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四不两直”,说说单位调研中是怎么弄虚作假的

小卢走职场 2024-11-17 05:42:33

体制内搞调研,经常会听到“四不两直”,说是要轻车简从,直奔基层,避免提前通知、层层陪同,搞那种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但实际上,就算不搞“四不两直”,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那一套,换个马甲照样活蹦乱跳。

最近跟一个在银行工作的朋友聊天,他就吐槽他们单位调研的那些事。

他说,每次总行下来调研,基层行都恨不得把所有问题藏起来,粉饰太平。

为啥?

还不是怕影响考核、丢了帽子。

所以,上级部门看到的都是光鲜亮丽的表面,基层实际遇到的困难,根本反映不上去。

他所在的支行曾经整理了21条业务上的问题,希望能得到总行的指导和帮助,结果却被批评说“负能量太多”,影响了全行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这21条问题,涉及到信贷风险、人员配置、合规操作等等,都是实实在在的业务痛点,结果却被当成了“负能量”。

这就好比掩耳盗铃,问题不解决,它就会一直存在,甚至恶化,最终损害的还是银行自身的利益。

这种情况可不是个例。

我另一个在环保部门工作的朋友也跟我吐槽过类似的情况。

他说,他们单位为了迎接上级检查,有时候会临时抱佛脚,突击治理污染企业,甚至出现篡改监测数据的情况。

就像辽宁省第六批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中提到的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这种行为不仅欺骗了上级,也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坪山区统计局在2023年的工作总结中也强调要防惩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可见数据造假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这种弄虚作假,除了上面说的“粉饰太平”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过度准备”。

为了让上级看到“成绩”,基层单位往往会提前“彩排”,把调研路线、汇报内容、甚至群众的回答都精心设计好。

这种情况下,调研就变成了一场表演,上级看到的只是精心编排的剧本,而不是真实的基层情况。

这种“过度准备”有时候会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比如,我一个网友就跟我讲过他们单位迎接上级调研的经历。

为了展示单位的“文化氛围”,领导要求所有员工提前一周学习一首歌,等上级来检查的时候,大家一起合唱。

结果,调研当天,上级根本没问这方面的问题,大家白白练习了一周。

这种为了调研而调研,为了展示而展示的做法,不仅浪费时间和资源,也让基层员工苦不堪言。

还有更奇葩的。

我另一个网友说,他们单位为了迎接上级调研,专门租了几盆绿植摆在办公室,调研结束后又把绿植退了回去。

这种做法,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与其花心思在这些表面功夫上,不如把精力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这些弄虚作假的行为,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的偏差。

基层为了完成考核指标,为了避免被问责,只能选择粉饰太平,掩盖问题。

长此以往,上级部门就无法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导致决策失误,最终损害的是整体利益。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也不难。

关键在于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弱化对短期政绩的追求,更加注重长期发展和实际效果。

同时,要畅通基层反映问题的渠道,鼓励基层说实话、办实事,而不是一味地歌功颂德。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基层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说到底,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表演、为了作秀。

与其花心思在表面功夫上,不如踏踏实实地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这才是调研的意义所在。

0 阅读:1

小卢走职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