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丁未科为何被称“大清第一榜”?这科考出了哪些人才?

雕子说史 2025-02-24 18:48:00

科举,这个曾经决定无数人命运的制度,在大清朝走向了它的鼎盛,也最终走向了衰落。在它长达112次的开科取士中,绝大多数都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里。但总有那么一两颗星,在夜空中格外闪亮。道光丁未科,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它被誉为“大清第一榜”,究竟是因为什么?又出了哪些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别急着走开,这背后的故事,远比你想象的精彩。

说起科举,大家可能觉得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上,它在清代官员选拔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想象一下,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就为了在考场上搏一个前程。而考中进士,尤其是进士中的佼佼者,几乎就等于一只脚踏入了权力中心。清代评价一科科举是否成功,标准很简单:看出了多少大学士和督抚。如果能出一个大学士和两个督抚,那就算是很不错的成绩了。毕竟,整个清代,汉大学士才97人,刨去那些明朝降臣,真正通过清代科举上位的,更是寥寥无几。

而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简直就是开挂般的存在。这一科,出了两个大学士、一个协办大学士,外加六个督抚!这战绩,放眼整个清朝,都是独一份。状元张之万,一路高升,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二甲进士沈桂芬,也成了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妥妥的朝廷重臣。还有李宗羲、何璟、马新贻,都当上了两江总督,手握重权。当然,最出名的,还得是李鸿章。

说起李鸿章,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是晚清重臣,是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他的科举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

主持道光丁未科会试的主考官,是当时官至礼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的潘世恩。这位潘大人,可不是一般人,他本人就是乾隆五十八年的状元郎,名副其实的学霸。更巧的是,他主持的这次会试,取中的前三名,在殿试中又名列三鼎甲,简直是锦上添花。当时,潘世恩已经78岁高龄了,朝中不少人担心他老眼昏花,不堪重任。但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潘世恩宝刀未老,为大清朝选出了一批栋梁之材。

然而,有人欢喜,就有人愁。各房的房师们,因为自己房下出了状元、榜眼、探花、传胪,或是进士数量占优,而春风得意。唯独“甲房”房师孙锵鸣,却在道光帝亲自主持的庆功宴上,躲在角落里黯然神伤。原因很简单,他的房下,只出了两个普通进士:沈葆桢和李鸿章。

这就要说到清代科举制度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房师制度。清代的会试,由主考官一人,副主考三人,同考官十八人组成。正副主考负责最终的录取和排名,而18名同考官,则负责初次阅卷,并按照甲乙丙丁的次序进行排列,这就是“甲房”、“乙房”的由来。对于考生来说,决定他们命运的,往往是这些同考官,也就是“房师”。而主考官,则被视为“座师”。

孙锵鸣对沈葆桢和李鸿章的评价并不高,他认为这两人日后的仕途,可能止步于侍郎或布政使级别。这意味着,他觉得这两人将来很难有什么大作为,自己也沾不上什么光。庆功宴上,孙锵鸣的失落情绪,被他的老师翁心存察觉到了。

翁心存,可不是一般人。他以善于“相人”闻名于京师官场,据说只要他见一面,就能知道这个人将来能做什么官。当然,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也足以说明翁心存的眼光之毒辣。宴会结束后,翁心存叮嘱孙锵鸣,让他把沈葆桢和李鸿章带到府上,说要当面问话。

第二天,孙锵鸣带着沈葆桢和李鸿章来到老师的府上。第一个领到书房的是沈葆桢。翁心存仔细打量这位后辈才俊,发现他眉宇间隐含着无限秀气,而且举止庄重,言语清晰,心中大喜,认定沈葆桢将来必是名臣。

当李鸿章踏入书房之时,翁心存猛然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因为他见李鸿章身材俊伟,足有六尺之高,一进门便如一只白鹤飞翔云中。简单交谈一番后,沈葆桢和李鸿章退出书房,翁心存只留孙锵鸣一人面谈。孙锵鸣对老师的识人之术深信不疑,便询问二位学生的仕途前程。

翁心存却有意考验孙锵鸣,率先提问,让他就沈葆桢的才学和胆识先做一番鉴定。孙锵鸣认为沈葆桢做知府、道员一级,完全可以胜任,说不定还能做到布政使。至于李鸿章,孙锵鸣认为最多只能做到按察使。

翁心存却不认同,他对沈葆桢做了一个大胆的预测:“此人日后可位居封疆,任巡抚、总督一级高官。只可惜寿命不长,活不过花甲。”对李鸿章的预测是:“此人功名决不在我之下!”

后来的事实证明,翁心存的预言几乎全部应验。沈葆桢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活了59岁。李鸿章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权倾朝野。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什么?

首先,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机制,确实为清朝选拔了一批有能力、有才华的人。道光丁未科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科举制度也存在着局限性。它过于注重八股文章,容易埋没一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其次,相人的学问,或者说识人的眼光,在人才选拔中也至关重要。翁心存能够慧眼识珠,看出沈葆桢和李鸿章的潜力,并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这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否定任何一个人。即使是当时不被看好的沈葆桢和李鸿章,最终也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和挖掘。

当然,历史的评价是复杂的。李鸿章的功过是非,至今仍然备受争议。但无论如何,他都是道光丁未科最耀眼的一颗星。而道光丁未科,也因此成为了清代科举史上最值得铭记的一页。它不仅仅是一份榜单,更是一部关于人才、机遇和命运的传奇。所以,当有人问起“大清第一榜”时,我们不能仅仅记住那些高官厚禄,更应该思考科举制度的得与失,以及人才选拔的真谛。这才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真正财富。

0 阅读:8
雕子说史

雕子说史

感谢相遇,努力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