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但凡是个大国强国,哪有不缺德带冒烟的?

倾听历史观 2024-12-16 13:04:46

最近有个段子很火,好几个人跟我提起过,大概是这么说的:

“放下个人素质,享受缺德人生。

拒绝精神内耗,有事直接发疯。

与其委屈自己,不如祸害别人。”

这几句说的当然不是什么好话,但也可以理解。毕竟这两年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手头一紧心情又能好到哪儿去?所以偶尔发发牢骚、说说怪话发泄一下,也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解压方式,但要把这些玩意付诸实践还是算了。

毕竟真这么干了,您要么得拥有强大的内心或者脸皮厚度,迎着千万人的吐沫星子还能一往无前;要么就得有着强大的实力做后盾,能擦得着屁股,也擦得起。

所以痛快痛快嘴就得了,别的犯不上。

不过我是历史博主嘛,职业病那是随时想犯就犯的。所以听到这个顺口溜的第一反应就是问那个跟我显摆的哥们——你是在说汉朝吗?

当然这个汉朝,仅指西汉。

我们都知道汉朝的祖宗刘邦是个泼皮出身,几乎就是被他爹刘煓(即刘太公)骂大的。为啥挨骂?因为这厮打小就不务正业,还总跟不三不四的人来往,甚至一度跑去跟魏地的大佬张耳混过一段时间的帮派。后来可算被老爹扯着耳朵走上了正道、当上了派出所所长(亭长),结果成天不是喝酒就是泡妞,除了正经事外啥事都干。最后终于因为犯事成了通缉犯,这才被迫走上了起兵反秦的道路。

反正纵观这厮的一生,不是在缺德,就是在发疯。要是这两样都没干,那就是在算计着怎么祸害别人……

偏偏是这个快坏得头顶生疮、脚底流脓的家伙,却亲手缔造出了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一个王朝,几乎没有之一。

那么就请问了,这是为啥?

01

汉王二年(前205年)的时候,刘邦在彭城之战中惨败,然后只顾自己撒丫子逃命,把老爹刘煓和老婆吕雉都丢给了项羽。小项还算是个厚道人,拿好吃好喝的养着这俩俘虏。直到两年后他正率军与刘邦对峙于广武(今河南荥阳北),结果突然发现老窝要被韩信和彭越给掏了。这下项羽急了,想赶紧把刘邦打跑好回去救援,可是后者却耍起了无赖,既不出战也不撤军,就像块狗皮膏药一样死死的贴在他身后。

项羽忍无可忍,就在城头放了块大案板,把刘煓绑在上边。然后他跟刘邦说你要么打要么滚,再死皮赖脸的粘着我,信不信我就把你老爹给煮了?

结果刘邦这个缺德玩意在答复项羽时,居然现编了个顺口溜: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一个项羽能生撕了一百个刘邦,可要论脸皮厚度一个刘邦能傲视一百个项羽,所以小项到底也没把刘太公给煮了。最后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还不得不释放了刘煓和吕雉,跟刘邦签订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当然拿老爹的小命刺激项羽对于刘邦来说,只是毛毛雨,因为更缺德的事对他来说也是信手拈来。

依然是彭城之战。刘邦在逃命的时候,马车上还坐着一对他的亲生儿女,即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和鲁元公主,驾车的是夏侯婴。因为楚军追的急,拉车的马快跑不动了,刘邦一看这不行啊,得赶紧给马车减轻负重。怎么减呢?他一脚一个,把自己的那俩亲生儿女都给踹下了马车。

然而夏侯婴也是个厚道人。刘邦踹一回,他就捡一回,再踹就再捡,如是者三。结果怎么样?刘邦非但没有惭愧、自省,反而“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余”(《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虎毒还不食子呐。可是任何妨碍到刘邦逃命的人,都被他弃之如鄙履,甚至反目成仇。这种人,你说他缺德带冒烟,人家没准都觉得你是在夸他。

当然缺德缺久了,难免遭报应。想当初吕雉被项羽抓走,刘邦非但没有采取任何营救措施,还趁机纳了个美人戚夫人,成天腻在一起如胶似漆,连打仗争天下都顾不上了。后来吕雉被项羽释放,刘邦又嫌她碍眼,干脆将其远远的撵回关中,以便继续跟戚夫人腻歪。

所以我一直认为,后来吕雉疯狂的报复情敌,大肆屠戮刘氏宗亲及功臣勋贵,最后临朝称制,差点以吕代刘、成为中国史上第一个女皇,都是刘邦自作自受的结果。

而在刘邦的8个儿子中,吕雉杀掉了刘如意、刘友、刘恢,还杀光了(早死的)刘建的子孙。刘肥本来也是必死无疑的,最后靠拼命讨好吕雉亲生的鲁元公主,这才逃过一劫。

剩下的刘盈也是吕雉亲生的,后来的汉文帝刘恒因为亲妈薄姬也遭老渣男始乱终弃过、命运极其凄惨,居然勾起了吕雉的同情心,所以因祸得福保住一命。那么刘长是咋活下来的呢?

因为他被刘邦祸害得比刘恒还惨。

汉高帝八年(前199年)的时候,刘邦跑到赵国去视察。为啥要去赵国呢?因为当年跟项羽争天下时,刘邦为了团结各方势力以便孤立项羽,就封了彭越、英布等7人为诸侯王。等到大汉立国后,他又耍赖不想认账,就采用各种下三滥的手段逼反异姓王。然后再杀其人、夺其国,试图让整个天下都姓刘,一个例外都不能留。

此时除了长沙王吴芮和赵王张敖,其他异姓王都被刘邦搞定了。所以他的这趟赵国之旅的目的就很明显了——就是来找茬的。

不过张敖不但是刘邦的前老大张耳的儿子,还娶了那个曾被自己的亲老爹三番五次踹下马车的鲁元公主。靠着这么硬的关系,也许刘邦会不好意思对他下死手?

可张敖深知自己老丈人有多缺德,所以丝毫不敢大意,竭尽所能的想把他伺候好了。甚至为了投其所好,他甚至把自己最心爱的小妾赵姬都献出来了,希望这个女人能把刘邦“睡服”。

女婿让小老婆给老丈人侍寝,就问你凌乱不、三观崩塌不?让人不得不感慨,真真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不过这一觉睡过之后,事情就大条了。为啥?两个原因。其一是刘邦这个缺德玩意刚睡完张敖的妞就翻脸不认人,史书上说其对女婿“箕踞骂詈,甚慢之”(《史记·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这就惹火了赵国相贯高。然后暴脾气的老贯派人去刺杀渣男刘,结果失败。刘邦高呼侥幸之余又很高兴终于找到了借口,于是赵国国除,张敖靠老婆求情才保住一命,被贬为宣平侯。

其二是赵姬与刘邦春风一度后,居然怀上了,然后又受张敖的牵连被关进了大牢。不过赵姬可是带着球呢,有恃无恐,就让辟阳侯审食其给孩儿他爹代个话,问啥时候把她放出去享清福。

对于夜夜当新郎的刘邦来说,可能早就把赵姬忘到爪哇国去了。不过这女人坏了娃,事情就比较难办了,怎么难办?因为按照当时的礼制,小妾生下来的孩子可不能算是自己的,必须管正妻叫妈。而张敖的正妻是鲁阳公主,鲁阳公主又是刘邦的亲闺女,一旦赵姬把这个娃生下来,到底该管刘邦叫爹还是姥爷?

老渣男对爹渣,对老婆渣,对儿女渣,更何况对一个仅有一夜关系的女人?所以这个非常狗血的伦理关系,他干脆懒得动脑筋,直接让赵姬自生自灭了。

而赵姬也够狠,生下娃之后就自尽了。而这个娃,就是后来的淮南王刘长。

母亲惨死,刘长当然很恨。可罪魁祸首刘邦和吕雉他一个也惹不起,而且还早死了,所以他就把满腔的恨意都发泄到了审食其的头上。

在孝文帝中三年(公元前177年)的一天,刘长跑到老审家里掏出把大铁锥——就是张良刺秦用过的那玩意,直接将老审撂倒,然后下令随从魏敬斩其首。

这就是著名的刘长杀审食其案。此时距离刘邦死掉已经过去了快20年,他缺的德依旧在祸害别人。

02

连跟自己最亲的人都往死里祸害,其他的诸如把彭越剁成肉酱分给大家吃啦,弄死韩信、逼隐张良、迫污萧何啦,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啦,对刘邦来说根本就不算事了。

而且这厮不但对内坑,对外照坑不误。

汉高帝七年(前200年)时,刘邦发倾国之兵想去收拾了匈奴,没想到差点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被匈奴人包了饺子。最后还是靠陈平出了个下三滥的主意,才得以侥幸生还。

虽然逃过了一劫,但匈奴人也不是那么好打发的。人家冒顿单于说了,刘邦除了必须献上财帛粮食外,还得把最心爱的鲁元公主嫁过来给他当阏氏(即皇后)。否则就继续发兵犯境,反正不能让大汉朝过上好日子。

经过白登一役,刘邦对自己打仗水平之菜有了深刻的认识,知道这仗没法打了,必须答应匈奴人的条件。可问题是鲁元公主不但早就嫁了人、正当着赵王妃呢,还成天在长乐宫里扯着嗓子嚎,反正就是不愿改嫁到匈奴去。

刘邦被嚎得脑壳疼,再加上大臣们也认为把高贵的大汉公主嫁给不开化的匈奴人太过于丢人,所以一时陷入了两难。这要是换个皇帝,大概率就没辙了,可刘邦不同啊!人家没发迹前可是个泼皮,泼皮虽然没啥文化,还总被人笑话,比如“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什么的。但是恰恰因为如此,许多读了一肚子书的家伙解决不了的难题,对他来说压根就不是问题。

你冒顿不是要鲁元公主吗?可你认识鲁元公主吗?肯定不认识吧。所以刘邦要是从他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里边挑个闺女,赐其鲁元公主的封号,冒顿能发现这是个山寨货吗?

你看,思路一往缺德带冒烟的方向转,这眼光和格局是不是就打开了?等傻乎乎的冒顿兴高采烈的迎回了他的“鲁元公主”之后,历代西汉皇帝也把老祖宗这个压箱底的独门绝技默默记在了心里。

于是终其一朝210年,西汉一共对外送出了16位“公主”,就没一个是皇帝的闺女或妹妹,统统都是假冒伪劣产品。尤其是缺德程度堪与刘邦一拼的刘彻即位后,还本着废物利用的原则,连正经的宗室女都懒得往外送了,直接改派那些犯了罪本该被砍头的宗女去“戴罪立功”。像连续嫁到乌孙去的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和楚王刘戊之女刘解忧,就是这种情况。而等到汉宣帝刘询在位后,汉匈关系逆转,再对外和亲的性质变成了赏赐,所以和亲对象的身份就更加随意了。像著名的王昭君原本就是个宫女,也能安个公主的名头拿出去打发匈奴人了。

不光是西汉,刘邦的这招以次充好的绝技也被后世王朝学了个十足十。典型如唐朝,从开国到开元盛世这近150年最强盛的时期对外和亲了12次,也从没嫁出去过一个货真价实的公主。只不过相较于脸皮贼厚的老刘家,老李家毕竟是正经的贵族出身,底线也不好意思降得太低。所以这一时期嫁出去的“公主”虽然也不算正牌,但与皇帝的关系通常要近得多,而且不乏外孙女、外甥女之类的“副牌”公主,反正比起老刘家来算得上是诚意满满了。

不过一场安史之乱过后,盛唐不复,对外也硬气不起来了。尤其是对回纥这个既熟悉唐朝内情又不敢得罪的强大对手,再搞和亲就没法随意应付了。因此从肃宗到德宗的50多年间,唐朝不得不往回纥嫁过去了3个货真价实的公主(后来唐懿宗李漼差点把闺女嫁到了南诏,但因故取消)。

但唐朝始终对此深以为耻。所以等到回纥衰落,不得不向唐朝称臣时,唐武宗李炎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令其将自己的姑姑、已经嫁到回纥快20年的太和公主送回来。此后唐军与回纥血战数场,终于在会昌三年(843年)将太和公主迎回长安。

而太和公主,也是唐朝最后的一位和亲公主。

03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去世。直接死因是这厮冤杀了彭越之后,又把他的尸体剁成肉酱,逼着诸侯王吃掉。于是就逼反了英布,刘邦目的达到,兴冲冲的亲往平叛。也许是坏事做尽遭了报应,他在重重保护之下居然中了一箭,而且伤势延绵无法痊愈,最终要了刘邦的命。

最缺德的老祖宗挂了,不意味着西汉的皇帝就不会继续缺德下去。毕竟老刘家的遗传基因,那还是相当强大的。

因为儒家的原因,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向来被捧得很高,他们搞出来的那个文景之治更是被夸成了史上治世之最。但实际上呢?无论是朝中的勋贵权臣,地方上的宗室藩王还是面对穷凶极恶的匈奴人,他俩都拿不出像样的办法去应对。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选择苟着、混着,过一天算一天,还美其名曰黄老之道。要不是古往今来第一霸道的汉武大帝刘彻横空出世,西汉就此衰亡,皇帝沦为傀儡摆设,甚至直接被人篡了,都是大概率的事情。

只不过刘恒和刘启选择混日子也不是没有好处。其中最大的好处是三个字——不折腾。话说中国的百姓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百姓,他们吃苦耐劳,勤奋朴实,眷土恋家,只要没有人捣乱,他们完全能够自给自足,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

可为啥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绝大多数的百姓都贫穷饥饿,最惨的时候还要“人相食”?就是有太多的统治者不是成天的瞎折腾他们,就是没完没了的剥削压迫。不过刘恒和刘启这爷俩大事干不成,小事没劲头,生活享受上的欲望也不高,所以跟百姓的关系基本上就是“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结果没有了朝廷和官府的瞎折腾和肆无忌惮的剥削,大汉的百姓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很快就搞出了“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坏不可食”(《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的大盛世场面。后来刘彻能跟匈奴死磕43年才破产,靠的就是他的爷爷和爹这几十年攒下的老本。

当然无为不意味着就不缺德。毕竟作为跟刘邦血脉关系最近的子孙,刘恒和刘启哪怕被母系血缘改造得再厉害,也难免深受其害。

刘恒最遭人诟病的,就是性趣独特,总觉得妹子不如汉子好。当然这好像也不能怪他,因为他爹也不是啥好玩意。

前文说了不少刘邦跟不同女人间的“渣事”,但少有人知的是这货其实男女通吃。这可不是我在瞎说,而是史书中言之凿凿——想当初英布被逼反,刘邦率军亲征,正打得热闹呢,这位皇帝陛下兼全军主帅突然就把自己关在屋里不见人了。甭管谁来,得到的答复都是陛下病了,见不了人。

可是军情如火,片刻耽误不得,何况这一拖延就是十几天?最后谁都受不了了,还是樊哙仗着自己面子大闯进了刘邦的寝室,结果发现这厮正搂着个宦官滚床单呢。

(这里扯个闲嗑哈,宦官必须阉割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才立下的死规矩。所以西汉的宦官有阉的也有没阉的,于是乎刘邦到底好攻还是喜守就真不好说了……)

可能是受刘邦遗传的影响,西汉210年间所历12帝中,除了未成年即夭折的汉平帝刘衎和傻孩子刘婴外,几乎个个都跟“绯闻男友”纠缠不清:

“汉兴,佞幸宠臣,高祖时则有籍孺,孝惠有闳孺。此两人非有材能,但以婉媚贵幸,与上卧起,公卿皆因关说……其后宠臣,孝文时士人则邓通,宦者则赵谈、北宫伯子;孝武时士人则韩嫣,宦者则李延年;孝元时宦者则弘恭、石显;孝成时士人则张放、淳于长;孝哀时则有董贤。孝景、昭、宣时皆无宠臣。景帝唯有郎中令周仁。昭帝时,驸马都尉秺侯金赏嗣父车骑将军日磾爵为侯,二人之宠取过庸,不笃。宣帝时,侍中中郎将张彭祖少与帝微时同席研书,及帝即尊位,彭祖以旧恩封阳都侯,出常参乘,号为爱幸。”(《汉书·卷九十三·佞幸传第六十三》)

即便如此,刘恒也算其中翘楚,起码“前男友”数量之多,西汉诸帝无人能及。当然,一个人到底喜男还是好女属于个人隐私,哪怕贵为皇帝其实对公众影响也不大,更谈不上缺德。

但刘恒对他的一生最爱之人邓通,就有点坑了。

刘恒晚年时身犯毒疮,一旦发作则红肿流脓、皮肉溃烂、污秽腥臭,医生也束手无策,只能硬挺着。唯有邓通不离不弃,情急时竟扑上前去用嘴吸吮患处,不知什么原因竟使得刘恒的痛苦大大降低。于是皇帝大为感动,说天下最爱朕的人还是你呀,邓通赶忙谦虚的回答,臣还是不及太子爱陛下。

邓通也就是客气一下,可刘恒却不知有意还是无意,非得较真,把时为太子的刘启叫过来给自己舔疮。话说刘启打生下来就锦衣玉食,哪遭过这种罪?他勉为其难的舔了一口后,就恶心得大吐特吐,把刘恒气得要命,干脆把他轰了出去。

从此刘启深恨邓通,一即位就大肆报复,最后这位大汉首富落得了个活活饿死街头的下场。

你说刘恒缺不缺德?

当然刘启也不是啥好鸟。当初他想削藩,就找晁错帮忙。老晁尽心尽力的弄出来个《削藩策》,结果惹火了诸藩,要“诛晁错,清君侧”。这下刘启吓傻了,赶紧把黑锅都摞到了晁错的头上,还把他腰斩了。可是世间事就是你软他就硬,诸藩还是反了。万般无奈之下刘启只好派周亚夫去平叛,没想到后者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平息了七国之乱,这下刘启倒不喜反忧了起来——姓周的这么厉害,万一反了我可怎么办?

于是刘启又找了个下三滥的借口,把周亚夫逼死了。

你看看刘邦的崽,都是些什么玩意?

04

终汉一朝,甚至可以加上东汉的405年,无论是作为、功绩还是格局、眼光,刘彻都是独一档的存在,这个几乎没争议。当然,要论缺德,也只有老祖宗刘邦堪与刘彻一战。

不过相较之下,刘邦之缺德总给人以下三滥的感觉。而刘彻就算是缺了大德,也能给人留下霸气侧漏的深刻印象。

比如刘邦想铲除异姓王,惯用的手段就是诬陷谋反,不但拙劣且猥琐。而刘彻要削藩,用的就是高大上的推恩令,堂堂正正的阳谋,让那些刘氏宗王哪怕肚子里再怎么不乐意,嘴上也得高呼谢主隆恩,完全没得选。

又比如娶老婆。想当初争储时为了得到大长公主刘嫖的支持,刘彻毫不犹豫的娶了其女陈阿娇,并留下了“金屋藏娇”的典故以示诚心;后来他无意间临幸了卫子夫后发现了卫青这个宝贝,便在龙城之战后毫不犹豫的废掉了陈阿娇,改立卫子夫为皇后;等到卫青去世以后卫氏外戚不但再无用处,而且还以太子刘据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集团,威胁到皇权。所以刘彻又二话不说借巫蛊一案逼死卫子夫母子,并试图用李夫人取而代之;但奈何新小舅子李广利太不争气,只好果断斩仓然后把最后的赌注压在了钩弋夫人赵氏身上。

而在确立了后来的汉昭帝刘弗为自己的接班人以后,刘彻为防止吕氏后族专权的旧事重演,又毫不留情的赐死了赵氏,并留下了“立子杀母”残酷先例。

总之相较于荤素不忌但提上裤子就不认人的刘邦,想成为刘彻的女人门槛就比较高了。长得靓、身材好、素质高只是基本前提,更重要的是你得对皇帝有用,而且还能一直有用下去。否则像刘恒的老娘薄姬那样被打入冷宫都是奢求,直接丢掉小命甚至遭族诛都是分分钟的事。

再比如刘彻成天跟匈奴人死磕,一打就是40多年,早早就把他的爷爷和爹攒下的那点家底花光了。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所以黄金要是没了大炮自然就打不响,哪怕坐拥卫霍这样的不世良将和百万如狼似虎的汉军,也得统统趴窝。可刘彻还非得继续打下去不可,那怎么办?

好办,赶紧去搞钱呗。

刘彻最先想到的办法,其实就是今天老美压箱底的绝技——印钱。只不过那年头只有铸币,刘彻为了搞钱,就把他爷爷刘恒下放到各郡国的铸币权收归中央,具体说是收归皇家。反正除了刘彻自己,谁都不许铸币。

但他很快就发现铸币不但利润远没想象中那么大,而且地方及私人盗铸也很难制止。所以刘彻很快又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收税上,不但发明了算缗、告缗等新税种,还对算赋(即人头税)一年数征。此外盐铁酒官营、均输平准等各种新式捞钱大法层出不穷,简直把地皮都刮出了火星子。

当然刘彻也很清楚搜刮百姓必须把握好底线,不能把人家逼急眼了造反就不值当了。所以他很快又把捞钱的对象对准了勋贵大臣和地方豪富,具体的办法有俩,其一叫卖官鬻爵,其二居然是搞出了虚拟货币。

前者很好理解,就是卖官嘛。而且人家刘彻明码标价,只好出的价钱好,多高的官、多贵的爵他都舍得卖,还动不动就亲自下达“入物补官”、“入羊为郎”的诏令,一点都不遮掩,卖得冠冕堂皇。

至于后者则来自刘彻的脑洞大开。一次刘彻打猎时达到了一只白鹿,灵机一动就令人剥下鹿皮并分割成一尺见方的小块,称之为“白鹿皮币”。按汉制每隔一定时间侯爵以上的贵族就得来长安觐见皇帝,并奉上黄金或玉璧等贡品。刘彻就规定了,以后贵族再来觐见,必须用白鹿皮币包裹贡品他才肯收。而且这玩意贵族们只能到皇帝这里来买,一块40万钱(大约相当于今天的8万元人民币)——贵族来进贡,刘彻都会先让人查看一下这厮购买白鹿皮币的记录,查到了,收贡品,算过关;没查到,那就轻则数倍罚款,重则干脆褫夺爵位。

这下贵族们就没法用“A货”蒙混过关了,只能一边在肚子里暗骂这位皇帝陛下缺德带冒烟,一边装出一副心甘情愿的模样到刘彻的独家买卖那里去挨宰。

就这样里外紧划拉,刘彻终于给他的卫霍凑齐了征伐匈奴人的军费,才勉强维持起了长达43年的战争。

不过作为一个含着金汤匙出生、习惯了锦衣玉食的皇帝,刘彻可没有带头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的觉悟。所以在忙着为国敛财的同时,一旦自己的一日三餐快吃不上几个好菜了,刘彻也不会忍,也会想辙给自己改善生活,哪怕想出的主意缺德带冒烟。

比如刘彻发明了一个新税种,叫口赋,就是专门收上来供他自己享用的。本来西汉有个税种叫算赋,就是人头税,是以15~56岁的成年人为征收对象的。刘彻为了给自己捞钱,就钻了汉律的空子,口赋专收3~14岁的未成年人的钱,每人每年收23钱,大概相当于今天的5块钱。

是不是觉得不多?可问题是刘彻花得多啊!这厮又是到处修宫殿,又是到处选美人,又是寻访方士炼仙丹,又是到处巡游当驴友,钱花得那是海海的。口赋收上来的那点钱根本不够用,那怎么办?老办法,本来一年一征的口赋,就改成一年数征呗,反正皇帝花多少,就征多少。

从小孩子的嘴里抠钱给自己花,你说这得有多缺德?

这就导致当时的百姓根本不敢生娃,就算不小心生下来也得赶紧溺死或扔掉,否则三天两头窜进家门的税吏,能将一个小康之家活活祸害破产:

“(贡)禹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这就成了刘彻一生都无法摆脱的污点,也是后世经常指责这位汉武大帝“功有余而德不足”(《帝王略论·卷二·世祖武皇帝》)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刘彻也知道自己缺德缺大发了。心虚之下还特意下令将征收来的23钱口赋中,拨出3钱上缴国库充当军费。

05

当然刘彻不光对自己的臣民缺德,对外国照样一视同仁,而且缺德得更加肆无忌惮。

西汉刚立国时,刘邦接手的基本就是个残血版的前秦疆域。为啥说残血?除了众所周知的南越赵佗叛离,其余像闽越、东瓯、西南夷等势力也根本不服大汉朝的管。更甭提差点活捉了刘邦的匈奴人一路南下,吞并了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周边的广大土地,其兵锋距离长安也不过数百里之遥。

秦朝的疆域最盛时也不到350万平方公里,再这么一残血,留给刘邦的也就剩下200来万平方公里的地盘了。而刘盈、刘恒、刘启这三代汉帝又都在混日子,所以等到刘彻接盘时,大汉天下非但没有扩张,反而有越活越抽抽趋势。

幸好刘彻最擅打逆风局,而且形势越糟糕,他就越兴奋——从即位的第二年起就对闽越动起了刀兵,直到挂掉前两年刀仍未归鞘。可以说刘彻在位55年间,几乎天天在战斗,活生生的将西汉的领土面积扩张了一倍有余。

而此时的西域也是叼在刘彻嘴边的一块肉,只不过立刻吞下去不太好消化而已。在他死去不到30年后,汉宣帝刘询轻而易举就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实际上就是摘了刘彻的桃子。

西汉最鼎盛时的疆域为609万平方公里,其中近三分之二可归为刘彻一人之功。可问题是这厮虽然是个狂热的好战分子,但华夏王朝的仗可不像不怎么开化的匈奴人那样是说打就打的,要讲究个师出有名。否则朝中会跳出一大堆反对派跟刘彻唧唧歪歪,出征的军队也会将无战心、兵无士气,弄不好便宜占不到,还得亏了老本。

而此时,老刘家祖传的缺德基因发挥威力的时刻就到了。

相较于刘邦惯用的诬陷谋反的拙劣手段,刘彻玩的就要高端多了。比如他惦记上南越了,就派了个使团过去,团长还是当年跟南越太后樛氏有过一腿的美男安国少季。果然,安国少季不负众望的“睡服”了樛太后,使其同意归汉。这下南越权臣吕嘉不干了,一怒之下就屠灭汉使团。消息传来,刘彻乐得在未央宫原地蹦迪——开战的借口这不就来了?

于是汉军蜂拥南下,转瞬间就吞并了南越,在其故地设南海、苍梧等九郡。

吞并卫满朝(鲜)的思路也差不多,先派个叫涉何的家伙出使,然后在人家地盘上横行霸道,还杀了护卫其归国的裨王长。这还不算完,事后涉何这厮还在两国边境处反复横跳、使劲挑衅,终于激怒了右渠王,发兵突袭辽东杀死了涉何。

这出兵的借口不是又来了?刘彻再次蹦完迪就发兵灭了卫满朝鲜,在其故地设置了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这著名的汉四郡。

反正刘彻成天出去欺负人,借口大都是这么找到的。直到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又故技重施挑唆其内乱,不幸事泄被捕。本来且鞮侯单于也要上当,谁知苏武在挨砍前没管住嘴,终于泄露了大汉朝的天字第一号机密:

“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列传第二十四》)

且鞮侯单于闻言差点被吓尿了,当然不敢再砍苏武,直接放了又太没面子,只好把他打发到北海去放羊。

从此刘彻这个缺德带冒烟的开战借口就不怎么好使了。不过其精髓却被后世的那些雄主明君所继承,比如与汉武齐名的唐宗——当年李世民亲征了一趟高句骊以后,虽然取得了大胜,但还是觉得为了收拾这么个蕞尔小邦兴师动众不划算,就想了个损招,与刘彻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句)丽依山为城,攻之不可猝拔。前大驾亲征,国人不得耕种,所克之城,悉收其谷,继以旱灾,民太半乏食。今若数遣偏师,更迭扰其疆场,使彼疲于奔命,释耒入堡,数年之间,千里萧条,则人心自离,鸭绿之北,可不战而取矣。”(《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第十四》)

果然在唐军持续数十年无底线的骚扰破坏下,高句骊经济崩溃、统治失序、百姓流散,彻底没法过日子了。这时唐军再来打,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其吃干抹净。

类似非常有缺德之嫌的龌龊手段,从李世民到李隆基历代唐帝都没少干,因此而倒霉的除了高句骊外,东西突厥、薛延陀、吐蕃、契丹等都当过受害者,还是一肚子苦水无处倾吐的那种。

所以你以为强汉盛唐是怎么来的,光靠满嘴的仁义道德就能让万国来朝、恭恭敬敬尊你为天可汗?

但自汉唐以后的历朝历代,对待自己人愈发的不择手段,可一旦矛头指向域外异族,却愈发的看重起所谓天朝上国的脸面。这不能行,那不能干,反正丢了老婆孩子也不能丢脸,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不光老婆孩子没保住,脸皮也被人家踩在了粪坑里。

相反倒是蒙古人和满洲人不怎么在乎面子,毕竟人家本来就是蛮夷嘛。而人家不在乎面子的结果,却是实实在在的替中原王朝挽回过一些面子。

事实上就算是汉唐,在汉宣帝刘询和唐玄宗李隆基以后,也开始越来越好面子。然而生活的残酷就在于往往你越在乎什么,就越容易失去什么。

想当初刘询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刘奭好儒,成天满口的之乎者也。当爹的不爽,于是教训道:

“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汉书·卷九·元帝纪第九》)

刘询的这段话,其实是把西汉开国近150年来愈加强盛的秘密说出来了。什么是王道?其实就是所谓的仁义道德;什么是霸道?其实就是不择手段的捞好处、占便宜。所以“本以霸王道杂之”的意思就是打着最光明正大的旗号干着最缺德带冒烟的事情——事实上无论是一两千年前的汉唐还是近现代的英美,他们强大的秘密都写在这7个字里面。

想想昔日大英帝国在全世界充当“搅S棍”,以及当前美国“America First”的无耻德性,我们要实现大国复兴,是不是也得在这上边下点功夫了?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