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的大街小巷、商场超市,多了不少外国面孔。
尤其是美国游客,成群结队,拎着大包小包,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你以为他们只是来旅游,顺便买点特产?
NONONO,事情可没那么简单!这些美国游客,表面上打着“代购”的旗号,实际上目的“不纯”。
要说这波美国游客涌入中国的热潮,还得从大洋彼岸的那场关税风波说起。
最近几年,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关税政策像过山车一样,时高时低,让人摸不着头脑。
前段时间美国政府再次挥舞关税大棒,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覆盖了从电子产品到日用品的方方面面。
这一下,美国的普通消费者坐不住了。
关税一加,进口商品价格蹭蹭上涨,超市货架上的东西贵得让人咋舌。
面粉、鸡蛋这些日常必需品,价格翻了个倍;电子产品,比如手机、平板,动辄比以前多掏几百美元。
美国的物价本来就高,这么一搞,普通家庭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于是,美国人开始“囤货”——不是囤点奢侈品,而是囤生活必需品,恨不得把超市搬回家。
但囤货也不是长久之计,美国消费者发现,国内买东西太贵,不如直接飞到中国来“扫货”。
一来,中国商品种类多、质量好、价格实惠;二来,中国还有个超级贴心的政策——离境退税“即买即退”。
这政策简直是神助攻,买完东西当场就能退税,省下的钱够再买一堆东西!
于是乎,美国游客们收拾行囊,浩浩荡荡杀向中国,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之旅”。
刚开始,很多人以为这些美国游客是来做代购的。
毕竟,代购这行当不新鲜,找个靠谱的人从中国买点便宜货,带回美国转手一卖,还能赚点差价。
可没过多久,大家就发现不对劲了,这些游客买的东西,根本不像代购的路数!
走进上海的商场、广州的批发市场,或者北京的购物中心,你会看到美国游客推着满满当当的购物车。
里面装的不是名牌包包,也不是奢侈化妆品,而是……面粉?鸡蛋?洗衣液?甚至还有电饭锅、吹风机这种“居家神器”。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还不光囤吃的用的,连电子产品都不放过。深圳的电子市场,最近可是热闹非凡。
美国游客扎堆在那儿挑手机、平板、耳机,甚至还有人买扫地机器人!
这时候你可能要问了:他们买这么多东西,真的是为了自己用吗?
对很多美国游客来说,这趟中国购物之旅,不只是为了省钱,更像是在对抗关税带来的生活压力。
关税让他们的日常开支暴涨,超市里随便买点东西,钱包就得大出血。
尤其是中产家庭,原本习惯了舒适的生活,现在却得精打细算,连买袋面粉都得挑半天。
于是,飞到中国来购物,成了一种“抗争”的方式。
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自己:我还是能买到便宜好用的东西,我的生活质量不能被关税拖垮!
有位美国游客在接受采访时说得特别直接:“在美国,买个电饭锅得花200美元,在中国只要50美元,还能退税。”
除了省钱,他们还看中了中国商品的多样性和高性价比。
别看美国是发达国家,但超市里的选择其实没那么丰富,尤其是日用品和电子产品,品牌少、款式老,价格还死贵。
而中国的市场,简直是“购物天堂”!从平价到高端,从传统到新潮,啥都有,挑花了眼都不够。
而且,中国制造的质量早就不是当年的“低端货”了,很多商品用起来比美国本土的还好。
更别提“即买即退”的政策了,这招简直是抓住了游客的心。你在商场买完东西,拿着发票去退税点,立马就能拿到现金或者退到卡里,流程快得飞起。
如今美国国内的经济形势不算乐观,通货膨胀、供应链问题、能源危机……这些都让普通人感到不安。
很多人觉得,今天还能飞到中国买便宜货,明天呢?
万一关税再涨,或者国际局势再变,咋办?
这种“囤货心态”,其实不只是美国人的专利。
想想咱们自己,疫情那会儿,不也有人在家囤米囤油吗?
说到底,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面对不确定性的时候,都想给自己多留点底气。
信息来源:
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带动入境旅游持续火热|央视新闻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离境退税“即买即退”含金量持续上升!|大众日报
中国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商品已上架销售,美国游客掀起“反向代购”|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