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钓鱼爱好者出去野外钓鲫鱼的时候,都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上鱼数量还不错但是鱼的个体从一开始的大鱼变成了后面的小鱼,甚至于之后连小鱼都没有。
不少人就会觉得是在运气不佳,但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后,自己发现自己的运气一直不好,那么一定还有别的情况存在。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有的钓位鱼越来越小而有的却始终能保持稳定,甚至于一直都在变大呢?
难道这有什么操作能尽量避免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知道,在夏季的时候我们去钓鲫鱼,一般来说都会很少出现个体稳定的情况,因为这时候的鲫鱼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分散的,不会特地在同一块区域痛痛快快吃上一顿。
而到了冬季的时候,这个鲫鱼的行为就会危险和群体化了,这也就给我们在冬季钓鱼的时候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尤其是这种鱼越钓越小的时候。
有不少人就会想,在冬季的时候,环境温度低也是没什么鱼进窝子的,那么在冬季的时候窝子里的鱼难道不是也会变小吗?
既然平时都没进来,那么能看到就更说明掉下去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在冬季的时候,水温比较低,鲫鱼的活跃度非常低,此时它们的警惕性也会大大降低,所以只要能被引诱清其食,就算是再少量的窝子也能让鲫鱼“止步”。
其实这个时候鲫鱼能不能进窝子,完全看窝子里有没有其他鲫鱼,所以说窝子大小对鲫鱼的重要性远不如数量多,也远不如数量多,因为鲫鱼对于危险意识很差,有时候上鱼速度慢也只是很“犹豫”。
所以说窝子里的鱼越钓越小其实是有原因存在的,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三个时间段中。
越钓越小怎么回事。首先第一种就是窝子里因为吃的浪费品种造成的,有多种饵料对于鲫鱼来说是相当不错的诱惑,但是同时也是相当大的警惕产物,一个大的刺激可能就能让它们离开窝子偷偷到其他地方觅食。
在日常钓鱼的时候,最好是直接选择其中一种饵料进行垂钓,因为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到很多同种鱼,也能避免这些鱼看到其他种类不敢靠近而影響进食效率。
多种饵料的问题其实解决起来也不难,备窝时只需要将不同的饵料放入不同的小包囊内,在下到水中的时候混合在水中即可,这样等到饵料溶解之后鱼就算是选择其中一种也能够进食,因为其警惕性较低不容易察觉。
第二种就是为了追求更多上鱼频率,只将钩饵放下去直接开始钓导致没有补窝。
这种行为其实是最不利于提高上鱼速度的,其实将上两竿打下去之后观察上鱼数量以及频率就能避开很多让人崩溃的行为,更何况在这样情况下还需要补窝吗?

第三种是一开始窝子里有多条体形较大的鲫鱼或者其体形就很好,然后后面在慢慢缩小。
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下午,我们认为鲫鱼活跃起来进行觅食,于是就等着在这个时间段进行垂钓,但是往往到了这个时候上鱼效果都比之前差了一些,甚至于说个一条都不好意思说。

实际上真正适合在冬季钓鲫鱼的时间段应该是在清晨或者黄昏,在这两个时间段垂钓上鱼效果是非常好的,而且鲫鱼不会因为提前一次吃了之后就不吃了,让我们获得满意收成。

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只需要改变原有问题或者通过使用某个手法进行整改即可,这样我们在冬季进行钓鱼时候就能有效避免窝里逐渐变小的情况,同时能够使我们的收获实现最大化。
首先是对于第一种情况处理,在做窝子的时候可以将各类饵料控制数量,避免数量过多出现浪费情况导致排斥,同时为了避免造成太多刺激排斥行为,我们还可以将饵料放入包囊内,将其解冻后再使用,这样鱼既能将在初期引起骚动造成的惊吓减至最低,同时还能享受到各类饵料带来的美味。
第二种问题处理方法为:打完前两竿之后观察这两竿上不上再决定接下来是否补窝以及如何补窝,例如我们前两竿每次都上了三条左右,可以在下竿后补上一半以上饵料进行垂钓,这一竿下去之后观察之前频频上竿的鱼儿是否依旧,如果速度还是之前那样快且一竿上下不少于三条的话,就可以继续过去下一竿,如果速度慢很多甚至于不上竿,就最好不要补窝了,毕竟鱼儿已经吃饱了。

对于第三种情况,我们的处理方法就是将接下来半小时之后的上桥速度放慢,多加一些时间等待,并且我们也将钩饵换成起作用较慢的,这会引起更多鱼儿留在窝子里等待觅食,从而提高我们对于大鱼儿的捕获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