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产业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是农牧业的特色产业之一,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蜜蜂遗传资源非常丰富。有原生的中华蜜蜂、西域黑蜂,还有一系列地方品种、引进品种和培育品种。近些年的研究发现中华蜜蜂具有很高的多样性,在我国分布有7个亚种。在遗传资源保护方面,我国建有2个国家级蜜蜂基因库(吉林、北京)、5个国家级蜜蜂保护区和5个国家级蜜蜂保种场,各地也分别确立了省级蜜蜂保护区和保种场,为建设全国蜜蜂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和蜜蜂良种繁育体系奠定了基础。在遗传资源的利用上,我国已育成了“浙江浆蜂”“中蜜一号”等蜂种,特别是“浙江浆蜂”生产王浆能力非常突出,是我国蜂种选育成果的典型。
我国蜂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占据着重要位置,蜂群数量、蜂产品出口量长期居全世界首位,蜂群总量达1200万群,占全世界蜂群数量的12.63%;蜂蜜年产量约为50万吨,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7%,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但我国还不是养蜂强国,总体效益还不高。人均饲养量与国外差距较大,国外每人养蜂多在几百乃至两三千群,而国内夫妻两人普遍饲养120~150群,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我国养蜂有流动的特点,每年转场5至10余次,转场蜂农靠天吃饭,化肥农药、有害生物、天气环境等都可能导致蜜蜂在转场过程中遇到风险,加之机械化程度较低,养蜂人比较辛苦、收入不稳定,导致年轻人不愿意干,老龄化程度严重,面临后继乏人危机。
蜂蜜是一种健康食品,其中的葡萄糖和果糖都是人体物质和能量代谢的直接供体,被广泛应用在医药、食品和保健产品行业中;蜂蜜中还含有丰富的益生物质、多酚、氨基酸、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素,具有润肠通便、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天然食品。在蜂产品供需方面,我国蜂蜜、蜂王浆和蜂花粉等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2023年蜂蜜价格基本维持在往年水平,但由于原料减产,蜂农收入有所下降;蜂王浆的产量普遍较高,但价格有所下降;蜂胶和蜂花粉的产量基本稳定,没有明显波动。中国的蜂产业发展迅速,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蜂产品出口价格较低、蜂农收入下降等问题。同时,蜂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需求稳定,显示出中国蜂产业的韧性和发展潜力。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蜜蜂是最重要的授粉昆虫,大力发展养蜂业是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也是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保障。在全球农业过量施肥、施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种养结构失衡的今天,养蜂业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国是设施农业大国,但目前缺乏野生授粉昆虫,主要采取人工点花、振动授粉、喷粉抖粉等方式进行辅助授粉,存在成本高、果实畸形、品质差、劳动强度大等缺点。蜜蜂(熊蜂)授粉替代人工,不仅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还能减少激素残留,保障食品安全,促进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蜂产业是全世界公认的不需要扩大耕种面积、不必要增加生产投资的最直接的农业增产增效措施。实验与实践证实,通过蜜蜂授粉,可使黄豆、油菜、向日葵等粮油作物的产量提高15%~37%;可使梨、苹果、西瓜等经济作物的产量提高15%~50%;可使草莓、樱桃、西红柿等大棚设施作物的坐果率提高50%~100%。蜜蜂授粉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还能明显改善、提升农产品品质与口感。例如,经蜜蜂授粉所产的油菜等油料作物,可提高出油率10%以上;经蜜蜂授粉所产的水果,其有效营养成分得到不同程度提升,口感明显改善,成熟期提前5~7天,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养蜂业不仅提供蜂产品,助力践行大食物观,在促进农业增产方面更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践行大农业观,需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为蜂农生产作业提供支持和便利。新时期蜂产业的发展,既要对养蜂技术和模式进行升级,提高养蜂良种化率,也要及时制定修订蜂产品标准,通过提升产品质量、文旅融合宣传等,提高蜂业品牌影响力。应构建更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为蜂农做好兜底保障,架起蜂农与各方沟通的桥梁,发挥蜜蜂授粉对农业的增产作用,助力政产学研联动,跨界融合生产新型“蜂+”产品,提升蜂产业附加值,推动蜂业深度融入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建设。
摘编自“推动蜂产业融入现代农业和生态建设——对话彭文君、宋心仿、刘金良”,原载《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