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对“人民公社”总是如此忌讳?

洪言新语 2024-10-09 09:08:46

对中国农村究竟要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问题,在网络上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人竭力主张单干的小农经济模式,这些人的理由就是认为单干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同时,也有不少的人认为单干这种小农经济模式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学技术发展应用。这些人认为还是走集体化道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整体布局和综合安排。在这些讨论中,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有些人即使主张走集体化道路,他们也创造了一些新名词,但就是忌讳“人民公社”这个名词。好像提“人民公社”这个名词就是不合时宜的表现。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偏见。是没有真正了解人民公社的基本功能和组织形式。

人民公社是中国农民的一种首创,是被毛主席认可的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人民公社制度是毛式社会主义,区别于斯大林式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和集中表现。是传统农业社会完成工业化的桥梁,也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桥梁。不懂毛主席的人民公社制度就不可能弄懂毛主席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主席的人民公社制度,概括起来包括五大功能和三大战略目标。

1958年4月,毛主席在广州时,曾和刘少奇、陆定一等人谈到未来社会的设想。他认为共产主义公社是几十年后的社会发展目标。结合后来兴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可以把毛主席支持人民公社的理由概括起来以下三个层面来考虑,即三个战略目标。

第一个目标,是完成农村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彻底改造农业的物质技术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与合并合作社的初衷相一致。

第二个目标,就是使农村最终融入工业化进程,完成产业革命。要完成这个历史任务,靠合作社是不行的,要靠公社化和公社工业化。

第三个目标,就是以公社为基本单元,解决传统农业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转型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社保等方面,消灭城乡、工农、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三大差别。

人民公社包括五大功能:

1、经济层面,既是农业现代化的组织载体,又是农村工业化的组织载体。

2、社会层面,既是城乡关系和结构的制度安排,又是农村城镇化的制度安排,也是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安排。

3、文化层面,它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避免脱离群众的知识精英集团的产生。

4、军事层面,全民皆兵,减少常备军。

5、政治层面,消灭职业化、高新化官僚阶层和警察等国家机器,把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权还给人民,实行人民民主。

从这些可以看出,人民公社绝不仅仅是一个经济上的制度设计,而且是未来社会上层建筑中政治和文化层面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实际上,它还包括工农城乡关系,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以及未来社会政治形态的制度安排。在一定意义上,人民公社是巴黎公社精神的再生。

一个已经基本定型的人民公社制度,是毛主席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标志和基础特征,是毛主席关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制度安排和道路选择。但这条道路没有像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那样在认识上达到高度统一,没有达到像延安整风那样的理论成熟,在实践层面上,也没有来得及使人民公社的经济基础通过人民公社工业化阶段巩固起来,从而使后来瓦解成为一种可能。至于有人把它说成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组织,那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为什么要在当时合作化的基础上推广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这是从当时的农业大生产的实际需要,比如兴修水利工程,没有大集体的组织形式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这样的目标。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嵖岈山人民公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人民公社”名称的由来,是毛主席在农民群众首创的基础上,提出了还是叫“人民公社好”,这就是人民公社这个名称的来历。

而“公社”这个名词又是源于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1871年5月28日)法国历史上统治巴黎72天的革命政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

巴黎公社虽然存活只有72天,但它在短暂的时间里,实行了一系列社会政策以改善巴黎市民的生活条件。它包括实现城市土地的公有化,保障工人的权益,提供社会福利等,公社政府还取消教会的政治特权,试图实现宗教和国家的分离。巴黎公社还推行免费的公共教育制度,设立大量图书馆和文化神学课程,开办职业学校且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从法律层面上实施包括工人保险制度等一系列劳动保护政策,解决穷人的住房问题等等问题。

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她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的建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就这样,“公社”就成为了无产阶级(即劳动群众)自己的政权或组织的一个代名词。中国农村集体组织以“公社”命名,说明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给集体组织赋予了先进的思想理念。

新中国建立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公社”前面冠以“人民”二字,体现了毛主席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民公社既是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又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它充分体现了农村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这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在有些人看来,提人民公社就是“极左”,就是“倒退”,这完全是一种无稽之谈。

至于人民公社和“公社化”倒是需要加以区别。“公社化”是1958年—1961年公社三级体制确定之前,后期是1962年一直到人民公社解散,是三级体制时期,即人民公社60条确立之后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为什么不能将公社化和人民公社混为一体,是因为在否定人民公社的理由中,能够列举出来的常常是1958年公社化运动中“左”的错误,如“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低水平的穷过渡,不讲多劳多得的平均主义等等。这些都是张冠李戴的颠倒黑白,是用公社化运动中某些人的左倾错误代替了人民公社制度。所以,要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就必须划清两个界限,一个是把公社化运动和公社化制度区别开来。要搞清楚公社化运动中哪些做法后来被制度化了,哪些做法被毛主席纠正了。后来的人民公社60条是怎样规定的。另一个是哪些人在推行“左倾”错误政策,又是谁在一步一步地纠正“左”的错误。恰恰是后来反对人民公社制度的人在搞“极左”,反而是毛主席在反对和纠正他们的错误。这样的历史真相和原则界限不搞清楚,就不可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人民公社和毛主席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有人把人民公社这种集体经济组织说成是“养懒汉”、“磨洋工”、“吃大锅饭”,这纯粹是无稽之谈,完全是一些主张私有化的人编造出来的谎言。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事实依据。

我们只要看看人民公社时期取得的巨大成就,就一清二楚了。

人民公社虽然只存活了不到25年,但在短短的25年里,人民公社在工业积累、水利建设、公共医疗、文化教育、集体企业、民生工程、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为工业化提供了8000多亿资金,平均每年400亿。

2、人民公社时期修建大中小型水库8.33万多座,年均4230座,年均水库建设速度是小农经济时期的34倍。还对大江大河进行了治理,并修建了无数的堤坝、水渠、人工河道。有关专家推算,水利工程总量,其体积折合土石方3610亿立方米,相当于1200座三峡大坝工程,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若参考市场化的水利工程造价,按土石方折算,工程总造价为240亿元。

3、土地开垦和土壤改良方面,人民公社时期新开垦的土地3.92亿亩,耕地面积由1957年的16.77亿亩增加到2069亿亩,人民公社时期新增耕地面积占新中国成立后新开垦耕地的88.7%。是小农经济时期耕地增长速度的2.25倍。

4、人民公社的后10年,基本医疗卫生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90%的农村建立了合作医疗。成为世界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解决医疗卫生的成功样板,曾先后获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组织的高度赞誉。

5、人民公社的后十多年,从1966年——1976年,构建了日趋完善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形成了小、初、高中为主的三级布局,覆盖全国80%以上的农村。

6、人民公社时期社队企业快速发展,1959年,全国大约办了70万个农村企业,农村工业产值100亿,1983年人民公社解散前,全国社队企业数突破了500万家,总产值为1017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1%。社队企业个数是1959年的7.1倍,总产值是1959年的10.17倍。

7、农业现代化程度发展迅速,人民公社建立前,依靠的人力、牛马、犁耙等传统农具,人民公社以后,中国农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华北、东北、华中、新疆等平原地区,当地人民公社基本配置了拖拉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根据1981年《半月谈》编辑部编印的《时事资料手册》总结的“我国三十年经济成就一览表”公布的数据:拖拉机由0增至9.8万台,手扶拖拉机由0增至21.8万台。这个数据表明了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8、粮食从1949年的人均粮食209公斤,增长到1979年的340公斤。同世界同期农业发展速度相比,我国从1969年的2.11亿吨增长到1979年的3.32亿吨,年均增长4.64%,世界同期总产1969年为12.13亿吨,1979年为15.61亿吨,年均增长2.55%。中国是全球粮食增速的182%,可以说,当时世界粮食增长基本是中国粮食的增长。

人民公社的这个时期,实际上还仅是基本完成了毛主席的人民公社的战略目标的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第三个战略目标还刚是一个雏形,遗憾的是人民公社就半途夭折了。

从上述情况说明,那些说如果不解散人民公社还在“饿肚子”,完全是编造的历史谎言。其实,只要是有点脑子的人就会想到,如果按人民公社那个速度一直发展到现在,农村还存在“三农”问题吗?想想就知道了。

再从全国人民公社解散以后,一直坚持和实践毛主席的人民公社体制的周家庄人民公社和南街村的发展来看,他们用实践证明了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

31 阅读:781

洪言新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