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3岁前的孩子,尽量跟妈妈睡,其中缘由你知道吗?

布谷妈妈 2025-02-11 21:45:45

一位宝妈分享说,她白天要上班,晚上带娃睡不好,便给娃准备了一张小床,想要他自己睡。

可孩子死活不肯睡自己小床,非要爬到妈妈身边来,不然就一直闹腾。

宝妈也是无奈,孩子都快3岁了,可以稍微分开一下了吧,为什么他就是不愿意自己睡呢?

3岁前的孩子,确实很难和妈妈分床睡。

其实,3岁前的孩子,布谷妈建议,还是尽量和妈妈睡。

其中缘由,你知道吗?

一:情感调节

咱们先来看一看,有一个专业词汇,叫“情感调节”。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当咱们压力大、情绪低落时,是不是喜欢找个朋友聊聊,或者跟人吐槽一下,来缓解压力?

孩子也是这样,只不过,他们的情感调节能力还不成熟,尤其是3岁以下的孩子。

对于这些小宝宝来说,夜晚,可是一个情感调节的“大挑战”。

白天时,孩子能撒娇、哭闹,靠妈妈的安慰就能恢复平静。

但晚上,他一个人待在小床上,会因为黑暗、寂静,或者做了个噩梦,心里就像有大石头压住一样,情绪一下子失控。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一个“情感调节器”来帮助他们平复心情,而这个“调节器”,就是妈妈。

你有没有发现,当孩子晚上醒来哭闹,或者做了噩梦,第一时间要的不是玩具,也不是零食,而是妈妈的怀抱和声音?

当他感到不安、害怕或者孤单时,只要看到妈妈在身边,心情就能瞬间得到安抚。

因为妈妈的声音、气息、体温,这些都能让孩子感到“世界还是安全的”,他们就能放松,安心入睡。

这,就是妈妈陪伴带来的神奇效果。

二:妈妈是最好的“调节器”

“情感调节”在孩子3岁之前,尤为重要。

因为这个阶段,是孩子情感和大脑发育的关键期。

你会发现,3岁前的孩子,总是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哭大闹,比如玩具拿不到、被别的小朋友推了,甚至因为天黑了或者看见陌生的东西就吓哭。

孩子的世界里,所有的情绪波动,都特别强烈。

因为他们的大脑和情感系统还没完全成熟,处理这些情绪的能力不够,所以他们就很容易感到焦虑、害怕或不安。

而这个时候,妈妈的陪伴,就成了孩子情感调节的“最佳工具”。

你想,妈妈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亲密人物,她身上的气味、独特的声音、温暖的怀抱,都是孩子最能感受到的安全信号。

当孩子内心不安时,一听见妈妈的声音,马上就能感觉到安心。

这种情感上的安抚,是其他人和事物无法替代的。

更有意思的是,妈妈的陪伴不仅仅能让孩子感到温暖,甚至有科学研究发现,妈妈的触碰和怀抱,对孩子来说有一种生理上的“安抚作用”。

这就像是给孩子开了一张“情感安全卡”,让他们在妈妈的怀抱里能够恢复平静,重新找回安全感。

三:什么时候分床

一般来说,孩子4-6岁左右,分床睡比较合适。

当然,这也得看孩子的发育情况,和自家的实际情况。

有的孩子比较依赖妈妈的陪伴,可能会害怕黑暗、安静的环境,不敢一个人睡。

这个时候,强行分床睡反而会让孩子更焦虑。

而如果我们觉得孩子准备好了,那就可以尝试分床睡了。但一定要循序渐进。

①慢慢让孩子适应

起初,可以先让孩子在妈妈的床上睡一会儿。

晚上睡觉前可以聊聊天,讲个故事,让孩子慢慢知道,和妈妈分开是件很正常的事。

可以试着让孩子在自己的小床上睡,但白天可以陪伴他,晚上也要陪伴一会儿,减少孩子的不安。

②床铺靠近妈妈的床

不要一开始就把孩子的床移得太远。

可以先把孩子的床放在妈妈床旁边,保持亲近感。

这样孩子能看到妈妈,不会觉得孤单,慢慢地,他会习惯这种新的睡觉方式。

③渐渐减少陪伴时间

如果孩子一开始不太适应,可以逐步减少陪伴他入睡的时间。

我们可以开始时先陪孩子讲个故事,等他进入睡眠状态再悄悄离开。等孩子习惯了,我们再在他入睡后离开房间。

④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确保孩子的睡眠环境安全、温馨。

可以给孩子买一个喜欢的小夜灯,或者放些柔和的音乐,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⑤不急于求成

分床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每个孩子的适应速度不同。

我们不要急着要求孩子马上就能适应分床,慢慢来,给孩子时间,让他感到温暖和关爱。

你家孩子几岁和你分床睡的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0 阅读:3
布谷妈妈

布谷妈妈

每日一篇科普原创,解决育儿路上百种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