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华中野战军主力突破了黄河天险,跨过汝河、淮河,千里挺进了大别山。
这之后,战线从黄河北岸推进到了长江北岸,3路大军能够更好地协同实施机动作战策略,也将战争引向了国民党统治区。
华中野战军第六纵队就在其中。
在这一年,第六纵队开始自新县向麻城挺进。
有一个特别激动,他就是第六纵队的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后来的开国中将鲍先志。
麻城就是鲍先志的老家。革命多年,他终于有了回乡探亲的机会。
哪知道,当他再一次站到家门口,推开门,见到的却不是他心心念念的妻儿,而是满屋的尘埃。
打听后,他得知了一个令他目眦俱裂的消息,他的妻儿竟早已被反动族长卖掉了。
鲍先志后来能找到他的妻儿吗?
辞别家人,远走革命
鲍先志和妻子余毛感情甚笃。他能坚定地走上革命的道路,离家随军转战多地,就离不开余毛的支持和付出。
鲍先志有一个坎坷的童年。
1911年出生在湖北麻城一个贫困农家的他,在1岁和5岁时分别送走了父母。父母相继离世后,他也就成为了一名孤儿。
好在他并非全无依靠。与他血缘最近的一位叔祖父将他接到了家中抚养,他才有了长大的可能。
8岁那年,鲍先志曾有幸被送入私塾接受启蒙。
虽然1年后即因为付不起学费不得不辍学劳动,他还是因为读了一些书,识了一些字,一定程度开拓了视野,也就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
鲍先志是在15岁时投身革命。当时北伐运动轰轰烈烈,在北伐军攻克了武汉之后,麻城当地的革命形势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鲍先志感知过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本就有投身革命、解放贫苦大众的想法,很快就响应号召,加入了少年儿童队,作为队长担负起了革命宣传工作。
从1926年投身革命,到1930年参加红军,这期间的近4年时光,鲍先志都在老家附近活动。
也是在这期间,他完成了自己的婚姻大事,和当地一位名叫“余毛”的姑娘结成了恩爱的夫妻。
余毛是一位长得很漂亮的姑娘,虽出身农家,没有机会读书,思想上却很进步,十分支持丈夫参加革命。
知晓鲍先志自幼父母双亡,和叔祖父相依为命十几年,她嫁进鲍家后将这位叔祖父当成了亲爷爷一般孝敬,和鲍先志相处也多是温言细语,让他一颗缺少母爱的心灵感到无比滋润。
1930年,鲍先志下定决心参加红军,离开麻城,随军向西转移,就是在得到余毛的支持之后。
彼时,余毛已经怀有6个月的身孕,一方面受限于身体条件,她没办法随丈夫同行,另一方面她也担心家中的爷爷,主动表示留下来为爷爷养老。
鲍先志离开前还听到了她斩钉截铁的承诺。
她说:“你放心走吧,家里有我呢。”
她还说:“等老爷爷过了世,我带上毛伢也去找你,一家人一起当红军。”
毛伢就是他们还未出世的孩子。鲍先志和余毛提前为他取好了小名。
有了余毛的这些话,鲍先志放心地离开了。
当时他们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分别,就是永别。
从事政工,屡立功绩
离家革命的日子,鲍先志逐渐成长为军中杰出的政工干部,甚至被前苏联顾问誉为“中国军队政治工作的专家”。
自1933调任红四方面军第28团政治处秘书之后,鲍先志就开启了从事政治工作的漫长革命征程。
抗日战争期间,他作为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的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协助科长开展宣传工作,后来还作为第769团的政委,和团长王近山实现了默契配合,充分发挥了我军夜战、近战的优势,击溃、消灭了相当一部分日军力量。
在奇袭阳明堡机场的作战中,鲍先志就立下了大功。
当时是他建言献策,并且主动冲锋在前,带领战士成功烧毁了敌军24架飞机,有效打击了进犯山西的日本空军力量。
后来,鲍先志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大军一起反击了日军的报复性“扫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同时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这期间,表现优秀的鲍先志还得到过进入中共中央党校深造的机会,继实战之后,还在军事理论、政策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还作为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的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随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开始了一场战略进攻行动。
1947年,一路突破黄河天险,渡过汝河、淮河,眼见大别山区越来越近,鲍先志的心中激荡起了一股难言的振奋情绪。
他既为战略进攻计划的逐步实现而高兴,又为离家越来越近而高兴。
自1930年离家,鲍先志离开妻儿已有17年的光阴。在向麻城挺进的路上,鲍先志不断催动战马,极目远眺,希望下一秒就能见到自己心心念念的亲人。
与鲍先志并行的王近山察觉到了他的异常,想到麻城就是鲍先志的老家,立刻心领神会,关切地让他先回家里见一见亲人,之后再来部队集合。
鲍先志自然不会拒绝,在部队找到地方驻扎之后,他立刻带着两名警卫员往鲍家垸赶去。
回乡探亲,惊闻噩耗
来到日思夜想的鲍家垸,鲍先志看着面前的一排排老屋,辨认许久才找到了自己的家门。
但出现在他面前的并没有慈祥可亲的爷爷和言笑晏晏的妻子,鲍先志环顾四周,找遍了家里的每个房间,都是空无一人。他也没有见到他那不知是何性别的孩子。
鲍先志看着眼前破败的房屋,满屋子的灰尘和院子里没膝的野草,心里浮现了不妙的预感。
鲍家垸的一些乡亲听到了动静,渐渐围了过来。
鲍先志先和他们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在问到爷爷和余毛的下落时,却看到他们面面相觑,谁也没有应答。
等了一会,还是鲍先志年少的一个玩伴犹豫着开了口。
他告诉鲍先志,鲍先志的爷爷早就去世了,余毛给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鲍申苏”。
不等鲍先志再问。这个人继续说道:“不过,后来你迟迟没有传来音讯,国民党给这里安排了一个反动族长,扬言要对红军的家属进行报复,要杀光男人,卖光女人。余毛母子就一直在被打骂中度过,后来被标价50块大洋,卖到了岐亭。”
鲍先志找去了岐亭,却得知余毛在被卖不久后忧患成疾,含恨离世,而他从未谋面的儿子则被继父带着“跑反”去了武汉。
战事在即,鲍先志没能去武汉探寻儿子的踪迹,只能先顺着乡人的指引,来到余毛的坟前痛哭一场。
后来,鲍先志匆匆率部队征战去了,当上了二野第十一军的政委,在1949年才等来了再次回乡的机会。
鲍先志找上了余毛的娘家人,再一次赶去岐亭寻找儿子的下落。
这一次,鲍先志找到了一个40岁模样的驼背人,当年就是他从反动组长那里买了余毛母子。
鲍先志看着跪倒在自己面前的这个男人,满腔怒火无以发泄。
驼背人递给了鲍先志一张已经发黄的宣纸,称自己当年会买下余毛母子也是被逼的,宣纸就是鲍先志乡里人画押的契约。
他告诉鲍先志,余毛被卖到他家后郁郁寡欢,没过多久就生病得越来越严重,病死前还在惦念着鲍先志,留下了一包东西,托他转交给鲍先志。
说着,驼背人回屋拿出了一个包裹。
鲍先志颤抖着接过妻子的遗物,慢慢地扯断外面缠绕着的一根麻线,将包裹层层展开,里边竟然是两个勋章,是鲍先志当年在家乡闹革命时戴过的儿童团袖章和农会徽章。
在当时,如果这两个东西被搜出来,余毛和驼背人都会被治杀头之罪。
鲍先志既感念妻子对自己、对革命的留念和珍视,又对驼背人冒险藏下这些东西有了一些感谢。
就在鲍先志怔立当场的时候,一个浓眉大眼的年轻男孩被推着走到了他的面前。
围在周边的乡亲们纷纷朝这个年轻男孩喊道:“这是你的亲爷,快喊啊。”
亲爷在他们这里是亲生父亲的意思。
没等年轻男孩作出反应,鲍先志已经意识到眼前这人就是自己的孩子,顿时激动地将他揽进了怀里。
后来,鲍先志带走了儿子鲍申苏,鲍申苏在部队速成中学读书,成为了后来成为作家的李心田的教导。
鲍申苏向这位老师讲述了自己和母亲被留在家乡,母亲病死,自己在全国解放后才找到了父亲的经历。
后来李心田以鲍申苏为其中一个原型,写下了知名小说《闪闪的红星》。
参考文献:
毕久经,王福刚. 《红星闪耀麻城》 2007
南方人物周刊 2019年 前辈丨红星照耀李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