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2bf632d74a7abd16be4fb5361d36a7e.jpg)
2025年,中国小麦总产量预计达1.38亿吨,连续第三年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国家储备库存突破2.5亿吨,相当于全球小麦储备的40%。这一“粮仓爆满”的局面,直接导致国内小麦价格从2023年的2700元/吨跌至2025年初的2200元/吨,跌幅达18.5%。
数据对比:
库存消耗周期:当前库存可满足全国14个月消费,远超国际公认的3个月安全线;进口需求锐减:2024年小麦进口量同比骤降23%,2025年预计进一步下滑至配额内(963.6万吨)。这一背景下,中国不得不将原计划进口的60万吨澳麦、加麦转售东南亚,以避免进一步冲击国内市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efb6f7a94d48267e9041066afa03c16.jpg)
国际麦价暴跌:
芝加哥期货市场小麦价格从2022年的913美分/蒲式耳跌至2025年的580美分,跌幅36.5%;澳大利亚小麦到岸价仅1900元/吨,比国产小麦低300元。中国进口策略调整:
推迟高价订单:2024年签订的澳麦合同价约2100元/吨,而当前现货价已跌破2000元,转售可避免每吨至少100元亏损;逢低储备:通过转卖高价库存,腾出资金等待国际麦价触底后再抄底补仓。![](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ad191da910f0c9f1468393fc7e139ed.jpg)
历史背景:2020-2023年,因玉米供应紧张,中国年均超3000万吨小麦被用作饲料替代,占进口量的40%。
现状逆转:
2024年玉米产量达2.88亿吨,库存回升至1.2亿吨;小麦与玉米价差从2023年的200元/吨缩至50元,饲料企业重新回归玉米为主粮。这一转变直接导致进口饲用小麦需求腰斩,原计划用于饲料的24万吨转售小麦被迫寻找新买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a31ee09a8836afe018c2c51e40afa47.jpg)
配额制护市:
中国对进口小麦实施严格配额管理(963.6万吨内征1%关税,超额部分征65%关税),有效隔离国际低价冲击;2025年预计进口量回落至配额内,结束连续四年超配额进口。储备动态调节:
中储粮通过推迟进口到港时间,防止4月新麦上市前价格崩盘;建立“进口-转售”缓冲机制,利用东南亚市场消化冗余库存,维持国内价格稳定。![](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2257ab911d02b0b9722f4c5d29ed9c2.jpg)
重构供应链:
减少对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传统来源依赖,2025年俄罗斯小麦进口占比从5%提升至15%;通过转售加深与东南亚的粮食合作,换取东盟水果、橡胶等农产品市场准入。价格话语权争夺:
中国转售行为直接压制国际麦价,芝加哥期货单日跌幅超2%;倒逼出口国降价,为未来低价采购创造空间。![](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23c0a42170ecb5c8a2a34ec4973d66c.jpg)
当中国从全球最大小麦进口国转身成为“转售操盘手”,这场看似被动的调整,实则是粮食战略的主动升级。通过库存调控、价格博弈和供应链重塑,中国正从“保障吃饱”迈向“掌控定价”。正如业内人士所言:“转卖不是终点,而是为了在下一轮周期中收割更大红利。”
点击关注【零点商业评说】,获取全球粮食市场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