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向来见不得中国好,中国有好事发生,它们要么偏颇报道,要么只字不提。而这一次,伊朗和沙特在北京签署和解协议,结束自2016年以来的敌对关系,让世界各国为之一振,大部分媒体都在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认为这是和平的一大胜利,并且正面称赞了中国发挥的积极作用。
但是,极少数西方媒体却显得与众不同,它们已经习惯于抹黑污蔑中国,不过因为中国这次的外交成功实在过于彻底,想要抹黑都无从下手,于是便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笔。
最终写出来的文章前后矛盾、错漏百出、可笑至极。其中,“经济学人”是西方仇中媒体的代表,其文章最为拙劣和无聊,这一次,为了贬低这份时隔七年来之不易的和解协议,“经济学人”也是张口就来:
其一,认为在中东所有的协议都不可靠,常常言行不一,即使今天签订的协议,明天就有可能被撕毁。
其二,强调能达成协议,不是因为中国“是该地区的新超级大国”,而是因为沙特阿拉伯和伊朗都想“安抚”中国。
文章还称:“每个人都将从中受益,虽然只有一点点,根本问题并没有改变。”简而言之,“经济学人”的意思是,这个协议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好。
通篇文章没有任何论据,只有信马由缰的胡说。
而另一家媒体“华盛顿邮报”的文章,更是有明显认知失调的症状,所谓认知失调,指的是当现实与愿望不符时,强行扭曲现实以满足内心的精神病症。
单看文章的标题倒是中规中矩,“中国的新外交模式在伊朗沙特协议中取得胜利”。
文章的开始也还算正面,称中东的外交突破表明中国愿意利用自身的影响力解决外国争端,还引用了以色列学者话说,过去美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而现在,中国是中东不可或缺的力量,这一点已经成为事实。
听上去对中国外交成果认知颇为正面,并且提到中国提倡的“全球安全倡议”与“不可分割的安全原则”,认为作为中国的基本立场,在这次伊朗和沙特和解后,将会得到更多的认同,甚至在结束俄乌冲突问题上发挥作用。
不过很快,话锋一转,称和解协议“并不完全对中国有利”,因为“一个更稳定的中东可能有助于缓和也门等地的地区冲突,并允许华盛顿将更多的军事火力转移到亚太地区”,最后对中国进行更多的掣肘,因此和解协议“为美国带来了潜在利益”。
一句话:中国全力促成的沙伊和解,最终有利于美国对中国的围堵,其逻辑牵强程度一言难尽,漏洞百出,简单分析:
其一,美国从中东地区撤军早在数年前便已经开始,美军在中东的军事存在已经很少。
其二,即使在美军撤军前,美国也没有参与也门地区冲突,只是旁观。
其三,中东的美军以陆军为主,很难在中国周边发挥作用。
由此可见,这不过是一篇自我安慰的无聊文章,西方在面对中国取得成功时,心态越来越矛盾,一方面基于客观事实,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成果和影响,但是又发自内心的不愿意承认,于是找各种理由牵强附会,贬低中国的成果以寻求内心的平衡。
美仇中议员卢比奥
西方的这种心态体现在方方面面,无论是从舆论上,还是实际的政策制定,甚至许多智库的报告中都有所体现,但是这样的做法必定会导致误判,甚至是错误的决策,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态度只会让他们自己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泥沼。
相比之下,中国则越来越自信和大气,这自信既源于的实力,也是以谦虚踏实和实事求是为基础,不像某些国家,在国际上大呼小叫、张牙舞爪,以正义使者自居,却行着欺压弱小的恶行。中国永远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实事求是的作出自己的判断,并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世界各国,因为繁荣和发展,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也符合中国的利益,相信随着交往的加深,世界各国会越来越看清东西方在战略格局上的云泥之别。
用户10xxx40
是善意提醒吗:中国帮美国排雷,旁观的美国会不会腾出手来对中国下杀手?
用户88xxx94
接下来就是石油美元的脱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