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速上,一辆启用领航辅助功能的汽车,径直撞上前方作业的道路养护车,三条生命瞬间消逝。
这起事故,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全社会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深刻反思。
事故发生后,央视网的质疑,车企的辩解,网友的争论,交织成了一曲复杂的旋律,而这旋律的背后,是技术与现实,宣传与认知,责任与安全的重重矛盾。
近年来,高速公路上涉及智能驾驶功能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
除了安徽的这起惨剧,类似的案例也时有发生,不断挑战着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信心。
去年广东,一位车主在高速行驶中开启辅助驾驶后闭目养神,最终导致车辆追尾大货车。
事故发生后,车主辩称车辆处于自动驾驶状态,而车企则强调其产品仅为辅助驾驶功能,责任划分成为争议焦点。
这些事故暴露出的核心问题,是驾驶员对辅助驾驶功能的过度依赖以及车企宣传与技术现状之间的脱节。
许多汽车广告将“高阶智驾”“AI代驾”等概念包装得天花乱坠,仿佛驾驶员可以完全将驾驶权交给车辆。
现实情况是,目前的智能驾驶技术大多处于L2级,驾驶员仍需时刻保持警惕并掌控方向盘。
销售人员在车辆交付时往往对功能介绍含糊其辞,让消费者自行摸索,更是加剧了这种认知偏差。
一位北京车主就曾表示,他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在高速行驶中遇到大货车并行时,辅助驾驶系统出现左右摇摆,险些酿成事故。
“这哪是辅助驾驶,分明是‘惊悚驾驶’!”他无奈地感叹道。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事故发生后,责任认定常常陷入“踢皮球”的困境。
根据现行法规,L2级辅助驾驶事故责任主要在于驾驶员。
车企的宣传往往容易误导消费者,模糊了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之间的界限。
例如,某品牌汽车曾发布“无人驾驶”视频,视频中副驾驶坐着一个未系安全带的儿童,引发了广泛争议。
虽然公司事后澄清这只是辅助驾驶功能的演示,但消费者已经被广告“洗脑”,一旦发生事故,车企和车主之间难免产生纠纷,最终损害的还是普通消费者的利益。
技术瓶颈是制约智能驾驶发展的关键因素。
尽管广告中描绘的未来图景令人神往,但目前市面上90%的智能驾驶技术仍停留在L2级。
这意味着系统只能辅助驾驶员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例如控制油门和刹车,而方向盘仍需驾驶员掌控。
一些车企将L2级技术包装成“自动驾驶”,误导消费者。
纯视觉方案的车辆在雨雪天气下失效率高达37%,依赖高精地图的车辆在偏远地区则容易“迷路”,这些技术缺陷都制约着智能驾驶技术的真正落地。
即使是技术领先的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些车企通过“影子模式”收集驾驶数据,试图改进算法,但极端场景仍然难以预测和应对。
成都的“车路协同”试点项目表明,通过路侧雷达和云端地图的配合,可以有效减少车辆急刹车次数,但这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撑。
目前,全国范围内智能路段的覆盖率不足10%,车企过度宣传“放手开”的理念,无疑是将消费者置于潜在的风险之中。
央视网对智能驾驶的批评,并非否定这项技术的发展前景,而是担忧技术被资本裹挟,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正如当年P2P金融的兴衰,一些车企在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就急于将“智驾”概念作为营销噱头,抬高市值,将消费者当作“小白鼠”。
行业专家王明阳教授也指出,智能驾驶不能光靠车企自说自话,所有配备辅助驾驶功能的车辆都应强制进行用户培训,明确“辅助”和“自动”的区别,设置“准入门槛”,保障驾驶安全。
公众对智能驾驶的争议,反映了社会对新技术的期待与担忧。
支持监管的网友认为,车企的过度宣传需要得到遏制,生命安全不容儿戏。
反对过度监管的网友则认为,新技术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空间,过度干预可能会扼杀创新。
这种争议的背后,是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担忧,以及对相关法规和监管措施的期待。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是一场涉及技术、法规、伦理和公众认知的复杂变革。
车企应当以安全为底线,踏实推进技术研发,避免过度营销和虚假宣传;监管部门应当加快制定相关法规,明确责任划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消费者也应当保持理性,加强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了解,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依赖。
智能驾驶的未来,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向善,让这项技术造福人类。
我们究竟该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
如何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引导智能驾驶技术健康发展?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