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后,毛主席为何不再吃辣?程汝明道出原因:并非医生叮嘱

史间行客聊话 2025-04-14 11:26:48

【前言:】

说起毛主席晚年的日子,好多资料里都提到这么一件事,那就是打从70年代开始,毛主席就不再碰辣椒了。

在跟毛主席的贴身大厨程汝明聊天时,记者好奇地问:“70年代后,毛主席咋就不吃辣椒了呢?是不是医生不让吃啊?”程汝明乐呵呵地回答:“可不是医生说的不让吃……”

后来,程汝明的一番话让大家瞬间明白了过来。

【“这个大师傅不错嘛!”】

给毛主席掌勺,是程汝明一辈子都刻在心里的经历。就算过了很多年,他仍能清楚地回想起首次给主席烹饪的那些菜品。

程汝明13岁那年就离家打工,开始在天津多家餐馆里摸索厨艺。那时候的天津,租界遍地,外国人挺多,吃西餐成了风尚。所以,程汝明就在餐馆里拜外国大厨为师,专心学起了做西餐的手艺。

新中国成立后没多久,程汝明的烹饪手艺就相当了不起了。在厨师这行里,他也算是小有名声。到了1950年,程汝明机缘巧合之下,居然被挑中,成了国家铁路的一份子。

抓住这次机会后,程汝明干得更加起劲,工作上一刻也不偷懒,总是拼尽全力提升自己。凭借着他那超群的烹饪手艺,程汝明接二连三地获得了不少奖项,每年都被评为优秀职工。

由于他特别卖力,上司后来把更重大的职责交给了他。时间来到1952年,北京举办了一场关于保卫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的大会。这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头一回举办这么大规模的国际会议。这次大会太关键了,一点闪失都不能有。

为了这次会议,咱们国家下了不少功夫准备。上头特意召集了一大帮人,专门负责搞组织和筹备,还有后勤保障。程汝明也是其中的一员。

程汝明遵照组织调动,上了专门接待外国客人的列车,负责给外宾烹制西餐。在列车服务的那段时间,程汝明煎的牛排味道和外国的专业大厨做的几乎没差别,外国客人都特别爱吃。结果,程汝明的工作表现赢得了外交部的赞扬。

1953年那会儿,程汝明正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这算是他踏上给毛主席做饭这条路的起点。

程汝明做菜的手艺那是一等一的好,这让领导对他特别放心,心里还琢磨着怎么给他升官呢。没想到,机会说来就来,到了1954年,真有这么个事儿。那年,毛主席要到各个地方看看工作情况。毛主席有个规矩,要是在一个地方待不久,他就直接在火车上接见那里的领导。

到了这个节骨眼儿,人手明显不够用了,列车上的大厨李锡吾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铁道队的头儿脑筋一转,立刻想到了擅长做西餐的程汝明,于是赶紧把他调来帮忙。

程汝明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真没想到自己能有给毛主席亲自下厨的一天,这简直是天大的荣幸!他赶紧去找大厨李锡吾打听毛主席的口味,然后就开始一门心思钻研起来。他发现,毛主席对西餐不怎么感冒,反倒是对咱们中国的传统美食情有独钟。

接着,他动手做了个葱花肉饼。先把猪肉剁碎成小块,然后撒上葱花,加点盐和其他调料拌均匀,接着放进热油锅里煎。不一会儿,整个车厢里就弥漫开了肉饼煎得香喷喷的味道。

烙饼摆上了毛主席的饭桌,程汝明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道主席吃不吃得惯。旁边的李锡吾见状,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别担心了,我给主席做饭这么多年,还没见过他挑过饭菜的毛病呢。”可程汝明心里还是打鼓,毕竟他想一直给主席当厨师呢!

过了一会儿,毛主席的饭菜被拿出来了,盘子里头的煎饼一个不剩。送盘子来的小伙子讲:“主席对今天的煎饼挺满意的,还夸那位厨师手艺好,做的饼真香。”

听到毛主席的表扬,程汝明心里别提多美了,这可是大领导对他做饭手艺的认可,他当然高兴得不得了。

从那以后,程汝明就成了毛主席专列上的大厨,专门负责给主席做菜。每次主席尝了他做的菜,都吃得特别高兴。

【“这鱼是我做的”】

程汝明在毛主席身旁的时间一长,就渐渐摸透了主席的口味,主席爱吃啥,不爱吃啥,他心里跟明镜似的。

程汝明听说毛主席对红烧肉情有独钟,心里便有了主意,打算亲手做一顿给毛主席尝尝。从选料开始,到最后的装盘,他每一步都做得格外用心。没过多久,一盘诱人的红烧肉就出炉了,那颜色看着就让人直咽口水,大伙儿都被它吸引住了。

没过多久,那盘红烧肉竟然一点没动又给送了回来。这下程汝明可真的慌了神,心里直嘀咕,难道是毛主席不喜欢他烧的红烧肉?他赶紧找到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求他们帮忙问问主席是咋回事。

小同志一回来,程汝明就搞清楚了是咋回事。原来是毛主席不爱吃酱油,可他做的那红烧肉啊,偏偏就加了酱油。毛主席咋会有这样的口味呢?

毛主席小时候,家里头是开酱油铺子的。那时候的酱油,大都是靠天然发酵做出来的。记得有一年夏天,毛主席瞧见酱油缸里冒出了些小白点,凑近一瞅,嘿,原来是长蛆了。这事儿给他心里头留下了好大一个疙瘩,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碰酱油了。

做红烧肉要是不放酱油,那味道可咋整啊?毛主席又偏偏特别钟爱红烧肉这道菜,程汝明心里头又老惦记着让主席尝尝他做的,这可该咋办呢?

程汝明这人挺机灵,终于琢磨出个妙招。说起来也挺容易,就是用糖来调色当调料,再撒点盐进去,这样一来,就有了酱油的效果,红烧肉的味道立马更上一层楼。程汝明这招还真奏效,等红烧肉再次摆到主席餐桌上时,毛主席吃得津津有味,盘子都舔得干干净净,一点没剩。

毛主席慢慢喜欢上了程汝明烹饪的红烧肉,从那以后,给毛主席做红烧肉的厨师们都学着用程汝明的那一套做法。后来,大家就把这种红烧肉的做法叫做“毛主席式红烧肉”。

程汝明做的菜,毛主席特别爱吃。关键是他特别用心,每次主席吃饭,他都会仔细观察,所以做的每道菜都能合乎主席的口味。

在火车上,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毛主席在武汉考察时碰上的那档子事儿。1956年那会儿,程汝明和李锡吾正忙着在车厢里张罗饭菜,突然间,有人冲他们嚷嚷:“两位大厨,赶紧拾掇拾掇,火车马上就要开动了!”

那会儿,火车眼看就要从长沙出发去武汉了。程汝明和李锡吾俩人赶紧把做饭的家伙什儿都往回收,手忙脚乱中,程汝明一把抄起了一条本来打算要做的武昌鱼。

火车上没配电冰箱,只有他们自己动手做的保温箱,程汝明就把鱼搁那儿了。程汝明说,他们在给毛主席服务那会儿,有个铁定的规矩,就是死鱼绝对不能摆上主席的饭桌,像那种肚子朝上的鱼,他们压根儿就不会买。

这次打算先做武昌鱼,可因为时间太赶,程汝明只好把鱼搁进了自己做的冰柜里。

饭点一到,火车刚好停在了武汉站。程汝明赶紧动手,把那条武昌鱼端上了餐桌。他把鱼跟紫苏叶搁一块儿,浇了点料酒烹了一下,接着撒上盐和其他调料。听说,这种做法是毛主席老家那边的特色吃法。

毛主席尝过后觉得味道特别好,一连吃了不少。吃完后,他一个劲儿地称赞程汝明的厨艺又有长进了。程汝明听了心里乐开了花,毕竟能得到主席的夸赞,就是他不断提升厨艺的最大动力。

程汝明接下来的经历更是出乎他的预料。毛主席两次畅游长江,心情格外舒畅。长江的壮丽景色激发了毛主席的诗意,他提起笔创作了一首诗,后来定名为《水调歌头·游泳》,诗中有这样一句:

刚喝了口长江的清水,转头就尝了武昌的美味鱼。我横渡过那绵延万里的长江,放眼望去,楚地的天空无比开阔。不论风儿怎么吹,浪花如何打,我就像是悠闲地在自家院子里散步一样自在……

当那首诗出现在报纸上,写着“再吃武昌鱼”的时候,程汝明瞅见了,眼眶一热,幸福的泪水就流了下来。那时候,好多人都琢磨着,那武昌鱼肯定是从长江里捞出来的。可程汝明却站出来跟大家说:“那鱼啊,是从长沙买回来的,还是我自己动手做的呢。”

讲这句话那会儿,程汝明脸上的得意劲儿简直藏都藏不住。

【走进中南海】

程汝明这辈子最大的转折点,得数1958年进了中南海那事儿!那年头,中央在成都开了个工作大会,毛主席在会上连着讲了六次话,挺重要的。就在那会儿,程汝明和李锡吾不光在火车上给毛主席掌勺做饭,等回到北京,他俩还被直接领进了中南海的大门。

程汝明碰到了他这辈子最出彩的时候,他当上了毛主席家里的掌勺大厨。给毛主席做饭,选厨师那叫一个挑剔。程汝明跟着主席在火车上共处了那么久,愣是把主席的口味给拿捏住了。说实在的,程汝明就是凭着自己那一手好厨艺,让毛主席喜欢上了他做的菜。

程汝明之所以能走到最后,赢得大家的认可,全靠他那正直不阿、憨厚诚恳以及平易近人的好品质。

做了毛主席家里的厨师后,由于得天天给主席一家准备饭菜,他们每个人的喜好、不能吃啥,程汝明都得牢记在心。这对心思细腻的程汝明来说,根本不算啥难事。

程汝明的应变能力相当厉害。记得有一次,毛主席突然心血来潮,想吃“酪炸”,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炸鲜奶”。这道菜,可是毛主席在上海时特别钟爱的美食。

这种吃法其实是借鉴了西餐的做法,对于擅长做西餐的程汝明来说,并不算啥大问题。但要做“酪炸”,那可得花时间准备,要是没提前弄好,估计得忙活好一阵子。通常来说,毛主席不会这样突然提出要求,这次应该是他突然心血来潮想吃这道菜了。

毛主席要是说想吃啥,厨师们立马就开动,按平时的手艺,差不多半小时,饭菜就能上桌。还有啊,主席有个习惯,吃饭前先吃点安眠药,这药也是半小时左右见效。所以,等饭一吃完,主席就能安心去睡个好觉了。

不能让毛主席等着,跟主席说办不到?那绝对不成。程汝明一合计,干脆和其他厨师一块儿加把劲儿,争分夺秒地忙活起来。这么一来,总算是准时给毛主席备好了饭菜。

在那三年的艰苦日子里,毛主席硬是不碰一点肉,连餐桌上都不允许出现任何肉类。但为了让毛主席吃得健康点,程汝明琢磨着得给他做点好吃的。

程汝明回想起最初给毛主席烙饼那会儿,他在饼里悄悄加了猪肉。做法挺简单,就是把猪肉剁得碎碎的,然后跟面和到一块儿,根本就看不出来。

大年三十那晚,程汝明悄悄把猪肉混进了面团里,毛主席吃得津津有味,压根没察觉出有啥不对劲,只是一个劲儿夸程汝明做饭手艺好。

但没多久,这事儿就让毛主席给撞见了。毛主席没责怪他,只是平和地说:“我不碰肉,是因为国家正难着呢,老百姓日子过得苦,想吃肉都吃不上。我不能一边看着大家遭罪,自己在家偷吃香喝辣的。往后啊,这事儿就别干了!”

程汝明心里头清楚毛主席的不容易,瞧着毛主席的脸一天天瘦下去,他心里头那个难受啊。这就是咱们的毛主席,一个跟老百姓一起过苦日子的好领导。他回想起来,就算是在吃得饱穿得暖的日子里,毛主席也是省吃俭用,一粒粮食都不舍得糟蹋。

在不容易的日子里,毛主席变得更加朴素,他和大家过着一样简单的生活。程汝明印象特别深,那段艰难时光里,每到过年,年夜饭一吃完,毛主席就会特地叮嘱他,今晚剩下的年夜饭得留着,明天接着吃。

毛主席历来都是亲自用自个儿的薪水来支付饭钱,他坚持能不多掏一分钱就不多掏。程汝明呢,就动足了脑筋变着法子把饭菜做得既美味又实惠。知道毛主席偏爱鱼儿,程汝明就琢磨出了一道用豆腐做的菜,给它起了个名儿叫“鱼头炖豆腐”。

尽管这道菜名字里带着鱼,其实全是豆腐做的。毛主席没放在心上,反而觉得程汝明做菜挺下功夫,他对此相当满意。

【70年代以后不吃辣椒】

说起毛主席,好多书里都写了这么一件事:七十年代往后,他就不碰辣椒了。那些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他以前特别爱吃辣椒。

说起毛主席喜不喜欢吃辣椒这事儿,程汝明最有数了。他在主席身边服务的那阵子,把主席的口味摸得一清二楚。

他回想起1961年那会儿,毛主席在中南海摆了个宴席,请了不少湖南的老乡来。在饭桌上,毛主席跟大家伙儿说:“等会儿有位重要客人要来,你们肯定都晓得他的名号。”

大家心里直犯嘀咕,难道是哪位大将军来了?就在这时,门一开,走进来位六十多岁的老爷子。他个子不高,身材干巴,鼻梁上架着一副圆眼镜,原来这就是爱新觉罗·溥仪。那时候,溥仪已经改过自新,成了一个正经八百的公民了。

给溥仪准备的那顿饭,是程汝明亲手下厨做的,其中有个挺特别的菜,是用辣椒和苦瓜一起做的。溥仪一看,挺惊讶,心想苦瓜这玩意儿还能做得好吃?一开始,他有点不敢动筷子。这时候,毛主席在一旁劝他说:“尝尝看,味道不错的,别怕辣,不吃点辣不吃点苦,怎么干革命啊!”

溥仪鼓起勇气尝了一口,结果那味道很快就让他舒展了眉头。回到家后,溥仪心心念念还想吃那辣椒苦瓜,就让家里人给做了一份。结果刚尝了一口,他就忍不住吐了出来,直说还是没有在毛主席家吃的那个味儿。

这么说吧,毛主席对辣味可是情有独钟。有记者好奇地问程汝明:“为啥毛主席到了70年代后就不碰辣椒了呢?是不是医生特别交代了什么?”

程汝明乐呵呵地说道:“医生可不是万能的!咱们跟医生打交道多了去了,毛主席到了晚年,身体慢慢变差,这很自然。不过啊,每当主席身体不舒服,他不想吃的药,那是打死也不会吃的,他心里有杆秤,别人根本劝不动他。”

程汝明说的很对。记得有次,毛主席因为受了风寒感冒了,气管炎也跟着犯了,医生就告诉毛主席,这段时间最好别吃油腻的东西。毛主席一听,立刻就说:“不吃油腻的啊?行,那咱们下一顿就吃红烧肉吧。”

因此,不吃辣椒这事儿,不是医生要求的,而是毛主席自个儿的选择。到了晚年,毛主席身体状况就不太好了,加上他平时还爱抽烟,这就导致他经常咳嗽。他琢磨着,辣椒可能是让他咳个不停的罪魁祸首,于是,到了晚年,他就把辣椒给戒了。

大家听完之后,一下子就明白了过来。

程汝明在毛主席身旁待了整整22载,这期间,周围的老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唯独他一直负责着毛主席的伙食。从这事儿就能瞧出来,毛主席对他那是相当的信任。

在毛主席身边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工作人员做完菜后,菜单都得赶紧处理掉,不能留着。每次做完菜,那些菜单都得统统烧掉,一点不留。这么做是为了确保领导人们的安全,免得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找到把柄,惹出麻烦来。

程汝明把那条规矩牢牢刻在了脑海里,平时几乎不跟任何人搭话,这样一来,大家就觉得他是个孤僻高傲、不喜欢和人打交道的人。

程汝明老爷子晚年时,时常聊起在主席身边掌勺的日子,他会这么讲:“以前啊,有人觉得我挺高傲,不爱跟人打交道。其实吧,我心里头特想跟人聊聊天,就是怕话说多了,不小心把不该讲的给说漏了。”

1976年那会儿,程汝明告别了中南海,也不再为毛主席服务了。他转到了新一届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工作,专门给新书记班子准备吃的。慢慢地,他的名声就传开了,不少年轻厨师都慕名而来,想拜他为师。程汝明也不藏着掖着,把自己会的都教给了他们,就这样带出了一批挺出色的徒弟。

那时候,程汝明到手的薪水挺低的,和他那高超的厨艺比起来,真是不太对等。但他压根儿没往心里去,一门心思就想把饭菜做到最好。其实啊,程汝明早就在厨师这行当里拿到了顶尖儿的奖项,后来有了特级厨师这个头衔,他又更上一层楼,荣誉加身了。

程汝明到了晚年,自己动手搞了个程府宴,一下子在餐饮界闯出了名堂。他弄这个程府宴,说白了就是想把自己的厨艺传下去,特别是那道自己琢磨出来的“毛氏红烧肉”的做法。

2002年的时候,程汝明得到了北京烹饪协会的一个大奖,他们称他为“顶级烹饪大师”,就像是国宝一样珍贵。那会儿,全北京城里像这样被叫做国宝级的大师,总共才16个人。

0 阅读:11
史间行客聊话

史间行客聊话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