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的工业江山,差点就真丢了。
上世纪中后期,辽宁这个曾经的“共和国长子”开始掉队。辉煌的重工业基地逐渐被广东、浙江这些沿海省份甩在身后,国企改革的阵痛更是让人直冒冷汗:工厂倒闭、工人下岗、经济滑坡,甚至社会矛盾一度激化。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闻世震上了场。他既是操盘手,又是救火队员,辽宁的政经命运在他手里翻了一页。这人到底行不行?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他的故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辽宁的“工业巨轮”跑不动了,闻世震变成了“修船匠”
闻世震接手辽宁时,辽宁的工业就像一艘漏水的船。国企改革是绕不过去的坎儿,但辽宁的问题比其他地方更复杂:国企多,老牌企业多,包袱也多。改革意味着一刀切,企业倒闭、工人下岗,这些问题全摆在闻世震面前。可他没退缩,直接入厂,和工人们唠嗑,问他们的想法,甚至连企业的账本都翻得门儿清。他知道,这问题得从根儿上治。于是,他推动国企引进新技术、转型升级,还给下岗职工安排再就业的“饭碗”。虽然辽宁的经济没能迅速腾飞,但至少船没沉下去。
2. 沿海优势被忽视了,闻世震成了“开港人”
辽宁有啥?不仅有工业,还有海!但问题是,过去只盯着国企,忽略了沿海经济。闻世震一上来就打破了这个局面。他大力发展大连港,把辽宁的出口贸易搞得风风火火。有人说,闻世震的“开放牌”打得漂亮,让辽宁在全国经济版图里又冒了个头。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发展沿海经济能带动多少内地?这牌能打多久?闻世震的答案是“带动不了也要试”。他把对外贸易和工业市场化改革结合在一起,虽然结果有争议,但至少让辽宁在开放经济上迈出了步子。
3. 反腐败动了真格,闻世震是“整风书记”
闻世震在辽宁的十年,不光要抓经济,还要抓干部队伍。辽宁的腐败问题在当时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慕马案”就是明证。闻世震来了,直接配合中央督导组查案,查得人心惶惶,最后一批贪官被扳倒。可闻世震的反腐并不只是为了杀鸡儆猴,他更在意的是风气问题。他搞廉政建设,重塑辽宁干部队伍的形象。有人说他是“整风书记”,也有人质疑他对腐败问题的后续影响力。但不管怎么说,他敢动真格,这份魄力在当时并不多见。
闻世震是个会干事儿的人,但也是个争议性人物。他的改革有成效,但也有遗憾;他的反腐有力度,但并不彻底。他为辽宁拼尽全力,但辽宁的经济疲态却不是他一个人能改变的。他更像一个兢兢业业的医生,虽然治好了几处伤口,但没法彻底改变病人的体质。闻世震之后,辽宁的路还很长,但他确实为这个“共和国长子”撑起了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