比亚迪对供应商提出降价目标并非强制要求,双方会协同推进。
随后比亚迪内部人士也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公司共有8000多家供应商,收到降本通知邮件的供应商不到1%。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供应商不会有降价指标,而是比亚迪的降本方案是按领域有节奏推进的,这次主要是电控和传感器供应商,数量为几十家。
至此,整个事件其实已经闭环。汽车行业这么多年,降成本一直没停过。十年前买一辆合资SUV可能要20万,如今买一辆全新的混动SUV,可能13万就落地了。大家买车越来越便宜,背后就是车企在不断降成本。
更何况工业品的价格本就与规模息息相关,比亚迪这几年销量增长确实猛,2020年的销量还是41.8万辆,今年已经要到420万辆+。因此从比亚迪的角度提出10%的降本额度,远没有到天怒人怨的地步。说句不好听的,那些销量不断下滑的车企,很多提的降本额度都比这个大。
更何况森萨塔这样的全球传感器巨头,毛利率常年稳定在30%以上。如果比亚迪手握替代方案,让它降价10%似乎也不是一件多么过分的事。但从结果来看,比亚迪似乎是踢到铁板了。本该属于商业机密的邮件被爆了出来,还没有丝毫的反制手段。
不仅比亚迪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各方势力也是粉墨登场。一向对媒体反应选择“装死”的特斯拉,最近就开始频频发表意见。
比如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就是那位要教育中国消费者的老总。就各种发文,表示2024年特斯拉对供应链公司的付款周期进一步缩短,只需要90天左右,据说比亚迪的账期超过120天。陶琳还强调,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95%以上的零部件都来自中国本土供应商。
这相当于插了比亚迪两刀,一是表示特斯拉对供应商非常好,二是表示自己靠中国本土供应商就能搞定造车业务,号称科技领先吃遍全产业链的比亚迪,也一样要依赖外资供应商。
明明是一件非常司空见惯的事,却因为双方的身份,现阶段“不可一世”的销量大佬比亚迪,不缺单子的美国传感器巨头森萨塔,最终闹成了群体性事件。
“双标”无处不在
比亚迪在供应链领域的口碑确实算不上好,据说给的价格确实不算高,哪怕现在销量爆表,恐怕供应商赚走的依然不算多。
还有就是比亚迪很喜欢做自研替代,这些年产业链不断扩张,势必也会对一些供应商造成冲击。之前比亚迪就与博世博弈了很久,最终靠着自研系统的优势,让博世低价优先供货。
这也是比亚迪的特点决定的,可以说比亚迪吃的就是技术这碗饭。这是一家靠成本控制,靠垂直产业链脱颖而出的企业。
我们享受着7.98万元的秦PLUS DM-i,似乎就很难奢望零部件的价格也非常高,市场竞争可不是请客吃饭,绝对是非常残酷的。但问题是行业内这样做的远非比亚迪一家,甚至比亚迪也没有特别过分。
比如前阵子宁德时代就宣布,“为特斯拉降价10%”,让特斯拉中国第三季度的毛利率提升了2个百分点。
难道是因为一向强势的“宁王”真那么爱特斯拉?背后自然也是博弈。再比如苹果公司在2016年的时候,要求下游零部件供应商直接降价20%,最终导致多家供应商倒闭。
实际上苹果对下游供应商的随意剔除,已经成为“行业一景”。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赖苹果订单的供应商,要时刻猜测库克的心思和方向,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被抛弃去吃土。
尤其是这两年苹果把产业链从中国迁移到印度,受波及的国内供应商就非常多。
不知道大家怎样看,反正个人看来这样的事其实远比这次的“森萨塔事件”更加恶劣。
比亚迪确实让供应商吃苦了,每年的降本目标都是一大难题。但比亚迪本身也在吃苦,它的核心产业链都是自研自产,可别说秦PLUS DM-i从998到798比亚迪的三电系统没有降价。苹果、特斯拉呢?它们的利润可高多了,却以更狠的手段压榨供应商,也没见心慈手软。
但不论是特斯拉还是苹果,给人的形象大多是温情的,是高端厚道的,至少笔者从来没有见过类似比亚迪这次的“全网围剿”。
很多时候甚至是明晃晃的区别对待,比如本地的宜家停车场一直不收费,大家各种感慨老外的商场就是厚道。结果最近开始收费了,大家就说是中国管理层掌握了话语权。
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双标”。
中资的厚道,看不到?
很多人表示,并不是真的对比亚迪有意见。而是感同身受,这几年确实太难了,普通人真的没有多少能力去对抗生活。
但我想说的是,这些难题并不是比亚迪造成的。甚至如果没有比亚迪,只会更加艰难,至少比亚迪让我们买车更加便宜了不是?
最近几年,比亚迪的销量翻了七八倍,它也在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2024年,比亚迪一共招聘了1.13万名新毕业的大学生,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达到78%?,硕士和博士占比达到67%以上。对于今年这样的招聘“寒季”来说,有比亚迪这样的企业存在,绝对是幸事一件。
比亚迪也一直努力维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平衡,比如今年4月份,比亚迪就主动“撕毁了”合约,给电池负极的头部厂商涨价了大约10%,理由是年前招标价格过低,不能让供应商亏本生产。
你可以说比亚迪也是为了私心,毕竟供应商真垮了,再建立同样的渠道,也同样要花心思。但至少说明一点,比亚迪对供应商绝非一味地打压。
再远一点的,去年年末比亚迪拿出了20个亿给经销商发红包,感谢渠道的付出,当时的说法是每卖出一台车奖励666元,奖完为止。
包括这两年比亚迪也一直在发利润奖,就是独立于所有工资、奖金之外的一比奖金,全员都有,对于员工来说相当于两三个月工资。这些年都不算多,谈不上多慷慨,不过确实属于许诺之外的支出,比亚迪确实在努力回馈社会。
但我们看到的是,这些事的传播速度都非常慢,也从来不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似乎大家就更愿意相信,这些赚到了钱的国内企业,就是比外资更加苛刻,一定会赚走“最后一个铜板”。
最近胖东来也陷入了舆论危机,就是因为对员工提出要求,不允许靠父母买房买车,结婚不允许要彩礼或付彩礼,不允许大摆宴席。就被媒体清一色批判“爹味”太重,管得太宽,这家企业是飘了。
但仔细想想,胖东来所要求的,不都是国家所提倡的事情吗?为什么一家企业尝试着去做一件好事,先不说能不能做成,首先就要被拉出来鞭打。
前段时间华为Mate70上市,定出了5499元起的价格,评价也是国产手机买不起了,全是天价了。
以前没钱买国产车,现在没钱买国产车;以前没钱买国产手机,现在没钱买国产手机。说到底,大家依然是觉得苹果、特斯拉卖高价是应该,华为卖高价是不该,哪怕后者配置厚道得多。
但不论是胖东来还是华为,在取得了足够的利润后,是不是也给出了至少不输外资的待遇,解决了更多的就业,让更多的家庭受益?
写在最后
个人并不觉得比亚迪让森萨塔降价是多好的一件事,但合作企业之间议价确实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外企可以降低国内企业的供货价格,也可以把供应链往外迁,同理,国内企业应该也可以降低外国供应商产品的价格。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个人觉得大可不必。
这次的事件影响这么大,很大概率还是中美两股科技力量的博弈,究竟谁能真正掌握话语权。包括最近又爆出的芯片限制法案,同样是这轮博弈的延续。
作为普通消费者,没必要给资本加上滤镜。中资也好,外资也好,质价比高我们就夸,质价比低我们就贬,归根到底提供好的产品才是王道。希望大家评价的时候,将两者放在同一标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