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生于浙江南浔的豪门世家。
父亲张静江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重要资助者,被誉为“革命圣人”。
母亲姚蕙出身苏州书香门第,能诗善画。
张家财力雄厚,势力横跨政商文三界。
张静江与姚蕙育有五个女儿,被称为“五朵金花”。
她排行第四,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
她叫张荔英。
因父亲张静江的国际贸易生意,张荔英幼年随家族游历欧美,接受中西合璧的教育。
她既学习传统中国诗词,又沉浸于西方艺术氛围。
12岁时,父母为她聘请俄国画家教授油画,奠定了她的艺术基础。
1926年,她赴美国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学习,后转赴巴黎克拉洛西美术专科学校深造,系统研习西方现代绘画技法。
1930年,24岁的张荔英在巴黎与55岁的陈友仁结婚。
陈友仁是民国著名外交家,曾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因收回武汉英租界被誉为“铁腕外交家”。
这段婚姻因年龄差距悬殊、陈友仁的政治流亡身份及与张静江的政见不合,遭到家族强烈反对。
但张荔英以一封长信坚定表明心迹,最终在宋庆龄的见证下成婚。
婚后,陈友仁因反对蒋介石政权遭通缉,夫妻流亡至欧洲。
尽管生活颠沛,但两人感情深厚,陈友仁支持张荔英的艺术事业,不仅担任她的肖像模特,还协助筹办画展。
1937年抗战爆发后,二人放弃海外安定生活,赴香港投身抗日活动。
1941年香港沦陷,日军以陈友仁的特殊身份将其逮捕,夫妇被押至上海软禁。
幽居期间,张荔英以画笔记录生活,创作了大量肖像与自画像,成为那段黑暗岁月的见证。
1944年,陈友仁病逝于软禁中,张荔英继续被拘禁至二战结束。
这段经历不仅考验了她的意志,也深化了她作品中的人文关怀。
张荔英作品
1946年,张荔英携代表作《北平风景》离开故土,漂泊至南洋。
1954年,她受新加坡南洋美术专科学校校长林学大邀请,开启长达27年的教学生涯。
她教授素描与油画,培养了大批东南亚艺术人才,并推动南洋画派的形成。
其教学风格严谨而富启发性,常带学生户外写生,甚至驾驶粉红色小车穿梭于椰林海岸寻找灵感,成为当时新加坡独特的文化风景。
张荔英作品
张荔英的画风融合后印象派与野兽派,尤受塞尚的结构主义与梵高色彩表现的影响,但独树一帜。
她擅长以细腻笔触描绘静物、风景与人物,色调柔和典雅,构图严谨。
《陈友仁肖像》
代表作《陈友仁肖像》:记录丈夫的坚毅神情,笔触间流露深情。
《北平风景》
代表作《北平风景》:寄托对故国的乡愁,成为她流亡南洋的唯一随身画作。
《莲花颂》,1962 年,长近1.5米
代表作《莲花颂》(1962年):以莲花象征高洁,画面充满禅意与宁静,被誉为她后期心境的写照。
1982年,新加坡政府授予张荔英国家文化艺术奖章,肯定其对本土艺术的贡献。
1985年,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为她举办大型回顾展,展出172幅作品。
她的画作被法国第如迭坡美术馆、马来西亚“国父”东姑阿都拉曼等收藏,部分拍卖所得用于设立教育基金,资助贫困艺术学生。
张荔英《自画像》
1993年,张荔英逝世于新加坡。
2015年,新加坡建国50周年之际,纪录片《张荔英的世界》上映,将其誉为“国宝级艺术家”。
尽管在中国鲜为人知,但她以艺术跨越国界,成为20世纪亚洲女性艺术家的典范。
张荔英的一生交织着家国动荡与个人坚守。
从豪门千金到流亡艺术家,她以画笔对抗命运,在战火与软禁中保持创作,在南洋的平静中升华艺术。
她的故事不仅是艺术史的注脚,更展现了知识女性在时代巨变中的独立与坚韧。
正如其画作《莲花颂》所喻:历经淤泥,终绽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