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夏凤华,总是跟在谢望和后面,仰望他,认为谢望和说什么都是对的。
现在的夏凤华,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谢望和。
“这种不把员工当人的企业,我得躲远点,怕遭报应。”
由于谢望和蜜蜂外卖的冲击,夏凤华的快递站人员流失,她为了底下人,一直硬扛着。
而谢望和却不认可夏凤华的经营理念,谢望和认为夏凤华对下面人太好,大家都欺负她,快递店不赚钱,就应该裁几个人走,做生意又不是做慈善,不能当老好人。
此时的谢望和,早已被资本裹挟,为了他所认为的成功,他可以拼命压缩骑手送外卖的时间,甚至提出要用摩托车送外卖。
夏凤华知道后,直接骂他:谢望和,你是疯了。
谢望和的成功,始于天赋与野心,终于冷漠与疯狂。
周海阔跟女友说谢望和时,眼里都有光。
“你不知道谢望和的能耐,高中时,谢望和都把我们老师和校长都忽悠瘸了。”
高中时,谢望和刷题营的创意,就被老师和校长认可,甚至校长直接拿了他的创意,在他们班搞了一个刷题营试点班,每一次月考的成绩,都大幅度提升。
甚至,那一年高考,是他们七中自成立以来最好成绩的一年,校长都激动得老泪纵横。
谢望和的这种能力,让他成为花街6子的领头羊。
只要是谢望和的建议,其他人都是举双手赞成。
谢望和大学刚毕业做地推时,邵星池也跟着他干过,甚至为了干好业绩,他们敢直接翻墙。
谢望和的冲劲,也让他取得了成功。
蜜蜂外卖,因为他,得以在外卖行业抢占市场时取得先机。
但谢望和成功的光环下,是无数底层员工的牺牲。
他承诺骑手“月薪过万”,拼命压榨配送时间,实则逼迫他们以身体换钱,甚至为了快,提出用摩托车配送,无视员工生命安全。
夏凤华曾直言:“你已经具备成功的潜质,冷血。”
他的公司“蜜蜂”壮大背后,是拼命压榨员工来得到的。
二、夏凤华的选择:坚守最初的自己
与谢望和的意气风发成对比的,是夏凤华坚守自己的快递站点。
夏凤华来北京,吃了很多苦,做过家政、发过传单,只要是能挣钱的活她都干。
最终通过6年的打拼,她拥有了一个小小的快递站点。
这里面的员工,有的是拖家带口、有的是和她一路吃苦过来的同事。
为了让手底下的员工生活好一点,夏凤华还向公司建议,公司出一半钱,自己出一半钱给员工办理社保和商业保险,就是为了保证手底下人的安全。
可快递行业碰到了外卖行业,在谢望和要扩充蜜蜂外卖,通过月薪过万招兵买马时,快递员纷纷都辞职去蜜蜂,夏凤华的快递站变得岌岌可危。
即便如此,夏凤华也没有想过要通过裁员来保全自己的快递站点。甚至在谢望和三番两次高薪挖她跳槽到蜜蜂,她都直接拒绝了。
在员工提出要去蜜蜂时,她没有阻拦,甚至理解员工的选择,还主动提出让员工将自己的老婆孩子及年迈的妈妈留在快递站,因为这里,她可以给他们提供免费的住宿,让员工更没有后顾之忧。
夏凤华一直是花街的夏凤华,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变,永远是那个义气,乐于助人的小姑娘。
她和谢望和关于成功的理念有冲突,在她认为,钱够花,能帮助别人,就是她最大的成就。
所以,在听到谢望和大放厥词,为了提速,要用摩托车配送时,夏凤华是强烈反对的,可惜,谢望和已经在资本和成功面前,早已丢掉了初心。
面对谢望和和夏凤华对于成功的不同理解,我们不禁要反思:当我们谈论“成功”时,我们到底在追逐什么?
谢望和的成功,是一面照向现实的镜子。
他本可以成为运河精神的传承者,却在物欲中逐渐迷失。
“当一个人只往上看,不往下看的时候,他的人悬了,而根也就空了。”
从运河运输的没落到高速公路的兴起,谢望和的创业史映射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他的“成功”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个体对传统的背叛。
大结局中,谢望和追着夏凤华回到花街,或许暗示了他对初心的回归。
结语:
《北上》中并没有简单评论谢望和的“成功”是否不妥,而是通过他的故事,追问我们每一个观众:若成功的代价是失去人性温度,你是否愿意支付?
当谢望和和夏凤华在运河游船上举行婚礼时,镜头外的我们或许该思考,真正的财富自由,不仅是银行卡的数字,更是良心的安宁与他人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