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都说明朝的皇帝都是神棍、道士与木匠,反之清朝皇帝个个是圣人;如果您读过书也这样想,那书就白读了
(本文中的所有图片皆源自互联网,若有不当之处,烦请联系删除)
(本文共计 360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12 分钟)
爱新觉罗·旻宁,人们对于其另外一个熟悉的称呼是清道光皇帝。作为满清统治中原地区后的第六位皇帝,居然其才是清朝第一位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当然,此处的嫡长子身份其实也并不完全是,道光帝本是嘉庆帝的嫡第二子,但是嘉庆帝庶出的长子早夭,道光帝便以实际上的嫡长子继承了皇位。
当然,今日本文并非是想要讨论满清混乱的承继制度。
今天咱们聊一个传说,这个传说是史书根本不敢记载的-道光帝脾气火爆,在49岁的老迈年纪一脚踢死了当时自己在世的唯一的儿子。想必阅读到此处,您或许表示惊诧,也或许表示不解,怎么会有如此荒唐的桥段?
省愚也能讲述一些清朝的故事
作为一个深挖历史细节的博主,省愚认为,如果人们对于明朝皇帝个个都是神棍、道士或者木匠深信不疑的话,那么人们也有理由去怀疑清朝这些皇帝一个个曾经所做出的荒唐事。面对没有任何记载的民间传说,抓取其中的蛛丝马迹,找寻可能的真相。
·道光帝的子嗣排序很诡异
1782年9月16日,道光帝出生,其出生时,其父亲永琰刚22岁,尚且是普通皇子。按照当时的谱系与取名习惯,其被命名为绵宁。
不过,有一说一,满清入主中原后,本质上讲并没有成型的取名谱系。从历史的角度上看,中国开始大规模按照谱系取名也只是明朝初年朱元璋为皇子们定谱系时才真正以皇家的威仪被确认。并且运用了五行相生的取名方法,然而可惜的是,也正因为是清朝的进入,或者说乱入,这种能够自圆其说并且也可以体现父子关系的取名方法并没有被传承下来。
回到主题,清朝道光帝其实子嗣数量并不少,其一生总共生有九子,但本文却又为何强调其“一脚踢死了唯一的儿子”呢?这里面,九个儿子的出生排序与间隔,显得颇为蹊跷。
长子奕纬出生于1808年,庶出,母亲为和妃那拉氏;
次子奕纲出生于1826年,嫡出,母亲为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三子奕继出生于1829年,嫡出,母亲为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四子奕詝出生于1831年,嫡出,母亲为皇后钮祜禄氏;
五子奕誴出生于1831年,庶出,母亲为祥妃钮祜禄氏;
六子奕訢出生于1833年,嫡出,母亲为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七子奕譞出生于1840年,庶出,母亲为皇贵妃乌雅氏;
八子奕詥出生于1844年,庶出,母亲为皇贵妃乌雅氏;
九子奕出生于1845年,庶出,母亲为皇贵妃乌雅氏。
这里需要简单强调一句,渔猎民族的“一夫多妻多妾制”与汉唐宋明这样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有着本质的区别。满清皇族婚配女性中可以出现多位嫡妻,每一位嫡妻所生子嗣均可以视为嫡子,所以如道光帝子嗣情况所示,两位有着皇后头衔的女子所生子,均可作为嫡子,在此不做另外的强调。
咱们仔细查阅道光帝子嗣的出生年月,会发现一个极为不寻常的情况,其26岁生下长子后,直到其44岁才得到次子,47岁得到第三子。中间很长一段时间,道光帝仅得到两女,算是子女出产的空窗期。
道光是个干瘦的老头儿
但是1831年,道光帝49岁,却开启了另类的子嗣传袭浪潮,自49岁至1845年63岁,老迈的旻宁倒是没有闲着,连续得到六个儿子。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下,导致这种反常的行为出现呢?冥冥之中的注定,似乎也与满清这个羸弱中带着傲慢的王朝牵绊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鄙人认为,这与公元1831年,其长子奕纬诡异的突然去世,有着关联。
·正史记录奕纬突然去世
有一点需要点出的是,道光帝长子奕纬去世的1831年5月23日,是旻宁这个老头心中最痛楚的一天。咱们站在后世的历史观可以察觉,道光帝真正被人们记住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浩浩荡荡气势汹汹而来,其所说的那句没有文化被人耻笑的话:“英吉利何在?陆路可通否?”
但是,此刻的1831年,道光尚且处在次子奕纲与三子奕继相继夭折的背景下。换言之,1831年的那个春天,长子奕纬便是道光帝唯一的儿子。
值得一提的是,奕纬出生之时,尚且是嘉庆年间,其名字奕纬还是其祖父嘉庆帝颙琰为其所取,并且奕纬也是嘉庆帝的长孙。嘉庆二十四年正月,嘉庆帝封奕纬为多罗贝勒。道光元年至三年,道光帝命长子奕纬随定贵人弟侍卫桂明学射箭。道光二年十一月,是为公元1822年的冬天,道光帝册立皇后,命奕纬告祭奉先殿。
很显然,在满清这个并不十分注重嫡出和庶出区别,也实行多妻多妾的制度下,奕纬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长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势必会被自己的父亲加以重用,甚至是重点培养。在中华传统道统理念上,其实有着嫡长孙的地位高过所有儿子的观念,类似于朱元璋甚至是被后人耻笑多年的吴三桂,都是如此认为,并且如此践行的。
但是,满清渔猎民族,并无此观念,也绝不会出现太子离世后册立太孙的做法,并且最大的区别在于,诸如明朝,几乎每一个皇帝即位后就会立太子,太子是为国本,康熙帝几乎也是这样效仿的,却引来了清朝的九子夺嫡的好戏。言及此,不得不喟叹,农耕文明与游牧渔猎之间对待事物的认知差别其实是很大的。
说这么多,只想表达一个观点,也即是,虽说奕纬的母亲身份低微,但是作为道光帝长子,很明显,其是被其父亲按照储君进行培养,这是毫无疑问的。适逢公元1830年,其二弟三弟相继夭折,时年48周岁的皇帝父亲道光帝只有奕纬这一个儿子。评书都不敢这么写,恰巧在此时,奕纬生病了。
而且,病得很严重。
道光行乐图
正史对于奕纬所得的病没有半点记载,当然,此处所谓的正史是赵尔巽等人编撰的《清史稿》。省愚曾经在不少文章中表明过自己的观点,赵尔巽等人编撰的《清史稿》对于记述性的内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该书的评述性内容几乎就是废纸。赵尔巽自己作为满清遗老,对于清廷的荒唐行为都避而不谈,整个书中几乎看不见半点不利于清廷的记载。此处,赵尔巽等人彻底诠释了“没有客观,只有立场”的无赖嘴脸。
所以,此书并未记载奕纬当时患病为何疾。仅知晓该书提及道光十年(1830年)十月,奕纬因染病未痊愈而住在圆明园休养。道光十一年四月十二日未时因病情反复而病故,追封为多罗贝勒,丧礼依照皇子之例办理,并且派总管内务府大臣宝兴经理丧事,后道光帝为长子赐谥曰“隐志”。
·道光帝一脚踢死奕纬的源头与真实度推测
那么问题来了,奕纬到底是得了什么病呢?咱们说了,史书不敢写,但是如此诡异的事件抵挡不住深宫大院下的口口相传以及人们心中的念想。对于奕纬的死因,直到几十年后,一个不谙世事的老太监似乎道出了他的观点,在此,咱们不妨借来一用,亦真亦假,还请各位看官自行斟酌。
一本叫《老太监的回忆》的书记载奕纬的真实死因,作者叫信修明,其在光绪末年净身入宫。这本书记载了大量不见于正史记录的事件和细节,考虑到作者的特殊身份,此书或许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
该书记录,道光帝眼看着这唯一的儿子,还是长子奕纬,在自己即将年满五旬的情况下,不得不培养起来,但是奕纬本人却显得慵懒且疏于学习。教书先生看见此景,当然也不敢发怒,便语重心长地说:“阿哥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当一个好皇帝。”
按照常理来说,凭着“当皇帝”这句吉言,奕纬或许应该转变一下情绪,至少装扮得像是一个储君的模样,把思绪拉回到眼前的书本上。但是,没想到这家伙回了一句神回复:“等我当皇帝,第一个就先宰了你!”
当然,咱们所有人都没在现场,即便写下此书的老太监信修明当时也还没出生呢,无非是口口相传的场景描述而已。但是这一切似乎又显得顺理成章。
教书老先生一听,不知道是吓到了,还是气得却又不敢发怒,凭借着自己能面圣的特殊机会,跑去向老迈的道光帝哭诉。道光一听火冒三丈,声称自己的儿子是个不争气的家伙,怒火中烧下令:“来人,让那混蛋给朕滚过来!”
奕纬或许也是老油条了,心里不在意,模样上也不在乎。或许当时他还认为,这点儿小事不至于让皇帝老头儿动怒。他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听由老爹数落,反正那套话听了无数遍了,也不差这一遍。毕竟,当时他是道光帝唯一的儿子,不二的选择。
奕纬越是显得毫不在意,道光就越是生气。一看儿子那副满不在乎的熊样,越说越来气,气头大了情绪就得不到半点控制。那年头也没拖鞋,也没皮带,也总不能拔剑砍吧,道光没找到合适的家伙事,一生气,一个飞脚给奕纬踹过去。然而,理论上当时奕纬应该是站着躬身或者其他某个姿势,导致道光帝这一脚飞踹,不偏不倚踢中奕纬的重要部位。顿时一声惨叫,不久后,奕纬被宣告不治身亡。
怎么样,各位看官,以上这段描述是否极具画面感呢?您的感受如何呢?也请不要过多纠结这段描述是否有另外的史料予以佐证,省愚早已叙述,此事如果真实发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也不会有史书敢直接描写。所以,越是遮遮掩掩,越是欲盖弥彰,就越显得真实。
如果,人们对于明朝皇帝个个都是草包,不是神棍就是道士,或者是瘸子,要么是木匠,这些桥段被今天的您我深信不疑的话,那么,我们似乎也有理由相信奕纬的突然离世绝对不是患病去世这么简单。历史,本就是任人涂抹的画布,您愿意看到什么样的颜色,这画布中就能呈现相应的色彩。清朝绝不可能是个皇帝都是圣人的朝代,这里面值得深挖的细节,多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