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鸿沟》:让人诚实面对自我,更让人鼓足勇气前行

影视前哨 2024-06-12 21:28:23

导读:“解释鸿沟”的值得,不只是一种可看性上的圆满,更是一种对久违思想交流的回应。

文|黎河

人的意义从何而来?

当问题抛出来时,国内首部思想类纪录片《解释鸿沟》那种大胆冒险的实验气质便呼之欲出。整季纪录片共有7集,每集片头反复播放着相同的语录——“人是通过意义来保护自己的生存”,每一期的具体内容在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例如陈嘉映说,“只有人,需要一个更高的存在,是通过意义来保护自己的生存。意义,是你自己通过你的生活摸索到的”;或者周濂在节目里说,只有行动,才能确定自己的信念和意义。

当有观众在感叹“这是2024年最值得观看的一部纪录片”时,这种“值得”已经超越了视听层面上的“可看”,并且通过对当代精神生活的探讨,回应观众对思想交流的渴望。

创新实验,

哲学融入日常更有说服力

“我是深信个人生存的意义,虽然我知道,个人就那么几十年。”在饭桌上,一杯红酒下肚,陈嘉映即兴地谈起个体的意义,“没有人能告诉你,你应该怎么跟世界相联系”,在他眼中,生活的意义没有固定模式可言,无论是在婚姻中、养育孩子过程中,亦或是孤独到终生,都有各自存在的意义。

通过捕捉陈嘉映老师及其同事、学生在种种场合的深度讨论,能够看出这部影片不拘传统、前卫深刻。节目中讨论的话题常常因激发了普通人的共鸣,在视频号、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收获大量转发分享,或是一举冲上微博热搜。譬如说面对难以推进论文课题的硕士生,陈嘉映坦率直言“除了导师之外,没人会看你的论文”,并告诉学生比起花两年时间纠结一篇论文,“去爬山、谈恋爱和好好读书”这样真实的生活或许更为重要。

当71岁的陈嘉映和85岁的钱理群两位学者在一起能聊什么?能拍什么?在那些引人深思的对话之外,我们看到了陈嘉映贴在冰箱门上的纸条,上面列着“帮助降糖的食物”“少食多餐”“少油”一系列注重身体健康的标记;我们也看到钱理群在面对身体衰老和孤独的双重压力下,一位老者直面死亡威胁,仍在不停的创作,一年写70万字。“生活”与“思考”这两个词汇背后所代表的种种一切,在他们面前,成为彼此紧密簇拥的自然渗透。思考在他们的生活里,永远是细节化的常态。而生活,也能在思考中找到意义的注脚和价值的落笔处。

作为一部纪录片,《解释鸿沟》并非以传统“节目”速度呈现信息,而是尊重生活本身的节奏,采用一种缓慢、停顿且必然的方式,引领观众走进一场充满停顿与深思的律动之旅。观众在其中感受到的不是“变奏”的剧情,而是流动的生活。更进一步,《解释鸿沟》以问题思索为引领,采用了“反叙事”的形式,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这种简约而又复杂、充满实验性的拍摄理念,在当下短视频“翻转”潮流中显得格外耀眼,恰到好处地为观众创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

更加巧妙的是,这种生活流似的叙事,与“晦涩难懂”的哲学领域刚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不止于学术交流的呈现,这部作品通过三年的记录展示了陈嘉映教授的生活细节,从洗碗到登山、海边散步再到和知己交谈等日常场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哲学的生动魅力,领略到哲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印证了“生活中的哲学”也是“哲学中的生活”。

总的来说,作为一部充满实验精神的纪录片,《解释鸿沟》通过独特的拍摄理念、新颖的拍摄题材和创新的拍摄手法,将哲学融入了日常生活,激励人们不断认识自我,感受到“人是通过意义来维护自己的存在”的重要性。它呼吁我们不仅要思考问题,更要通过行动将思考付诸实践,指引我们的生活方向。同时,节目也呈现对思考的尊重,引导观众由“我是谁”逐步深入“我的精神动力来自何处”的深思,唤起个体自我探寻的意识,提供沉静的力量。

多元对话,

呼应“智性生活”的群山回响

“我的建议就是趁着自己还年轻,快速地犯一些不会死的错,找朋友呢,就是找皮糙肉厚的”“我觉得,就是读书和思想,不要把人读软弱了”“太过敏感,太过怕疼,会导致你们过度反思”……当陈嘉映与他的学生们一同在厅堂中思辩,如古希腊哲人一样探讨辩论,在山野间追求着深邃的真理和智慧时,“希望”在随时发生。

随着节目的播出,不仅有关“人生意义”的讨论在继续,“颜色是否存在”“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冒犯’”“如何在动荡中寻找永恒”等话题也在观众间引发了激烈讨论。网友们也纷纷表示:“《解释鸿沟》好看,不是几个蕴含思想闪光的句子好看,是整体好看”“这种智性对话,至少可以看到现实困境中有人以不同的方式生活或阐释解答着”“竟然看到热泪盈眶!这个时代有这么一批人还在追求信念和意义,感到欣慰和惭愧”……

在当今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哲学与公众的对话显得尤为重要。《解释鸿沟》不仅令人眼前一亮,更在哲学探索中创造了一种平等交流的氛围。这种对话不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上,更让哲学家以更贴近大众的方式与观众交流,尊重不同观点、倾听不同声音,进而打开了多元思维的碰撞之门。公众通过对片中哲学观点的质疑和讨论,推动了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展现出对理性生活的追求与呼应。纪录片播出后的“嘉映问答”版块更延续了这种对话,使智慧与思考在不同立场间持续发生碰撞。

《解释鸿沟》中呈现的陈嘉映教授,将思想和现实生活进行巧妙连接。他通过思考现代性难题、个体与世界关系等议题,探讨人的内在精神努力与外在世界的互动。这些抽象而又深刻的思考和现实场景的结合,让观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抽象思想的真正力量,从纪录片中流淌出来,贯穿于观众的思维与心灵之中。

生活中,不确定与确定的对话永远不会停止。智性生活恰如一场持续的探索与挑战,需要我们面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解释鸿沟》正是在此背景下呈现出强烈的价值与意义。纪录片引导人们追求智慧、真理与道德,以高度反思性和批判性的态度,坚定信念、适应变化。在这场思维与生活的对话中,观众被激励着以更积极的心态迎接未知,以更明晰的思维适应变幻的世界。这种坚定的探索与执着的信念,正是智性生活中的珍贵财富,也是《解释鸿沟》带给观众的深刻启示。

而《解释鸿沟》与外界巧妙的沟通方式就在于,它通过真诚且有技巧的对话启迪,让我们在哲学与公众的互动中感受到智性生活的丰富内涵,认识到了思想碰撞下所产生的智识魅力是允许多元的。毕竟,群山回响才能激荡出更加深邃的智性之音。前行的道路上,让我们怀抱思考和勇气,继续呼应着“智性生活”的召唤,引领我们走向精神的远方。

启发引领,

持续追问塑造现实前行的力量

“哲学到底还能做些什么?”

当陈嘉映与北欧哲学家希尔贝克、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在旅途中漫谈,几位哲学家的思维碰撞在一起,更加解释了人们对于智识的看法:“成熟的智识努力,就应该是尝试去维持某种中间地带的存在,使得不同观点的人们,以理性或半理性的方式,一起讨论问题”;“我们的感受并不都是天然正确的,感受需要和现实对质”……

可以看出,哲学被视作一种超越学术范畴的思辨方式,它没有垄断对真理的看法,而是激励我们去重新审视生活的本质与意义,这与《解释鸿沟》最初的想法相呼应。节目以理性和智性内容为主,提供了对理论书籍之外难得的体验,用“问题”启发更多人从现实生活的细节入手,用哲学的视角去探索个体存在的深层次含义,引领人们重新反思当下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取向。

在讨论“颜色去哪儿了”“快乐有无真假”之时,实际上谈论的是“感受的流失”“心灵的迷失”,以及“自我意识的消失”。这种哲学上的深入探讨,将观众引向更广阔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层面。正如陈嘉映在片中所言:“我当然不只是在问颜色,我想问,我们的幸福快乐、笃信或追求、心灵的位置和真相。”这句话凸显了对生活中关键议题的关怀和思索,超越了简单的外在表象,涉及到灵魂深处的根本问题。

更重要的是,哲学作为一股智慧的泉源,能够激励我们从其中汲取力量,应对生活中的各种考验和困难。节目敢于深入探讨人生中的苦难和挑战,引导人们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帮助我们保持前行的动力和勇气。比如,陈嘉映提到的“遇到困难,熬过去,没错,我一般会用扛这个词”,这样的最为质朴的语言反而能够赋予人们更多的力量去勇敢地面对现实的残酷,努力克服困境。

在最后退休前的最后一课上,陈嘉映与学生围坐,“弄清楚你自己信什么,你要活出你真正信的那个东西”这里除了让观众感慨哲学讨论氛围之浓厚,以及师生情谊令人之动容外,也不由得发出感叹,“他们对个体意义的思考与观点,一下击中我的内心,就像明灯一样照向前方很多选择。”《解释鸿沟》总会在不经意间能够给予到我们面对困境和挑战时的思考框架及内在力量,从而帮助我们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和勇气,迈向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旅程。

总的来说,真正值得讲述的话题和真正值得深耕的题材,必定是能在当今社会,能够激起广大观众深刻哲思和情感共鸣的。作为2024年最值得观看的一部纪录片,由腾讯视频出品,尤里卡工作室研制的《解释鸿沟》用自身的创新姿态,以及对于哲学话题单刀直入的勇气,逐渐成为智识领域思想类纪录片的标杆。它不断给予在不确定中的人们一份温暖、理解和意义,为他们朝向未来的前行带来一份笃定的动力,这种引领和启发,让对话不止于对话,而成为真正改变思想、践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0 阅读:9

影视前哨

简介:追踪影视热点,网罗广电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