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修族谱,为什么成了一些老人的执念?光棍遍地各走各的阳关道

东惠看那份情感 2024-10-03 02:45:28

我姓李。

根据老族谱记载,族人于南宋年间从陇西迁到江西,第一世祖又从江西出仕广东,最后定居湖南,到我已经是第43代子孙。

到湖南定居后,一世祖生了八儿子,分开了八支,现分散在四川、重庆、广西、广东、湖南等地,据统计现在有6万多子孙(虚数)。

我们这一支是人口最多的,接近两万人左右,又分开了七房。

今年清明祭祖,七房的代表以及族长开会说,距离上次修族谱已经三十年,按照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的规矩,这次虽然是小修年,但也必须搞得隆重才行。

七房子孙开会,最后不欢而散。

我们这一支除了五房外迁四川,其余六房都居住在附近几个县。

四房居住邻县城郊,前年在他们村又是征地修高速公路,又是征地上马大项目,据说村里的公共收入有一个小目标,所以开会也是四房在主持。

四房的代表讲,这次修族谱的事情就由他们来操作,到时候跟村老年人活动中心大楼落成典礼一起搞,所有的开支都是由他们村负责。

但是有一个条件。

四房出面搞这些事情,就要让四房的长辈坐上席,会上有一个人甚至讲:“现在的年代不分什么房了,谁有米谁就是老大!”

这句话一出,把我们村的族长给惹毛了。

我们村就是长房,人口也是最多的,每次办宗族事务都以我们村为主,如果“谁有钱米就是老大”,那修族谱的意义是什么?长幼有序都做不到,修这样的族谱一点意义都没有。

我们长房的族长当场就拍了桌子:

“你要这样讲话,回去问一下你爸爸,你爷爷答应不答应,因为你现在比他们都有米,他们是不是要叫你一声老大,真是混账东西!”

光棍们都不想参与。

最后七房代表不欢而散,修族谱的事情分成了三队人马。

四房跟外迁四川的六房一起,七房跟五房一起,我们长房加上二房,三房一起。

我们这三房人加一起虚数有一万人。

理事会搞出来的办法,60岁以上老人不用出,剩下能摊派的红丁只有三千多人。

原来的想法是红丁每人只需要摊派一百就可以了,也能把事情搞的风风光光的,完全不用仰仗四房的鼻息,看别人的脸色。

谁知道在操作的过程中才发现困难重重。

先是农村里面不少没有娶老婆的大龄剩男不愿意出,有的还说出气人的话:“搞这些没有用的事情,还不用拿这一百去洗个脚舒服。”

还有就是,这些年外迁到城里的人差不多已经占了一半,有的全家都搬到了大城市生活,都联系不上人,即使联系上了也有少部分人觉得自己已经离开村子了,村里的事情跟自己无关,不想参加。

理事会最后公布收到的还不到二十个。

没有办法,又号召村里的大老板捐款,到六月份的时候才勉强筹够三十个。

花了三十个,最后一地鸡毛!

理事会有二十几个人,这些人出差办事领补贴没有问题,但是每天还要发八十工资,就让村里人有想法了。

理事会的还找了原来在村小当校长的来当主编。

这个主编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还找了三个编撰跟一个会计,一共五个人做这件事,打卡领工资

从6月到9月完稿交付,这五个人加上理事会的二十几个人,统计出来的工资,出差费用,伙食补贴,办公文具用品,办公场地,招待外地叔侄的费用高达二十个。

印刷族谱那里又花了八万多,这样算下来来,接族谱当天的开支就只剩两万了。

还剩这么点怎么能办好事情呢?

中秋前吧,理事会的号召大家都献出一点爱心,否则事情难办了。

村里的年轻人都骂骂咧咧的,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是到处去找人找老板,又捐出来十万,才算是没有出现“烂尾工程”,在这十里八乡没有丢我们姓李的面子。

结束语。

其实每次回到老家,看到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娶老婆也越来越难,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花费了这么多的精力跟物力来办这件事,值得吗?

最后好像变成了吃力不讨好。

参与其中的人,理事会的一帮老人,编撰族谱的五个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挺委屈。

农村早已经不是以前的农村,对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讲,宗族已经不是那么的重要,我们做那么多的事,对后来人真的有用吗。

四房说的那句话,是不是也有那么一点道理呢!

0 阅读:2

东惠看那份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