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同情与智慧之间的联系?

归来未晚减法心灵疗愈 2023-10-11 19:26:46

王德峰老师曾讲过,如何判断一个人有没有慧根,就是看他有没有悲悯同情心,悲悯同情之心越强就会越有慧根。就像一个小孩看到乞丐,非要妈妈给乞丐买吃的不然就不走,这样的小孩就很有慧根,长大后多半都会成为智慧的人。那么悲悯同情与智慧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呢?

悲悯同情一词本身代表的是一种结论,当我们说某人有悲悯同情心时,显然是根据他过去的行为所得出的结论。所以要了解这个结论我们就必须去观察其产生过程,因为先有了过程才会有结论,如果我们是以结论为导向,以结论来反推过程肯定就会出现偏差,任何的推导都是我们自己主观意识上的行为,有了主观意识的参与自然就会产生局限和偏差。相反我们不以结论为导向,而是实事求是的去观察其过程,有了对过程的全然了解,自然也就能明白其结论。

所以我们要知道悲悯同情是如何产生的,显然就是要抛下悲悯同情这一结论去观察其过程从。就以上面的小朋友为例,整个过程是怎样的呢?首先是在看到乞丐的那个当下,小朋友完全被乞丐所吸引,观察到了乞丐脏乱的衣服、头发,因饥饿失落等所形成的憔悴面容,以及路人奚落的眼神等事实,看见了这些凄凉的事实,才会有同情悲悯的产生。

那么这些事实同样就发生在大人面前,为什么小朋友能观察到而大人就看不见呢?显然是在当下的这一刻,大人的心思不在乞丐身上,大人在思量自己的柴米油盐,又或是在观看橱窗里的新款化妆品等, 所以才会看不见乞丐这些事实,如果小朋友在看见乞丐的那个当下,想的是晚上的作业还没写完,妈妈答应给我的冰淇淋还没给买,有这些思想在,小朋友还能观察到乞丐的贫穷可怜吗?显然也不能。

所以无论是大人还是小朋友,要观察到一个事物的事实本身,就必须在观察的那个当下没有任何主观意识的参与,也就是只有在无我的状态下,才会观察到当下的事实本身。在这样的观察中,就不会存在观察者我与被观之物之间的界分,只有观察本身。

如果观察到的是树,那么当下就只有树本身,观察到乞丐当下也就只有乞丐这一事实,自然就能看见乞丐的贫穷与凄凉,简单说也就是在观察的那一刻,我们与乞丐就是融为一体的,我即乞丐、乞丐即我,自然就会有同体大悲的大悲悯大同情心。

有了这份感同身受的悲悯同情自然就会带来行动,就像是饿了就会寻找吃的一样。对于小朋友来说,要行动要提供帮助就只好求助于大人。那么这样的一个行为与智慧又有什么联系呢?

智慧是要能了悟世间一切事物的真相本相,要了悟本相就必须要能不带有任何的主观意识来观察事物本身,也就是要有无我的观察,所以就会发现,小朋友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行为,亦或是叫智慧的行事方式,如果小朋友能一直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观察世界,那么他一定就会观察到更多事物的真相,自然也就会成为智慧的人。

0 阅读:4

归来未晚减法心灵疗愈

简介:减法心灵疗愈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