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翘:秦淮名妓成压寨夫人,劝夫归正后竟沦为玩物,投海身亡

青林知青 2023-10-02 10:00:28

王翠翘:污泥不染莲,千古留遗香

提起历史上的青楼名人,可列长长的一串,什么秦淮八艳、李师师、赛金花、薛涛等等,她们大都同文人墨客,或者历史名人相关,但其中有个当年也是名噪一时的青楼女子被人淡忘了,她的名字叫王翠翘。

很多我们熟知的青楼名人,正史是没有记载的,但恰恰是这王翠翘,不但在正史中多次出现,而且在野史,小说,戏剧,地方史和文献中多有记载。奇怪的是,现在很多人是不知道这个节烈的青楼奇女子了。

明嘉靖年间,倭寇猖獗,其实,真正的倭寇并没几人,大部分是海盗,他们相互勾结,对东南沿海人民造成了很大地威胁,朝庭多次征剿,不是损兵折将就是无功而返,其中有一股势力很大的海盗集团,头目叫徐海。

后来朝庭派胡宗宪去征剿,他派人给徐海送去招降的书信,徐海的回信不仅言辞得体,且笔迹清秀,想这胡宗宪进士出身,文章了得,看后大为惊叹,很是意外,说:“想不到海寇中还有这样才华出众的人。”于是,就把送信的人叫过来询问。

原来,徐海的身边有一个很有才情的人,这人就是王翠翘,她是徐海的爱姬,原是金陵名妓。这回信就是王翠翘代写的。

王翠翘,山东临淄人,生于嘉靖年间,出身微寒,后因父亲获罪,卖身救父,后来流落青楼。于是被迫进入马秀妈妓院,由于天资聪颖,王翠翘琴棋书画都能够拿得起放得下,尤其擅长琵琶。

当然,作为一个欢场女子,王翠翘的姿容也是无可挑剔的,于是声名大噪,成为了一代名妓。她的事迹最早见于茅坤的《纪剿除徐海本末》,后被写入多部文学作品与大量民间传说中。

王翠翘的容貌和才情都称冠一时。当时到过金陵的士大夫都争相一睹芳容。徐海慕名而去,两人一见如故。徐海便派人将王翠翘迎娶回来。王翠翘才思敏捷,徐海军中的大小文书,她写起来真是又好又快。

徐海对王翠翘非常宠爱,不仅生活上锦衣玉食,而且还非常敬重她,军中的事务多听从她的意见;胡宗宪正无计可施,了解了这些情况,如获至宝。他认为招抚徐海,王翠翘是关键人物。

除茅坤的《纪剿除徐海本末》外,明人王世贞的《艳异编》中有《王翘儿》一折,亦记有徐海、王翠翘事,其王翘儿,即王翠翘。文中言,“王翘儿本是临淄民家女,少时被卖与娼家,与鸨儿同姓,叫马翘。善弹胡琵琶,貌不逾中色而音吐激越,度曲婉转。倭寇为乱之际,翘儿窜走桐乡,为徐海所虏,并绝爱幸之,尊之为夫人,凡海一切计划,唯翘儿意指使。”

两人的记载稍有出入,但大致相当,看来所言不虚。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王翠翘不仅貌美,且心地十分善良,经常对徐海进行劝导,让他不要残害自己的同胞。久而久之,徐海也渐渐的被感化。

胡宗宪得知这一情况后,加紧做王翠翘的工作,让其说服徐海投诚,王翠翘于是日夜说服徐海,终于使其率部从投诚,归顺了朝廷。

但是没想到的是,这胡宗宪出尔反尔,诚信全无。为斩草除根,使计将徐海降众全部杀死,逼得徐海投海而亡。这点也使王翠翘很是自责,整日以泪洗面,深感愧对夫君,从此不复艳妆。

而胡宗宪也因此背上了不仁不义,反复无常之名,但对朝廷来说,却是大功一件,胡宗宪受到了朝廷的褒奖。

但这胡宗宪的人品也实在太差了,按说你应该对为你作出这么大贡献的王翠翘好些吧,可他却拿王翠翘不当人看,过河拆桥,百般羞辱,酒席上让王翠翘献舞倄酒,且抱入怀中胡作非为。

史书载“于醉中与翘儿乱”,我实在猜不出这个“乱”指的是何种程度,不过,以我对古代召伎的常用语言习惯,一般为“肴”,最常用的是“狎”,至于到了这“乱”的程度,可知其深浅了。要知道,这是在酒席宴上,众目睽睽之下,也太恣意妄为了吧,这还是人吗?

你既然“乱”了,那怎么也得有个说法吧,或收或纳,为妾为小,哪怕作个通房丫头,也算是个交代吧。可是他根本就没把这王翠翘当人看,其所作所为真是让人不齿,史书载“酒醒,胡有悔意,又将翠翘赐与麾下军官。翠翘不悦,终投钱塘以谢徐海,死时呼:“明山,明山!我负尔,我负尔!失尔得此,何以生为?”

就是说胡宗宪酒醒后,想想以自己的身份同这王翠翘在大庭广众下“乱”,实在有失身份,于是便把王翠翘随手赏赐给手下一军官,王翠翘很是不喜欢,于是她选择了徐海死亡的方法,追随夫君而去,临死前向天大呼,对不起徐海你啊,遂投水而亡。

这个很凄美的故事被后人写成了小说,这就是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之一的《金云翘传》,它是连接《金瓶梅》与《红楼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成书于明崇祯年间的文言小说《王翠翘传》,在内容不仅写了王翠翘,实际上还涉及当时明代诸多政治、军事人物,可以说是我们了解明清事态的重要参考资料。

《王翠翘传》的作者名余怀,十分同情王翠翘的凄凉遭遇。他在文章中深深叹息道:“嗟呼!翠翘以一死报徐海,其志亦可哀也!”并在文末对当时士大夫们的品德发出严重置疑:“人当自重其死,彼倡且知之,叹士大夫乎?乃倡且知之,而士大夫反不知者,何也,悲夫!”

0 阅读:64

青林知青

简介:三线子弟下乡知青待岗工人,打工归来一支秃笔聊伴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