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高等法院一纸无罪判决,将韩国司法系统的“走钢丝”艺术推向台前。3月26日,最大在野党领袖李在明涉选举法案二审逆转获释,而四天前宪法法院刚驳回对总理韩德洙的弹劾,两起看似矛盾的裁决,揭开了韩国司法机构在政治风暴中谋求生存的隐秘策略。
李在明案的改判使其暂时摆脱国会议员除名及总统参选资格危机,但执政党国民力量党随即发声质疑。这种对立情绪在韩德洙弹劾案中早有预兆:宪法法院8名法官以5:1:2的悬殊比例驳回弹劾,暴露出保守派在司法体系中的话语权。然而首尔高院对李在明的“放行”,又让司法中立性显得扑朔迷离。
观察人士指出,这种交替裁决实为司法系统的自保策略。通过“先保总理、再释在野党领袖”的操作,既避免被贴上“亲执政党”标签,又为后续尹锡悦弹劾案留出斡旋空间。首尔大学政治系教授金镇浩分析:“司法系统试图在政权更迭风险下构筑防火墙,但平衡木随时可能倾覆。”
当前最大悬念聚焦于总统弹劾案。尽管李在明脱罪被视为司法示好反对派的信号,但宪法法院对韩德洙案的裁决已显露保守倾向——这为尹锡悦争取到关键筹码。若弹劾案遭驳回,尹锡悦虽仍需面对“内乱罪”“叛国罪”指控,但执政党为保住基本盘,极可能推动权力过渡而非立即罢免。
国民力量党内部流出的会议纪要显示,该党正制定“B计划”:若弹劾压力过大,或迫使尹锡悦主动辞职,改推过渡人物参选以保全党派利益。这种“舍车保帅”的算计,折射出韩国政治斗争的残酷现实。
李在明虽洗脱罪名,但司法系统的“施舍”反而埋下隐患。前总统文在寅父女近日突遭起诉,预示着执政党或将开辟新战场。共同民主党内部担忧,检方可能重启李在明其他涉腐案件调查,使其陷入“无罪—被诉—再脱罪”的循环消耗。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司法公信力的瓦解。庆熙大学宪法学者朴元淳警告:“当法院沦为政治博弈缓冲器,民众对法治的信任将加速崩塌。”这种制度性危机在尹锡悦“紧急戒严案”引发的宪政冲突中尤为凸显,总统权力边界模糊、党派裹挟司法等沉疴正侵蚀韩国民主根基。
眼下这场政治豪赌已无真正赢家。无论尹锡悦能否逃过弹劾,其支持率已跌至29%的历史冰点;李在明即便赢得大选,也需在司法系统摇摆不定中如履薄冰。韩国政坛的裂痕,或许比青瓦台的权力更替更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