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不积不足成名,祸不积不足灭身 ”目前几乎成了佛教徒的“心灵鸡汤”。然而它的出处却来自于“易经”。既没有“成名在望”的褒义,也没有“身败名裂”的贬义。
原文“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出自《易传·系辞传下·第五章》,然后经过跟多转折和演变,变成“福不积不足成名,祸不积不足灭身”的佛家用语。
之所以成为佛家用语无非教育民众要“积善行德”。
但不管怎么样的演化和转折,人们还是在“做好事坏事的因果报应中思考问题”。
这种认知非常错误,甚至于属于垃圾解读的典型案例。
1)我们已经反复强调,易经、道佛学,都是古老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用现代话说,它们都是告诉人们如何搞科研的方式方法。
所以,易道佛中,我们常看到“悟、醒、觉”。其本质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既然所有论述是在科研范畴,就不可能说“好人好事”这个议题!
2)古文中,
①善=善于擅长;
②恶(wu)=不善于不擅长,厌恶,不想去做。
所以,这里的“善和恶”特指事情做好或者没有做好。并不是积攒“善心或者恶意”。而是积攒“特长和短板”。
3)古文中,
①名=体现出来的状态,展现出来的特色;
譬如,无名万物之始=无体现出来万物之始因的状态。
也就是,无,在古文中,代表事物起因。
②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它们既不是指“名声”也不是指“身体”。
譬如,《道德经》中关于闭关修炼的描述:“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翻译过来:停止无聊的争论,回家闭门谢客独立思考问题,思考期间顾不上做其他事情。
这里的“身”,特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4)由此。
①善不积不足以成名=一个人的特长不能积攒,不足以体现出来他的个人特色。
用现代话来表达:
一个人不展现自己的特长,他的个人特色也没有办法体现;
②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一个人的短板不积攒,不足以失去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现代话来表达:
一个人不展现他的短板,我们无法得知他的无能。
虽然,最终可以说:对一个人而言,他的特长或者办事能力可能会让他成名,也可能会让他身败名裂。但文句内涵中并没有这种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