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有信,人间处暑

北京道轩堂 2024-08-21 18:42:58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在这里,“处”有停止、消退的意思。也就是说,处暑意味着出暑,暑热之气到此结束,夏天的炎热渐渐消散,气温逐渐下降,秋天开始正式来临。

处暑分三候,一候“鹰乃祭鸟”,秋凉时至,老鹰奋力捕食以蓄积能量。人们将老鹰捕猎鸟类后集中堆放在一起的现象,与人类秋收后要供奉、祭祀祖先的习俗相类比,以表达对天地长养万物的敬畏与感恩。

二候“天地始肃”,自然万物开始渐次凋零,秋日肃穆景象也自此而生。处暑时节,气肃而清。正所谓“严慈相济”,若春、夏体现的是天地“慈祥”的一面,那么秋、冬展现的就是天地“严肃”的一面。中国古代社会运转与四时变化规律相合,“秋决”之举便是为了顺应天地的肃杀之气而制定的行刑时间。对于社会生活而言,处暑宜静收内敛,忌盛气骄盈,《礼记·月令》有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

三候“禾乃登 ”,“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处暑时节是丰收的季节,所有农作物都要成熟了,一年的辛劳终将结出果实。

处暑这个名称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其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七月半”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人们在水中放河灯,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处暑以后也是渔业收获的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

比如象山开渔节、舟山开渔节、江川开渔节等。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人们认为农历七月中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鸭肉味甘性凉,清热去火,缓解秋燥功效显著,很适合作为处暑时祛燥的食物。

因此,江南各地多有处暑吃鸭的习俗。据南梁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梁太平元年,北齐军队进攻梁都城建康,两军在南京幕府山区对峙。此时会稽太守陈蒨(即后来的陈文帝)为梁军送来了“三千石大米和一千只鸭子”。

军士们炊米烹鸭,饱餐一顿之后,士气大振,一举击败北齐大军。鸭肉让士兵体力大增,当地百姓见其滋补强身之效甚佳,从此食鸭渐成风气。

两广地区还流传着处暑“煎药茶”的习俗。人们在处暑时节前往药铺购买制作“药茶”需要的材料,带回家煎茶备饮。面对肆虐的“秋老虎”,这种特制药茶的苦寒之味,可达到去火消食、清除肺热的功效。

江南地区的处暑美味饮品是酸梅汤,当地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说法。酸梅汤可提神醒脑、生津止渴,深受当地民众喜爱。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天气凉爽,也是迎秋赏景的好时候,民间向来就有“处暑”出游迎秋的习俗,称之为“七月八月巧看云”。在秋高气爽的时节里,感受风景的变化,分享秋天的收获。

处暑时节是脾气最旺盛的时期,如果体内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从而造成中阴暑、腹泻、腹胀等肠胃疾病。面对这些健康问题,我们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尽早将祛除湿热的工作提上日程。

湿困脾阳是因外湿影响脾阳的运化;脾脏本身无病,只因饮食或气候环境等外因引起水湿过重,脾困其中,阻碍运化功能。简单来讲,脾虚是因为有湿,故治法应以燥湿利湿为主。

脾恶湿喜燥,无论是外因还是内因,都要以此为治法原则。

白色食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十余种营养元素,不仅具有健脾祛湿、养阴防燥的功效,还能消除因气候的影响造成的情绪不宁。常见的白色食物有莲子、山药等。

莲子:具有养心、清心火的功效,同时还能健脾补肾、涩精止带、滋补元气。但是,莲子稍有滞涩作用,身体比较瘦弱的人可以用,体内瘀滞者就不宜用了。

山药:既可以作主粮又可作蔬菜,具有健脾、养胃和助消化的作用,被中医誉为“物美价廉的补虚佳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山药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消化酶,能保护胃壁,预防胃溃疡、胃炎的发生。

此外,为达到滋阴润肺的目的,处暑时节应多吃一些具有滋养阴液、生津润燥功效的时令果蔬。黄瓜、西红柿、冬瓜、梨、荸荠、甘蔗、大枣、银耳、百合、蜂蜜和汤、粥等,这些都是天然的润燥食物,搭配食用效果更佳。中药材中如白参、沙参、天冬、鳖甲、龟甲、冬虫夏草、白木耳等对肺阴虚证也有补益作用。(注)

注:内容来源为华龄出版社2021年7月版《漫画黄帝内经》,作者——马寅中

参考资料:

《处暑:七月流火,物秀气敛》作者:覃奕、张建军

《处暑:最好新秋时》作者:于文静

《处暑:秋凉渐起,令人欢喜》作者:夏瑾

福生无量天尊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劝善戒恶,功德无量

0 阅读:3
北京道轩堂

北京道轩堂

道可道,非常道。北京道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