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过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很多专业的钓手都会拿着一个工具来精准操作,也有些钓手带着家人一同参与其中,往往心情会更美好,不太容易遇到烦躁的事。
但不论是哪一类钓手,在钓鱼过程中总有这些奇怪“规律”在产生影响。
尽管这些情况没有明确的科学解释,但众多钓友经验中都一致认为,钓鱼过程中遇到这几件事往往就已经走了空。
那么这些“规律”是什么呢?
第一杆上鱼后,后续不再有鱼情。许多钓友都有这样一个经历:第一杆投出去后,立刻就上了鱼,许多老钓手据此经验认为,“第一杆上鱼后,后面很难再有鱼情”,这种“规律”不知是从何流传下来的,但是每次都应验,这让我对它深信不疑。
我第一次上手时第一次拿 rod 钓鱼,扔出第1根杆子没多久,我就注册了一个大橡皮艇,心想:“行了,这根杆子白扔了。”
第二杆没多久,又上鱼了。
当时我没那么懂钓鱼,就想:哎,居然这样?
可是,我发现每次这样之后,会让后面的杆子“很费劲”,因为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再上鱼。
但我依旧不服输,这件事让我非常困扰,我不知道为什么第一根杆子上鱼就没后续了,觉得这完全是随机现象。
后来,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钓客跟我说:“你不觉得吗?鱼儿不愿意吃饵,饵就没进嘴。”
我的意思是:你觉得呢?并没有过分的理解。
钓友说:“这条鱼留在嘴里的饵可能会吓到其他鱼。”
怎么说呢?
我并不信服,但据说很多老钓友都信奉这个观点,他们认为,“第一条鱼要入护”是“水中的鱼报信”,水中的鱼儿们在沟通交流,第二条、第三条是不是也要入护呢?
我觉得未必,但要是水中的鱼儿真“通风报信”那么真牛了。
回想起这件事,我自己观察小鱼的时候,似乎真的有这样一种现象。
当有鱼儿被捕获之后,其实并没有那么空荡,如果你有耐心,会发现捕获的过程和小鱼的行动轨迹其实是随机撒网一样的。
提前下鱼护。第二个钓友总结的“规律”是:“下鱼护前后没鱼。”
他认为,“水中鱼儿连着很多根神经,必须有一条进嘴才能上钩”。
听起来很合理。
如果没有研究背景,我都是非常信服这种观点的。
但是科学家不会这么认为,他们认为“鱼儿高兴或者着急都会游”,这并不坏。
我的意思是,鱼并不像人类一样拥有复杂的情绪,它们更多的只会根据周遭环境的变化做出简单反应。
所以小鱼紧张或者兴奋应该不会导致它们之间相互影响。
但是,我也发现,在吃完的一瞬间,小鱼会产生确定感,从而会更不集中精力,我试过几次就可以得出结论:“小鱼是可以让我来捕获的。”
对于提前下护,这确实是一定影响的,因为每次下护前,我会有一定的行为准备。
这“举动”会影响到鱼儿们,被吓跑也是正常现象。
我总结道:下鱼护的时机要选择好。
一般第二条、第三条饵最好不要影响交替,下鱼护可能会影响到饵落水入水。
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些血腥气味更加明显,看见饵就自然游去,所以小动作是比较影响的。
钓友总结前面,有些合理性,但也有一些他认为很重要,这又涉及另一种经验背景。
调漂上鱼后难再上鱼。有项研究表明:无论饵是否挂嘴里,通常情况下小鱼儿都会有动作,它们有一定行为模式,一般不会停止,更不会通知其他鱼儿。
暂且不论科学家,现在回想一下,我在钓鱼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东西。
一般情况下,在我的调漂上,第一个调漂基本就是上我的饵,然后再来是我第二、三个调漂上。
我认为:第一个调漂上,会吸引其他小鱼,然后,如果第二个调漂没有进行相关操作,会觉得我后面没有东西。
当然,有时候转移陀螺、上下浮漂等动作也会带来一定影响,但效果并不是很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我认为:调好漂和认定小鱼是两个重要点,朝着目标行动,可以说很有用,但效果是慢慢来的,有一些不可控因素。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午后温度很高的时候,有时候一条也都上不来;还有就是在清晨时分,一般情况下都是第一个调漂上才有效果。
所以,我们总结说:“调漂未挂机时上鱼后,手部行动需要快些,而第二个调漂和早晚基本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