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不过才5万兵马,为何十八路诸侯讨伐都没能除掉他

历史五千年故事汇 2024-11-08 14:52:38

东汉末年,权臣董卓凭借朝廷衰弱和战乱的局势,发起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挟持朝政,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190年,袁绍关东各地的刺史、太守发起伐董卓的战争,十然而,董卓不过区五万兵马,何以需要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面对如此庞大的联军,董卓是否真的无力招架?

事实上,维护攻击董卓之战,肤色势声浩大,实则失败尴尬。以下几点是导致联军败北的主要原因:

1.“十八路诸侯”名不副实

《三国志》中记载,实际参与讨董卓的只有袁绍、袁术、曹操等十位诸侯,“十八路诸侯”不过是后人夸大的称谓。这支联军在实际兵力上已打了折扣。

2.诸侯各怀心思,难以一心

这些诸侯表面结盟,但各有思想,缺乏指挥统一。虽然袁绍被推举为盟主,但联军并没有采取合围之策,而是各自为阵,防御远多于进攻。当曹操愤而独自进攻发起时,最终也只能是徒劳无功,甚至遭遇惨败,黯然放弃。

3.董卓的实力不容小觑

董卓兵力虽然不多,但他指挥着东汉中央的精锐部队——西凉铁骑,这支部队悍勇无比,且装备精良。董卓还拥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屡屡屡战胡羌进犯。他早在联军集结之初便烧毁洛阳,携皇帝和国库重宝迁至长安,摆出坚守长安的姿势,令联军徒呼奈何。

4.内部矛盾、利益矛盾频发

袁绍各路欲拥立刘虞为帝,攻击各路反对诸侯;部分诸侯醉心于利益,不肯全力应战。最终,各地诸侯因粮草匮乏等问题选择各奔东西,联军名存实亡。

5、人心不齐,士气难振

东汉末年,地方割据现象武装,诸侯间明争暗斗,真正激励匡扶汉室、稳定天下的人寥寥无几。所谓的“讨董”构成了一次兄弟势力的角力,并非同仇敌忾的反叛。不足,无法形成有效合力。

综上所述,虽然十八路诸侯声势浩大,但缺乏战略上的一致性和内在的聚集力,再加上董卓的巩固防御和强悍部队,最终落得了徒劳无功的尴尬补充。而从防疫失败的征讨中的曹操,开始了积分势力,为日后三国的鼎立势力埋下伏笔。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