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多多少少都跟运气有关。
比如工作这件事,即便我们不谈及完美这个概念,能做到“接受”二字就已经实属不易。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调查,调查内容是问大家能否找到比现在更好的工作,大多数人觉得自己现在的工作不好,但谈及是否“放弃这份工作出去另觅他好”时,人们又表现出一种带有纠结情绪的消极态度,
甚至很多回答之中都表示“有了现在的工作实属不易,虽然不算理想,但恐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了。”
不可否认的是,在那些“忍无可忍”的背后,人们总会试着推自己一把,但如果“还可忍”呢?
那么为了生存下去,人们的接受,就是一种变相的忍受。
最近几年,浮躁的呼声似乎愈发狂妄了。
动不动就打破一切重头来,稍不顺心就“我命由我不由天”,我本以为这样的呼声真的能够改变当下的环境,而事实上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呼声始终存在,过瘾的言论永无止境,唯有现实,
依旧如此。
呼声可以是狂妄的,心态可以是浮躁的,但笑脸该摆还是摆,态度该如何依旧如何。
这样的结果,被那些“狂妄的呼声”称之为软弱。
但事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现实反反复复告诉人们一个极其粗糙的道理,活下去就要付出代价。
只不过这个代价的付出,多与少,付出的方式如何,付出的“返还比例”怎样,都是未知的存在。
这个道理太过粗糙,在现如今这个“精致且主观”的时代,这样粗糙的事实不会被那些浮躁的人们所认可,可问题就在于,他们所认可的也并不能真正使其变得更“优质”。
我公司里之前来了一位新人,试用期没结束就走了,出于好奇我了解了一下,原来是因为对方不能接受“午饭还要自己付钱”这样一个践踏其尊严的事实而毅然决然的离开了,
告诉我离职的人力又跟我说,这位新人在履历上曾经入职过两家公司,其中一家公司还是我们的合作伙伴,要说这缘分就是这么微妙,我抱着继续好奇的想法联系了客户公司,结果对方给出的答复则更为有趣,
客户那边的人力说,此人离职的原因是因为在实习期没办法上项目,不上项目就没有奖金,但问题就在于这位新人什么都不愿意学,让他学什么的时候他就喊出某种尖锐的口号拒绝学习,
拿了一个月的实习薪水之后就自行离职了。
其实最初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并未对这位新人的举动抱有任何消极的理解,反而我倒是希望能够有人真正站出来去让职场里的乌烟瘴气少一点。
但包括这位新人在内的诸多“满怀希望的选手”都没有达到一个可以被期待的目标,起初我是惭愧的,因为我接受了现实,没有和他们在一起去争取更好的职场环境。
而事实的粗糙(此时还为彰显其残酷的本性)又在提醒我,真正理想的工作场所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运气才能实现,我不否认面对那些卑鄙无耻之处应该早早离去,
(也许说我应该特别强调这点,防止有些头脑冲动之人觉得我是为了“他们”说话)
而对于如何理解“我能适应”这个概念的问题时,对于接受不等于认可这个理解的深层含义,则是“由深反入浅”所得出的更为粗糙的结论,
那便是“我工作,只是为了赚钱而已”。
粗糙的事实若是加以包装,或许能够成为美妙绝伦的人间奇景,但若是对于“包装过程”带着嗤之以鼻的心态去看待,反倒是那些更为纯粹的粗糙,才能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究竟正在和什么对视,
是的,现实看着我们,
我们也盯着现实不放。
接受不等于认可,这两者之间没有纯粹意义上的等号。
虚伪的微笑背后是真实的柴米油盐,无意义的叫好是为了有意义的活着,此方以“代价”出场的角色正在翩翩起舞,落幕之时,“代价”也该点点手中的钞票,这便是一场不够心安但必须理得的交易所在。
还是那句话,卑鄙无耻之地要远离,狡诈奸滑之处绝不停留半分,
但其他的地方呢?
活着实属不易的代价,只有那些感受过不易的人们才能心领神会,
有些问题不需要共鸣,毕竟痛到深处的妥协,
少一个人知道,
这粗糙的世道,便能少一分不幸。
Goodbye。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