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九月九重阳节,不论多忙,提醒:3件事别犯忌讳,尊重传统

大麦看文化 2024-10-16 04:04:57

在阅读之前,温馨提醒您,本文仅供参考娱乐,不可迷信!

重阳节,又称“踏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桓景斩妖:据传说,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每年九月初九出现,导致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桓景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他访遍名山高川,终于找到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并练出了一身武艺。在九月初九这一天,他按照仙长的叮嘱,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成功将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重阳佳节,又称登高节、老人节,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节日。

九月九日,双阳相重,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人们在这一天往往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活动,以祈求健康长寿、家庭和睦。然而,在这喜庆的节日里,也有几件事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切莫因一时疏忽而犯了忌讳,失了礼数。

一、登高望远,勿忘安全

重阳佳节,金风送爽,登高望远,这一流传千年的习俗,不仅承载着避邪祈福、强身健体的美好愿景,更成为了现代人亲近自然、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

正如古诗所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以深情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重阳登高时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无尽思念。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让重阳登高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攀登,更是一种心灵上的回归。

在享受登高带来的愉悦与宁静之时,我们绝不能忽视安全这一重要前提。山林之间,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一步之差,可能便是天壤之别。

现代人在追求刺激与探险的同时,更应铭记古训,切莫因一时兴起而冒险行事。毕竟,安全是回家最近的路,没有了安全,所有的美好都将化为泡影。

特别是对于年老体弱者而言,登高更需量力而行。他们或许不再有年轻时的矫健步伐,但那份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却丝毫不减。

选择平缓易行的路线,结伴而行,相互照应,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对社会的负责。毕竟,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他们的安全与健康,是我们最大的牵挂。

此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重阳登高提供了更多的安全保障。我们可以利用手机导航、天气预报等APP,提前了解登山路线和天气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携带必要的急救药品和装备,学习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也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

重阳登高,不仅是一次身体上的挑战,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在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让安全成为重阳登高的最美风景线。

正如民间俗语所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只有时刻保持警惕,才能确保每一次登高都能平安归来,让这份千年的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二、敬老爱老,莫忘初心

重阳节,这个被金秋染得温暖而深沉的节日,不仅仅是一个登高望远的时刻,更是我们敬老爱老,铭记与践行初心的日子。

在这一天,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情感交织,提醒着我们:在快速变迁的社会洪流中,“百善孝为先”的训诫依然熠熠生辉,如同不灭的灯塔,照亮着人心最温柔的角落。

《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不仅是对身体珍惜的告诫,更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刻铭记。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或许会因为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碎,而忽略了对父母的关怀与陪伴。但请试想,那无数个日夜的守护,无数次风雨中的接送,不正是父母对我们无言的爱吗?因此,当我们在社会的舞台上奋力拼搏时,切莫忘了转身,给予那份同样深沉的回馈。

《礼记·曲礼》中提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在今日读来,依旧振聋发聩。它告诉我们,尽管追求梦想与事业是重要的,但在父母健在之时,应尽量减少长时间的远离,即便必须远行,也应告知行踪,让父母安心。这份细腻的关怀,是对“孝”字最生动的诠释。

古今中外,不乏敬老爱老的动人故事。比如,古有汉代董永卖身葬父,其孝感天地;今有现代企业家,在事业成功后,不忘回馈社会,尤其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建立养老院、资助医疗项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高尚情怀。再如,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即便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仍不忘家中老母,常伴左右,展现了科学家温情脉脉的一面。

每一次回家,看到父母日益增多的白发,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与珍惜。岁月匆匆,它带走了青春的容颜,却留下了更加珍贵的亲情纽带。

让我们在重阳这一天,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庆祝,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一次对初心的重新审视。不要忘记,那些在我们成长路上默默付出的身影,他们需要的,往往不是物质的堆砌,而是简单的陪伴,是心灵的慰藉。

三、插茱萸、饮菊花,注意适度

在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中,重阳节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习俗,承载着人们对健康长寿、驱邪避灾的美好祈愿。

其中,插茱萸、饮菊花酒这两项习俗,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不仅深深植根于古人的智慧之中,亦在现代社会焕发着新的生机。然而,在享受这份文化传承的同时,我们更应铭记“适度”之道,让古老习俗在现代生活中绽放更加和谐的光芒。

插茱萸:古韵悠长,寓意深远

“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这句诗,生动描绘了重阳时节人们插茱萸的情景,同时也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茱萸,自古便被视为辟邪之物,《本草纲目》中记载其“能逐风气,通关节”,彰显了其在古人心中的神圣地位。

时至今日,虽科学已进步,但插茱萸的习俗依旧流传,成为连接古今、传承文化的重要纽带。然而,在插茱萸的同时,我们也应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而非仅仅作为一种形式上的模仿,让这份习俗真正活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

饮菊花酒:香醇背后,健康为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的这句诗,不仅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美好,也间接反映了古人对菊花的喜爱。菊花酒,作为重阳节的传统饮品,不仅因为其芬芳可口,更因《本草纲目》等古籍中记载的药用价值,被赋予了养生延年的寓意。

然而,“酒多伤身”的古训提醒我们,即便是在这样的佳节里,享受菊花酒的美味也应适可而止。现代医学研究同样表明,过量饮酒对肝脏等器官有害,因此,在举杯共饮之时,量力而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尊重与传承。

“过犹不及”,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箴言,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无论是插茱萸还是饮菊花酒,都应当把握一个“度”,既不失节日的仪式感,又不至于因过度而损害身心健康。

正如民间俗语所说:“节日乐一乐,健康不能忘”,在享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保持理性与自律,让传统习俗成为提升生活质量、增进家庭和睦的桥梁,而非负担。

在重阳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们不仅要享受节日的欢乐,更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重传统,敬畏自然,关爱老人,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尽的责任。

让我们在这个重阳佳节里,用心去感受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用行动去践行那份深深的孝道和美德。愿每一位老人都能健康长寿,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和睦幸福。

0 阅读:0

大麦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