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太多时候,想象一种生活跟真的去过这种生活是两回事。
你每天挤地铁公交,等车,堵车,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在职场里翻转折腾时,“有朝一日要在乡下有个菜园”这个想法,可以暂时抚慰一下你疲惫的心。你想象那里新鲜的蔬菜,雨后的彩虹,春天漫山遍野的杏花,夏天青翠竹林的荫凉……但你不会看见乡下的蚊子,屋后的茅坑,没想过给菜地浇水这件事会占据一整天的时间,一下雨乡村羊肠小道就被踏得光溜溜的,泥泞不堪的路面难以行走。你这么想的时候,可能手上正在写一份报告,或者在酒桌饭局上应酬交际。真实的情况说出来有点残酷:这只是一种飘在云端的生活,落不到实处。太多的时候,大多数人活在虚妄里,活在对过去的缅怀和对未来的设想里,唯独不在此时,不在当下。
在生活的另一头,农耕是件极其辛劳的苦差事,许多劳累了一整天的农夫并没有多少心思去欣赏自然之美,孩子上学路程远,没学校,看病难,去个医院都要几十公里远,有个突发情况总是极其麻烦。农民的实际生存状态远没有田园诗人描画的那么美好。自古以来,田园在文人的笔下因而并非总是写实的,而是难免带有桃花源的意味,幻化成文人士大夫暂时远离尘世的一方心灵乐土。真正戮力躬耕并以此谋生的文人毕竟是极少的,即便他们在诗里写自己劳作,也往往是偶尔为之,或是一时兴起。田园诗人们固然可以假托农民的身份和口吻,描绘其所见所想,但是,拍纪录片的和写自传的终究是不同的。又有多少人能从这类作品里读出他们在精神上与农民的共鸣和慰藉呢?
城市中的你,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隔着落地玻璃窗,在室内充足的暖气或冷气中,想象着乡下那个没有蚊子的小菜园,以及空寂无人的高山流水。直到有一天,你掏钱租下一片土地,想要每个周末带上家人孩子来到这里躬耕田园,但真的开始了,你又觉得不过如此。从一周来一次,到一个月来一次,锄禾日当午的人,身影越来越稀见。没过多久,这片土地因为疏于整理,而变得杂草丛生。如果一样东西你得到了,却觉得不过如此,那么这个想得到就只是你的欲望。如果一样东西你得到以后依然爱不释手,这才是你真正想要的。你看,“回归田园”这样一个看似淡泊无所求的选择,有可能也仅仅只是欲望。
不管情愿与否,随着现代城市文明进程一路狂奔,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分工网络中一条路走到黑,我们这一代人早已从泥土里被连根拔除了,并且已习惯了城市生活的种种便利性和可达性。因每个人思考维度的差异,人生难免有不同说法。有的人喜欢乡村生活带来的宁静与安详,而有的人则更喜欢城市地区的喧嚣与繁华。有的人需要等一等,让灵魂赶上来。而有的人得不断狂奔,任一匹马在身体里追赶远方。人生无论怎么权衡,都有利有弊,难得两全。正如法国女作家弗朗索瓦丝·萨冈所写:“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正如所有平静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乐队和醉生梦死。”
某个事物,驱使我们去和它发生联系的最根本的动机,永远是来源于我们内心的需求。无论是意义也罢、留恋也罢、权衡也罢……这些动机,很多时候都是主观的。其实人也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什么是真正想要的,什么仅仅只是欲望?人世埋头行走,偶尔抬头,只见乱云如火烧,天空又长出了新的羽毛,使古老大地仍像一个陌生的居所。无名的高处,万象摇晃,一直都比想象的要深邃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