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执政期间为何要讨伐南诏,因奸臣误国而导致的一场残酷战争

底层史观啊 2025-01-08 11:40:1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

文|雨别

编辑|雨别

《——【·前言·】——》

唐玄宗时期,南诏的叛附成谜,为何曾经称臣的小国反目成仇频频挑衅?

南诏与唐朝的初期关系

南诏原本是唐朝的“忠实小弟”,位于今天的云南地区,南诏并非一开始就是强国,而是由六个小部落合并而来。

唐朝的威慑力足够强大,开元年间南诏向唐称臣,阁罗凤成为南诏王,这一称号是唐玄宗钦赐的,象征南诏彻底归附,在表面上双方一派和睦。

可南诏并不安分,它和其他边疆少数部落不同,位于高山峡谷之间,自然条件险恶,生存环境逼着南诏人强硬。

阁罗凤心里清楚,南诏虽然有唐朝的支持,但内部不稳,他刚刚整合六诏,许多部落不服,为安抚人心他只能借助唐朝的名义来稳定大局。

唐朝的态度却很敷衍,西南边疆地远天高,中央并不重视,朝廷派出的地方官员既没有实际掌控力又贪婪腐败。

唐玄宗忙于享乐,这片边陲之地几乎无人问津,唐朝对南诏的怀柔政策实际上只是一纸空文。

唐朝官员的傲慢让南诏越发不满,南诏一开始还是安分守己,但剑南道节度使王昱等人多次刁难,甚至辱骂南诏使者,架空阁罗凤的权力,这些行为让南诏的统治者屡屡丧失颜面。

阁罗凤表面低头,内心却暗藏不满,他不仅要应对内部叛乱,还得忍受唐朝的轻视,南诏人自尊心极强,这些积怨埋下了后来反叛的种子。

天宝时期的矛盾激化

天宝年间局势彻底失控,真正引爆矛盾的是一场意外,张虔陀之死。张虔陀是云南太守,也是唐朝在南诏的代表人物。

他对南诏态度嚣张,凡事不容商量,朝贡时公然羞辱阁罗凤的使者,说“南蛮能有什么本事?”他还勒索贡品,用奴隶的身份对待南诏人。

阁罗凤终于忍无可忍,天宝九年,南诏起兵,他亲自率兵突袭云南郡杀死张虔陀,事情闹大了,朝廷震怒,唐玄宗命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六万大军征讨南诏。

鲜于仲通是个狠角色,却目光短浅,他率领大军浩浩荡荡进军南诏却轻敌冒进,他认为南诏不过是小国寡民,六万唐军碾压过去轻而易举。

阁罗凤早有准备,南诏部队熟悉地形,利用峡谷埋伏把唐军引入狭窄的太和城外。

一场大败不可避免,鲜于仲通的唐军被截断退路战死无数,太和城的战役唐军全军覆没,这一战让唐朝彻底认识到南诏的威胁,也让南诏的名号传遍了西南。

更大的问题来了。唐朝讨伐失败后,南诏转投吐蕃。唐朝的宿敌吐蕃,正渴望在西南扩张势力。南诏的投诚,让吐蕃如虎添翼,两国结盟给唐朝边疆带来了更大的危机。

但南诏也有顾虑,与吐蕃结盟并非真心归附,阁罗凤只是借势,他清楚吐蕃的强大,同样会成为威胁。唐朝的失败给南诏开了眼界,大唐并非不可战胜。

吐蕃的联盟也不是南诏的最终归宿,夹在两个强国之间,南诏有自己的算盘。

战争的败绩传回长安,唐玄宗一怒之下撤了鲜于仲通的职,换上李宓继续征讨,这不过是另一场更大的灾难,战争的失败不是将领的问题,而是唐朝对边疆的轻视和决策的混乱。

南诏与吐蕃结盟后的冲突

太和城战败之后,唐朝元气大伤,南诏却趁势强大起来投向吐蕃的怀抱,吐蕃是当时唐朝的老对手,正雄踞青藏高原,南诏与吐蕃结盟让西南边陲陷入更大的麻烦。

南诏从吐蕃那里得到军械、物资和军事援助,而唐朝却因为安史之乱内外交困无暇顾及边疆,吐蕃趁机在西南边陲扩张把南诏当成了代理人。

阁罗凤则以吐蕃为靠山,一边扩展势力一边提防唐军的报复。

天宝十三年,唐朝不甘失败再次出兵,这次的统帅是李宓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将领,唐军规模更大,足足七万人,李宓的计划是直捣南诏都城太和城彻底平息叛乱。

七万人远征需要庞大的粮草供给,南诏早已熟悉唐军的套路,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他们引诱唐军深入,把军队困在了物资匮乏的山区。

唐军无法补给,又遭遇瘴气和疫病侵袭战斗力迅速下降。

围城失败后,李宓带领残军撤退,就在撤退途中,南诏军队发动追击,战场狭窄,唐军毫无还手之力最终全军覆没,七万大军化为乌有,李宓也饮恨而终。

这场惨败成为唐朝在西南的最大耻辱之一。

南诏的声威达到顶点,吐蕃也从中获利,但双方的关系并非完全牢固,吐蕃不断向南诏索取资源,南诏感到不堪重负,夹在唐朝和吐蕃之间,阁罗凤开始动摇。

边疆官员提出休养生息的政策,暂时停止对南诏的征讨,这只是短暂的平静,南诏继续扩张,与唐朝的冲突也没有停下。

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利,还有对边疆治理的长期忽视。

南诏遣使向唐朝献上地图、方物表示愿意重新称臣,唐朝也意识到全面征服南诏已经不可能,只能通过怀柔政策稳定局势。

阁罗凤的继任者在继续壮大南诏的同时,也尽量保持与唐朝的和平关系,这种平静并未持续太久。

战争的延续与影响

唐朝没有时间舔舐伤口,安史之乱爆发后内乱进一步削弱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力,南诏与吐蕃的结盟逐渐松动,吐蕃频繁干涉南诏内政,索取贡赋,让南诏不堪重负。

阁罗凤去世后,他的继任者逐渐偏向唐朝试图摆脱吐蕃的控制。

贞元年间,唐将李晟出兵西南狠狠教训了南诏与吐蕃的联军,南诏见势不妙,向唐朝主动请和,并献地图、方物表忠,这一次唐朝恢复了与南诏的宗藩关系,双方暂时实现和平。

但南诏的叛附并未终止,9世纪后期南诏国力达到顶峰,开始觊觎唐朝南方边疆,咸通年间南诏频频进攻邕州、交趾等地,唐朝西南的防线岌岌可危。

唐将高骈临危受命,率军多次击败南诏斩首数万敌军,将南诏军逐出交趾。

唐朝已经无法彻底解决南诏的问题,长期的战争消耗了国力,也让南诏的野心更加膨胀,南诏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在西南边疆的冲突中立于不败之地。

南诏的扩张并非没有代价,长年的战争和对外扩张让南诏内部不稳经济崩溃,进入晚唐时期,南诏自身也开始衰退,而唐朝则在更大的内乱中走向灭亡。

从初期的宗藩关系到后来的反叛与讨伐,再到南诏与吐蕃的结盟,战争的每一步都牵扯出更多的矛盾。

0 阅读:3
底层史观啊

底层史观啊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