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读书笔记13762-腹足纲

文对潇潇雨幕留 2024-12-12 03:39:02

腹足纲 Gastropoda

蜗牛

软体动物门最大的一纲。种数占软体动物总种数的80%以上。因此纲动物足部非常发达,位于身体腹面得名;由于大多数种类有一螺旋形外壳,所以又称单壳纲。

腹足纲动物除个别翼足类以外,头部都很发达,一般呈圆柱状或者略扁平,上面生有1~2对触角,第一对司令触觉(头触角)、第二对司嗅觉(嗅角)。触角为圆锥状或棒状,能伸缩,有的种类触角可完全缩入头内。触角的形状因种而异。

头两侧各有一眼。

它的前端腹面有口,许多种类的口向外突出成吻。肉食性种类(如凤螺科、骨螺科、蛾螺科)的吻极为发达。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齿舌极发达,根据其形态可以分为扇舌型、柱舌型、纽舌型、翼舌型、轴舌型和弓舌型。

红螺

足部特别发达,蹠面宽广,适于爬行。有些种类分为前足、后足和侧足,有些种类分上足和下足。足部有黏液腺,腺体的分泌物能润滑足底,有助于爬行。有些种类如蟹守螺、滨螺可以靠足腺的分泌物将身体悬挂。一些营固着生活的种类(如蛇螺和寄生的种类)足退化,而营浮游生活的种类足特化为鳍。

腹足纲动物的外套膜一般呈袋状,包括整个内脏囊,它与内脏囊之间形成一个外套腔,其中有鳃、肛门和生殖器官的开口。外套膜的边缘常有许多色素和触手。

东风螺

贝壳极为发达,而且变化多样,有的为外壳,有的为内壳,有的贝壳完全退化。贝壳一般为螺旋形,有的左旋、有的右旋。螺旋的层数和高低因种类而不同:锥螺、笋螺的螺层多而高,鲍、宝贝的螺层少而低。贝壳的形状,表面颜色、花纹和雕刻因种类而异。壳口的形状和构造也随种类而不同,有的完整,有的前后缺刻,有的水管沟很发达。

腹足类动物大多数能把肉体缩入贝壳。缩入贝壳后,足部常常能分泌一个角质或者石灰质的厣掩盖壳口,起保护作用。一些陆生蜗牛无厣,但在冬眠或者夏眠时能分泌一个黏液膜将壳口封住,称为膜厣。内脏囊包括各种内脏器官,原始种类多少保留两侧对称,较演化的种类由于扭转而使内脏器官不对称。

芋螺

腹足纲种类多,世界上各个地带都有它们的踪迹。如有的生活在深海、浅海或潮间带,有的生活在江河湖沼,也有的生活在草原、森林、沙漠或高山。多数种类在陆地的浅水底下匍匐爬行,营自由生活;有些种类固着在岩石、珊瑚礁或其他贝壳上;有些种类在水中漂浮;也有些种类寄生在其他动物的体内或体外,营寄生生活或两者共生。

有的雌雄异体,也有的雌雄同体。前鳃亚纲的种类都是雌雄异体。原始腹足目无交接器官,精、卵成熟后排在海水中受精。中、新腹足目均有交接器官,通过交尾产卵,卵子多产于胶质的卵鞘中,许多卵鞘胶结在一起,形成卵群。后鳃亚纲和肺螺亚纲的种类都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交尾相互进行,有的许多个体连在一起交尾。

田螺

腹足纲的很多种类(如红螺、香螺、东风螺、玉螺、田螺、蜗牛科)的肉可以吃。有的种类可以入药。许多种类(如宝贝科、芋螺科、梭螺等)的贝壳绚丽多彩,光洁可爱,可供观赏。有很多种是贝雕工艺的原料。古代许多地方都用货贝当作货货。有很多种可做装饰品。有些肉食性种类(如玉螺、红螺、荔枝螺)猎食其他软体动物,对浅海贝类的养殖有一定危害。一些植食性种类(如陆生的蜗牛、蛞蝓、海产的马蹄螺)对农业是有害的。有些种类是人畜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椎实螺是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扁卷螺是布氏姜片虫的中间宿主,危害人畜的健康。

腹足纲分为三个亚纲: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这一亚纲的种类大多为海生,也有少数淡水和陆生种。后鳃亚纲(Opisthobranchia),全部为海生种。肺螺亚纲(Pulmonata),大部分为陆生种和淡水种,海生种很少。

马蹄螺

腹足类最早出现于早寒武世早期,为原始类型,壳体微小,螺环少,构造简单。

中、晚寒武世,腹足类渐繁盛,壳体增大,构造渐趋复杂。

早奥陶世,腹足类进入大量辐射进化阶段,出现许多新的属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北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等地。

志留纪和泥盆纪,属种持续大量发展。

石炭纪-二叠纪时,气候适宜,植物繁盛,除前鳃亚纲继续大量发展外,后鳃亚纲和肺螺亚纲也出现不少属种,它们分别进入淡水和陆地环境。

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事件导致大量的腹足类绝灭。

中生代早期,腹足类开始复苏,然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前鳃亚纲,后鳃亚纲的海蛾螺、捻螺和肺螺亚纲都有较大的发展,地理分布也更加广泛。

中生代末期,生物大绝灭事件导致海蛾螺、捻螺和其他一些腹足类大量绝灭。

新生代时期腹足类进入极盛时期,各亚纲的属种和个体均极繁多,遍布世界各地。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7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0 阅读:2
文对潇潇雨幕留

文对潇潇雨幕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