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前,面对房、杜的激将法,李世民把佩刀交给了尉迟敬德

正史漫谈君 2021-06-17 23:26:14

玄武门之变爆发前,李世民让尉迟敬德拿着自己的佩刀去找房玄龄和杜如晦,并且吩咐:“他俩要是不愿意来,就砍掉他们的脑袋拎给我!”

这一幕看似吓人而无情,但实际上房、杜二人不仅毫不慌张,甚至还乐呵呵地期待着这个场景的到来:在各方的刺激下,秦王终于下定决心、以武力夺位了;初唐两大政治势力的长期角力,终于迎来了摊牌的时刻。而房、杜、尉迟敬德等人,正是这一局面的推动者。

玄武门事变发生后,史料中的两处记载很值得我们注意。

其一,曾经的太子洗马魏征被李世民叫到身前问话时,曾不服气地说:“前太子当初要是听我的建议、先下手为强,绝不会有今日之祸”;李世民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一改之前质问的架势,客客气气地对其以礼相待;

其二,司马光在评论玄武门事变时,曾经用了这个说法:“(太宗)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

这些信息向我们传递了一个现实:初唐的夺储风波,并不单单是李建成、李世民两兄弟之间的权力争斗,也是双方幕僚的明争暗斗。李建成输在没有听取手下的建议,而李世民则在一众幕僚的煽风点火下冒险行动、成功实现了翻盘。

实际上,任何政治斗争,都可以归结为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在初唐的创业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职责与发展轨迹,李氏两兄弟也形成了各自的小集团。

这一局面的形成,跟李渊有关。

在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里,李渊貌似是最省心的一位,他既不用风栉雨沐、披星戴月地亲自带兵与强敌打仗,也无需担心开国功臣太强、自己无法掌控,因为替唐朝打天下的头号功臣,正是自己的亲儿子。

公元618年称帝后,李渊就按照中国政治理论的基本规矩,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三子李玄霸早亡)。这一动作,既是建立完整统治结构的重要动作,也有助于李氏子弟尽早熟悉、学习治国理政的相关业务。

在接下来的统一战争中,太子李建成坐镇中央、辅助处理政务,军事才华杰出的李世民担任元帅、东征西讨,李氏兄弟一内一外、密切配合,短短五年间就扫平各路强敌、基本统一了天下。

面对这样的成果,李渊的心里自然是乐开了花:一方面既不存在“功高震主”的担忧,另一方面也向全天下证明了自己家族的天命所归。

但在另一方面,李渊却也面临着一大烦恼:功劳过大的李世民已经对太子李建成构成了现实威胁,甚至还形成了各为其主的两大群体。

唐朝建立之初,仅仅控制了关中以及太原、河东地区;而随后带兵扫平刘武周、薛举父子、王世充、窦建德等中原、西北强敌的,都是秦王李世民。为了表彰他的功劳,李渊只能不断地加官进爵。

到了公元621年,李渊认为,自己的二儿子功劳实在太大了,现有的官衔都不足以体现其功勋,于是破天荒地开创了“天策上将”这一空前霸气的头衔,同时还让其兼任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等职务,关中以东的军政大权几乎全部交给了他。

但李渊却也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副作用:李世民的耀眼战功、几乎仅次于太子的特殊地位,已经打破了封建政治体系的平衡、严重影响了唐朝统治阶层的关系。

一方面,李建成已经当了多年的太子,未来皇帝的身份、父亲李渊的刻意培养,以及多年辅助处理政务的经历,让他的身边已集起了一大批文武人才;加上弟弟李元吉的支持,此时的李建成已经形成了关中地区的强大政治力量。毕竟对帝国统治中心的官员们来说,趁早站队未来的皇帝,就意味着对未来的投资。此时,他们眼见李世民威望渐隆,自然不会无动于衷。

而在另一方面,李世民在东征西讨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功臣群体。对于那时的关中贵族而言,他们可以依靠出身、近水楼台的优势,相对轻松地在大唐政治圈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关中之外的英雄豪杰们呢?最快捷的方式,莫过于积累战功这一渠道。而李世民是当时的头号统帅,结果不言而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甚至那些关陇集团中的将领们,也顺理成章地站在李世民一边。

有例为证。公元621年李世民灭王世充、占据洛阳后,长安的后妃张婕妤替自己的父亲求一块良田,李渊一口应允,并手写了一道敕令;然而,那块地已经被李世民论功行赏、分给了淮安王李神通。因此,即使见到李渊的敕令,李神通也坚决不让。李渊获悉后气得吹胡子瞪眼:自己的手敕竟然还没儿子的命令顶事!(后来李世民被李建成下毒,扶他回宫的正是李神通)

在这种格局下,随着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的矛盾日益激化,他们各自的部属身为利益攸关方,无不更加急切地希望自己的主公成为未来的皇帝。于是,双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两大阵营之间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

最终,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这些部下成了决定双方命运的胜负手。

公元624年,双方的博弈曾迎来一个小高潮。李建成私自从幽州征兵,被人举报;随后,替东宫招募死士的杨文干也被人揭发、随后造反。李渊一度无比震怒,东宫的形势极为不利。

这两起事件,背后的推动者是谁不难推测。但凭借东宫势力的活动,最终李建成惊险过关。李渊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流放多名东宫、天策府官员了事。

公元626年,夺储之争再次白热化,无论是李元吉、还是太子洗马魏征,都曾建议对李世民下黑手;但稳重李建成并不接受这种极端的方式,而是通过自己手段发起了进攻。除了下毒外,李建成还发动李元吉、后宫嫔妃以及自己的党羽对李世民开展了集中式舆论轰炸,李元吉甚至密奏李渊、请求处死李世民以维系政权稳定。

虽然李渊没有接招,但此时李世民的形势显然已岌岌可危,出于唇亡齿寒的顾虑,秦王府的铁杆心腹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首先,头号谋士房玄龄、杜如晦联合长孙无忌,共同劝说李世民先下手为强、设计诛杀建成、元吉。

对他们来说,拟定这种方案自然很容易,毕竟他们跟李建成既没血缘关系、又没君臣之义;但对李世民就不一样了,虽然自己身经百战、杀人无数,但这回可是自己的手足兄弟啊,道德这一关都无法逾越,因此他对这一提议不置可否。

但随后,东宫的杀招令人目不暇接地祭出:

软硬兼施,去除秦王府的武将,以断李世民左膀。比如先用财宝收买尉迟敬德,被拒后又是派人刺杀、又是煽动李渊将其抓进大牢,若非李世民拼了命救援,这位猛将也许在那时就冤死在大狱中了。后来,李建成又陆续尝试收买、驱逐程知节、段志玄,一时间秦王府众将人心惶惶;

同时,调走秦王府的智囊,以断李世民右臂。李建成认为:“秦府智略之士,可惮者独房玄龄、杜如晦耳。”于是在他的活动下,李渊很快把这二位智囊调离秦王府。

紧接着,李建成还以突厥入寇为由,计划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以及众多秦王府精锐调给李元吉指挥,甚至还传出了要在出师之际杀害李世民的流言。

李世民个人能力再卓越,但若成为孤家寡人,那也无异于案板上的鱼肉而已。此时的他可谓已经到了生死关头,连平日里言语不多的程知节也劝道:“大王股肱羽翼尽矣,孤身一人岂能长久!我誓死不离开京城,只希望大王尽早当机立断。”

当时留在秦王府的心腹,只剩下了长孙无忌、高士廉、侯君集、尉迟敬德等,在跟这些人开会商议时,李世民还想着待东宫先动手、自己再行反击;听到这话,连大舅哥长孙无忌、铁杆死党尉迟敬德都怒了,他们甚至表示要离开秦王府、以免坐以待毙。就在这群人磨磨唧唧的时候,另一位幕僚幕僚张公谨从外地赶来,他快人快语一番怒怼,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对兄弟动手。

这种冒险举动想要落到实处,必然离不开房玄龄、杜如晦这两位“始作俑者”。于是李世民随即派长孙无忌前去召唤他们。

但这两位铁杆心腹竟然一口回绝,给出的理由还颇具深意:“圣上下旨,不准我们继续侍奉秦王,如果现在私下去王府,必定会获罪而死;所以不好意思,咱们不敢奉命!”

俗话说“听话听音,锣鼓听声”,几乎被贴上“李世民马仔”标签的房、杜二人,不可能怀有二心,他们只是怀疑李世民的决心、担心其中途变卦罢了,因此故意刺激他

军旅人士如何体现决心呢?自然莫过于以随身武器为信物了。李世民一边故作生气:“房玄龄、杜如晦难道敢背叛我!”一边解下佩刀交给尉迟敬德,让这位猛将去“请”两位大爷。

这些同僚对此心照不宣。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再次见到房、杜,开口说的是:“大王这次是真的下决心了,你们赶紧去王府共议大事。”有李世民的随身佩刀为证,这下再也没人下得了“贼船”。

此情此景让人不得不怀疑,这四位是故意串通起来对李世民实施了激将法。

接下来的事件走向我们很熟悉,经过亲信们的缜密策划后,秦王府一行潜入玄武门、一举逆天改命。李世民固然获得了天下,而促成这一结果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集体被论功第一。君臣双方集体摆脱了被边缘化、被清除的命运,携手创造了贞观之治这一封建盛世。

上述过程也佐证了这一道理:无论在任何形式的斗争中,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一方,往往会更具侵略性、进取心。也许这就是李建成优势占尽、最终却功败垂成的原因。

0 阅读:71
正史漫谈君

正史漫谈君

读正史,学正理,办正事,有温度的历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