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词赏析5——江城子·密州出猎

吕尘玄 2024-04-01 00:23:49

【苏词·赏析5】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苏轼因此词有别于“柳七郎(柳永)风味”而颇为得意。他曾致书信于子骏表达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下片前三句是说,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样信任我)呢?此时东坡才三十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外任。此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西夏大举进军环、庆二州,四年占抚宁诸城。东坡因这次打猎,小试身手,进而便想带兵征讨西夏了。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一个文人要求带兵打仗,并不奇怪,宋代诗人多有此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苏轼豪放词代表作之一。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苏轼与密州】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三日至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中旬,旷世英才苏轼任密州太守,正值苏轼三十九岁至四十一岁的“不惑”之年,他步入人生成熟期,在各个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和独特的业绩,成为他光辉一生的重要阶段。

苏轼知密州之初,就遭逢了莫大困境。当地蝗灾、旱灾交相为虐,加以“新法严密,风波险恶”,值此“岁凶民贫”的严重情况下,无疑是对苏轼任太守的一次严峻考验。更何况,苏轼当时政治处境艰险。自熙宁变法以来,他一直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触怒了变法派的执政者,被迫离开朝廷“补外”而去。但是,苏轼自幼怀“书剑报国”、“尊主泽民”大志的苏轼,并不为自己的艰难处境而畏缩不前,只要对黎民百姓有利,无论分内分外之事皆管。这种对人民疾苦高度负责的精神及其为官的高尚政治品格,是令人敬仰的。

苏轼为拯救密州人民于水火之中,行动迅速,施政智慧也超乎寻常,推动的治蝗斗争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县前已窖八千斛,更看蚕妇过初眠。”诗中有苏轼自注说:“蚕一眠,则蝗不复生矣。”

与此同时,苏轼两次登常山祈雨救旱,又率吏民寻到了水源,使抗旱救灾取得实效。

对于“盗贼渐炽”,百姓不堪其苦,苏轼更是百般体恤,其治盗工作再次显示了他的旷世英才。他对盗贼的产生根源,做了精辟而深刻的分析,认为天灾人祸互为因果,指出治盗必须治本,并与治事、治吏相结合,挖掉盗贼产生的根源,才能真正做到止盗。

苏轼在密州的政绩,还表现在他对贫苦百姓充满同情心。如救活弃婴之事,已成为古今美谈。元丰八年(1085),即过了十年,苏轼因知登州再次途经密州时,那些曾被收养的弃儿及其养父母,都相继赶往州衙拜谢救命恩人,场面极为动人。

苏轼治政,表现有机敏、智慧之特长,这又为一般官吏所难以企及,在密州第一次任太守,独挡一面,其治绩是成熟而突出的。

经过苏轼一年的努力,密州的各种灾情基本得到控制:“吏民渐相信,盗贼狱讼颇衰”,苏轼本人也感到轻松愉快,“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他高兴地说:“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0 阅读:4
吕尘玄

吕尘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