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淮南争夺
3.迁都建业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孙权把治所迁到秣陵。第二年,修筑石头城,把秫陵改名为建业。听说闻曹操将要来侵,建造了濡须坞。
东吴最初的都城在吴郡治所姑苏,也就是今天的苏州,以此为中心孙策统一了整个扬州。后来张紘给孙权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劝孙权迁都南京,说南京的山川有帝王之气,若迁都于南京,可以成就万世之大业。孙权看完信,对众人说:“张纮劝我迁都南京,我如何不听?”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3f995526417e0376cd9ae9db7acad264.jpg)
其实,从地理位置上看,南京比苏州更接近淮南,孙权或许有自己另一层想法。
4.濡须之战
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亲率大军开始进攻濡须口,第一次濡须之战爆发。
濡须口指的是濡须山和七宝山之间的水口,濡须山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东关镇境,临河设关谓东关;七宝山在今无为县黄龙乡境,临河设关谓西关。两山对峙,形势险要,为巢湖的出口。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如果东吴丢失濡须口,曹魏大军就可以进入长江,进而攻占牛渚(采石矶),逼近建业(南京),所以,濡须可谓汉末三国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
《三国志·董袭传》记载:“曹公出濡须,袭从权赴之,使袭督五楼船住濡须口。夜卒暴风,五楼船倾覆,左右散走舸,乞使袭出。袭怒曰:受将军任,在此备贼,何等委去也,敢复此言者斩!于是莫敢干,其夜船败,袭死。”
《三国志·甘宁传》记载:“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zhuo)敌前营……至二更时,衔枚出斫敌。敌惊动,遂退。”
《三国志·甘宁传》注引《江表传》记载:“曹公出濡须,号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权率众七万应之,使宁领三千人为前部督。权密敕宁,使夜入魏军。宁乃选手下健儿百余人,径诣曹公营下,使拔鹿角,踰垒入营,斩得数十级。北军惊骇鼓噪,举火如星,宁已还入营,坐鼓吹,称万岁。”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距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唯有皖城。”
《三国志·吴主传》注引《吴历》记载:“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权乃自来,乘轻船,从濡须口入公军。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公见舟船器仗军伍肃整,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信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
第一次濡须之战,是孙权与曹操之间的一次直接的较量,双方的较量也持续到了次年的三月,曹操不得不无功而返。孙权出色的治军才能已经使得曹操钦佩不已,“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对于孙权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这个时期,曹操担心长江北岸各郡县被孙权占夺,便下令将百姓向内地迁移。百姓得知后自相惊扰,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一带,总共十多万户的百姓全部东渡长江,投靠了孙权,合肥以南只有皖城城内还有人。此役下来,孙权应该是获胜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