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与中介合伙套现,警惕“远程刷码”成医保资金漏洞|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5 2024-12-22 22:22:01

守住医保“救命钱”,要更加重视凝聚各个环节修补“漏洞”的合力。

▲资料图:医保套现黑产分工越来越精细,链条越来越长。图/新华社

文 | 重舟

街边的医保套现小广告,如今“换个马甲”出现在了电商平台上。

日前,据红星新闻记者暗访发现,多个平台的医保套现“商户”正在进行非法倒卖药品活动,其运作流程包括线上寻找客户收集医保码、联系药店远程刷码消费、邮寄药品以及非法倒卖,部分线下药店店员作为“内鬼”,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近年来,各方针对医保违规套现的治理在不断升级。然而,医保“跑冒滴漏”的几率仍不可低估。这次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套现中介与药店员工“打交道好几年”,甚至双方还在网上建群刷码——足见这套黑产发酵的时间之长、操作手法之娴熟。

事实上,今年10月,武汉警方就曾通报一起跨省诈骗医保资金案。具体看,作案团伙通过“收卡、刷卡、套现、寄递、销售”的方式一条龙作业,范围涉及全国21个省市,涉案金额达200余万元。

相比“纯粹的刷卡套现”,这样一种囊括了参保者、中介、药店工作人员、购药者等在内的医保违规套现产业链,的确有着更强的隐秘性。

而且,“窃取”医保基金的每个参与者都似乎成了获利方——“贡献”医保卡的参保者套取了现金,中介赚了差价,药店拉动了销售,购买套现药品的一方得到了“优惠”。并由此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利益共同体”,被检举揭发的可能性很小。

但即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对这类黑产就无计可施。比如,这类套现行为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多在线上进行。像中介多在网上收集医保码,刷医保卡购药套现也多是通过跨地域的远程操作实现。那么,一些远程刷码较多的药店,就当引起注意。

对此,除了加大对药店销售行为的抽查力度,通过技术手段识别远程刷码和现场刷码,或有助于更高效地发现猫儿腻。

此外,套现中介所采购的药品也有特点,如东阿阿胶、安宫牛黄丸、免疫球蛋白等高值且流通性强的药品是主要目标。据此,依法加强对这类药品采购、销售的重点监控,也能够压缩违规套现的空间。

当然,这些都有赖于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积极运用。如2022年,国家医保局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仅一周时间就完成对全国42万余家定点医疗机构近38亿条海量数据筛查分析,发现大批可疑线索,有效破解了传统人工核查发现难、效率低的难题。

随着违规套现手段不断翻新,也有必要持续完善大数据监测范围。如“重点药品监测分析”模型,可以把一些常见的违规套现药品及时纳入到监测模型之中。

今年4月,国家医保局联合多部门印发的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也明确要求,开展好医保反欺诈大数据监管应用试点工作,探索药品追溯码在医保基金监管中的应用,加快构建更多高效管用的大数据模型,推动大数据监管取得突破性进展。

医保套现黑产分工越来越精细,链条越来越长,这也要求应更加重视凝聚各个环节修补套现“漏洞”的合力。从现实来看,至少有三个环节非常关键。

首先是,医保码收集多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各平台应基于已暴露的特点,针对性压缩这类生意的生存空间;其次是,套现药品的非法倒卖多是通过邮寄方式进行,快递揽收环节有必要对一些重点药物的邮寄加强把关。如查看处方,对一些寄送药品量大且重复率高的行为可进行举报等。

更重要的是,线下药店要真正守土有责,杜绝“内鬼”。一些药店工作人员乃至经营者成了医保套现的帮凶,疯狂侵蚀医保资金,必须依法加大惩戒力度,显著提升违法违规成本。

而如今,不少药店都属于连锁经营,本身有利于通过销售信息的联网共享和强化追责来提升销售规范性。这方面,应该尽快有更多针对性的制度完善。

医保基金是“看病钱”“救命钱”,以“零容忍”态度打击各类套现骗保行为,是保障好医保制度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对医保资金的“跑冒滴漏”,要重视,更要树立长期思维,不断创新手段、常抓不懈。

撰稿 / 重舟(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赵琳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