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孩子的成长,亦是在经历中积蓄力量,在风雨里淬炼光芒。
01
捧在手心怕摔了,又怕他从未见过风浪
我们这一代父母,心里常常拧着一股劲。
看到孩子因为一点点不顺心就心急,比如考试考得不好、伙伴不跟他玩了,那小肩膀一耸一耸的,我们的心也跟着揪起来。
那一刻,真想立刻冲上去,抚平他所有的委屈,扫清他眼前所有的障碍。
可转念一想,又开始焦虑:
今天我能为他挡开小石子,明天人生的风风雨雨,谁来替他扛?
温室里精心呵护的花朵,固然娇艳,却也脆弱。
于是,我们就在这“保护”与“放手”之间反复拉扯。
话说重了,怕打击他那点可怜的自信;
护得紧了,又怕他成了输不起、扛不住事的“软柿子”。
看得越久,心里越是没底。
养育孩子,仿佛走在一条细细的钢丝上,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却依然担心脚下的路,是否能通往那个期望的的远方。
02
转个念头天地宽,风雨彩虹皆是景
心若向阳花自开,韧性其实并非天生。
邻居家的孩子,一次全家自驾游遇上大堵车,原定的行程全泡汤了。
孩子在后座烦躁不安,不停地问“到了没”。
他爸爸没跟着抱怨,反而拿出地图,笑着说:“嘿,堵车大军把我们困住了!不如我们来当‘战地记者’,看看能不能发现点堵车时的趣事?” 他们开始观察周围的车、聊天的人,编起了堵车故事,甚至还用零食“慰问”了旁边车里同样无奈的小朋友。结果,那段堵车的时光,竟成了孩子记忆里“最有意思的探险”。
你看,路走不通时,换个心情,或许就能发现意想不到的风景。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的兰彻,面对刻板的教育体制和巨大的学业压力,总能用一句“All is well”(一切安好)和乐观幽默的态度化解焦虑。
他不是不努力,而是不让恐惧和压力捆住手脚。他敢于质疑,乐于探索,即使被视为“异类”,也活得热气腾腾。
真正的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带着恐惧依然前行;真正的智慧,不是不出错,而是能在混乱中找到方向,保持内心的那份轻松与笃定。
如果一味沉浸在“万一失败怎么办”的思虑中,那或许真的什么都做不成了,不是吗?
03
三味“心”方,滋养内在的成长力量
道理千万条,不如行动第一条。想让孩子拥有笑对风雨的能力,不妨试试这三味“心”方:
1. 先“共情”感受,再谈事情对错
孩子闹情绪时,往往最需要的是被理解,而不是被评价。别急着说“这有什么好哭的”或者“你应该怎样怎样”。蹲下来,试着感受他的感受:“我知道搭了很久的积木倒了,你一定很失望,也很生气,对吗?” 给他一个拥抱,或者只是安静地陪着他。情绪像水流,堵不如疏。当他的感受被看见、被接纳,那汹涌的情绪才有机会平静下来。 这份理解,就是我们能给孩子最坚实的“情绪后盾”。
2. 幽默这味“调料”,给生活加点“甜”
生活不易,不妨带点“玩”的心态。当然,这不是无原则的打哈哈,而是用轻松、积极的方式重新解读困境。比如孩子抱怨作业难,可以试试说:“这个难题是个‘大怪兽’?那我们组个队,一起想想用什么‘武器’能打败它!” 用游戏化的口吻,把挑战变成冒险,能有效降低孩子的畏难情绪。 或者,家长偶尔也“示弱”一下,用自嘲的方式面对自己的小失误:“哎呀,妈妈又把饭烧糊了,看来我得拜你为师学学厨艺啦!” 这种轻松的氛围,能让孩子明白,不完美是常态,笑对就好。
3. 小小的“坎”,是成长的“垫脚石”
舍不得孩子“吃苦”,可能反而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心理学上讲,适当的挑战才能激发潜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经历一些小小的挫折,并从中学习。 比如,让他自己学着系鞋带,即使一开始歪歪扭扭、耗时很久,也鼓励他:“你看,比昨天有进步!手指越来越灵活了!” 或者让他负责自己房间的整洁,如果忘了收拾,就让他体验一下找不到东西的小麻烦。关键在于,我们不替他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在他需要时提供支持和引导,让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 一次次小小的“成功闯关”,积累起来就是大大的自信和韧性。
▽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孩子的勇气和智慧,也不是一日就能养成。
不必强求孩子永远坚强,也不必苛责自己时刻完美。
最重要的,是在这日常的琐碎与奔波中,始终给孩子一个温暖的依靠,一份看见和理解,一种“没关系,我们一起来试试”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