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回归四方交错的苏州,“生活流”谍战剧再下一城

影视独舌 2024-08-24 14:52:53

追看至三十四集,林黎胜编剧并执导的谍战剧《孤舟》的剧情已推进至深水区。

随着和平军将领罗武强(赵滨 饰)起义加入新四军,汪伪特务组织七十六号头目李先生(周一围 饰)“独立建军”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盘踞苏州九十号的特务周知非(张颂文 饰),因此被日军投入大牢。他的又一次叛变,让中共潜伏者“孤舟”的命运再度陷入迷雾……

之所以不惜用一整段话来复述《孤舟》的最新剧情,是因为作为一部以1940年代中国抗战复杂斗争形势为背景,全篇考据意味浓厚的谍战剧,想要说清楚它的矛盾对立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认定“谍战”是题材而非类型套路的原因。至少,好的谍战剧都先得是历史剧,是值得深入解析的“厚文本”。

《孤舟》就是这样一部历史信息密度很高的谍战剧。它先回到历史深处再建构谍战情节,在地域化的生活情境中,塑造了一群善斗争、有生活,不乏智勇又时刻面临两难选择的情报工作者。

这样的谍战剧,想要会意它的好,要跨过一定的门槛。

从理性来说,至少要有一定历史知识储备。了解谍战涉及的斗争背景,关联的国际形势,牵扯到的多方势力,乃至利益集团之间动态微妙的关系。

从感性来说,则要有进入情境的能力。相信并沉浸到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去,依循那时代的逻辑来消化故事、玩味人物。

回到1940年代的苏州城

《孤舟》的故事发生在1941-1947年的苏州,主线是顾易中(曾舜晞 饰)从青年归国建筑师到代号“孤舟”的我党王牌特工的成长史,也是他和老谋深算的汪伪特务头子周知非的缠斗史。

从成长史的角度来看,顾易中这个特情工作者有很多“非典型性”。可以说,离开苏州这个地域背景,这个人物不成立;脱离1940年代江浙一带的抗日斗争形势,这个人物也不成立。

他出身苏州名门顾家,是留学宾大学习建筑学的青年才俊。

如果不是因为姑苏城2500多年的建城史和大量古建遗存,他就不会受梁思成先生所托,回到苏州做古民居测量调查工作。

如果不是因为出身苏州名门顾家,他也不会因为日寇“清乡”想拉拢其父参与“和运”,而在被捕后被当成筹码,以至莫名落得背叛革命之嫌,甚至进一步被坐实“汉奸”之名。

侵略者当前,千年古韵的苏州也“安放不得一张安静的书桌”了。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势裹挟,顾易中才可能从一个抗日救亡运动的“外围”参与者,迅速深入虎穴,潜入九十号工作。

顾易中以一个“技术小白”的身份加入隐蔽战线工作,自然有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因此,在开始的情报斗争中,他总是一不小心就落下风,刚动心思就被周知非“知一望二三”。

这是符合人物经历的情节铺陈。

不过,顾易中在谍战工作中有一个最大的加成,那就是他是深谙苏州本地文化的知识分子。

利用苏州“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的喝茶泡澡文化,他还在特情学员时期,就能成功甩掉“尾巴”,与顾园管家暗中接头;

正式与近藤少佐照面的那一次,他凭借对苏州盆景树、盆、架合一的审美标准科普,让这个热衷“大东亚共荣”的日本军官对他刮目相看;

凭借对苏州城地下结构的了解,他想出了挖地道到九十号地牢救人的“险招”;利用日本商人小野对苏州评弹的热爱,他兑换了进入日军关键人物家中搜集情报的入场券……

《孤舟》中七十六号的特务头子李先生有一句话,说当“汉奸”就是要让这些日本人知道,离开我们,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他们是行不通的。

但事实证明,多了这些“汉奸”擅长的人情世故和委蛇手段,日本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是行不通。

为什么?是因为,流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士族精神、民间智慧,和对家国深沉的热爱,才是中国这片土地上真正的“通行证”。

以顾易中为代表的,对故土不离不弃的爱国者,才是这片土地上真正的精神坐标。

遇见一群困境中的人

《孤舟》中,顾易中和周知非的缠斗史是矛盾冲突的主线。

通过这条主线,主创勾勒出了当时江浙一带日、伪、蒋、共四方交错的斗争形势,也牵扯出了一群当时主义不同、信仰不同,在纷争乱世中作出了不同人生选择的特情工作者。

先说通过顾、周二人的缠斗,勾画出的复杂政治形势。

谍战剧是猫鼠游戏,是“双商”较量,没错。但如果只追求惊险刺激,把这种较量放到卡通化的正邪“二元对立”中,那就是一种用浅薄兑换“爽感”的简单操作。

《孤舟》显然并不满足于简单直接的“爽感”。主创把顾、周二人的每次较量,都置于真实的历史背景和多方势力交缠中。

比如,以顾易中为筹码,逼其父顾希形(张丰毅 饰)担任吴县知事的“较量”,是以日本支持下的汪伪“清乡”运动为背景的。

“清乡”运动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仅追求军事清剿、政治整肃,还要经济劫掠和思想奴役。

这套手段,是日本从殖民台湾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而“思想”这条红线一旦破防,后果不堪设想。

从这个角度来看,顾希形宁死也不愿接受“汪伪”任命,并最终为了支持儿子顾易中的“潜伏”工作自我牺牲的选择,就很好理解了。

再比如,让周知非胆战心惊的“军米案”,也与当时日军对军队和汪伪内部倒卖战争物资的严厉清查有关。

还有,周知非与中统特务区昕萍(张瑶 饰)之间的危险关系,与军统出身的副站长黄心斋(仁龙 饰)之间的不断龃龉,也正体现了日寇、汪伪与重庆方面的表面对峙,暗中粘稠的关系。

至于,让顾易中卷入纷争的罪魁祸首“八号细胞”胡之平(印小天 饰),他之所以叛变当然有信仰不坚定、极端利己主义的内在原因。

但从外在形势上看,“皖南事变”后的1941年,新四军所处的困境和活动经费的不足,也作为外推力,让他一步步掉入了周知非的陷阱。

《孤舟》对1940年代复杂政治斗争形势的复现,为塑造困境中的复杂人物提供了空间。

且不说背负家恨、国仇,身负误解和冤屈潜入九十号的顾易中,也不说为了利己和苟活可以几次叛变,亲手枪决初恋情人,任由儿子沦为人质的周知非。就数数他们周边的人物,也都有各自的价值困惑、情感矛盾和两难抉择。

拿顾易中的初恋情人肖若彤(王玉雯 饰)来说,她是志趣相投、纯真美好的象征。

她和顾易中有纯真的爱情、共同的志向。但当所有怀疑的矛头都指向顾易中的时候,肖若彤作为刚走出象牙塔的爱国青年,怎么可能没有困惑。

到了1943年,她在任务中与顾易中再见面。这时的她经过根据地的训练,已经成为了一个合格的无产阶级女战士。但她要完成的任务,让她无法再向顾易中吐露真心。

虽然,她能确信两人之间的感情还在。

动荡形势下总要在家国大爱与儿女私情中做选择,这就是肖若彤的困境。

周知非在中统时期的恋人区昕萍,来到苏州是为了拉拢周知非重回重庆政府。

但她绝不是简单的蛇蝎美人。她在抗日立场上不曾动摇,她的特情手段精妙高超,她对周知非的爱执着深沉,同时也有自己不能触碰的尊严底线。

直到最后死在周知非的枪下,她的爱依旧没有停止。但在生命最后阶段,她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怀疑。

乱世之中,“忠诚”能否换来善终?这是区昕萍的困境。事实告诉她,无论在爱情还是爱国上,错付的“忠诚”只能兑换枉然。

除此之外,还有一身侠气的海沫(陈都灵 饰)姑娘、秀外慧中的顾家姐姐顾慧中(叶青 饰)、胸怀正义的罗武强将军,老谋深算的李先生、贪生怕死的蒋伯先(胡亚捷 饰)……

他们无一不是圆形人物,无一不在困境中挣扎。他们都活在当时复杂的历史情境中,只要沉浸下去,就能感知他们的纠结,体察他们的脉动。

“生活流”谍战的意义

最后,还想说说《孤舟》的“生活流”手法。

林黎胜多年以前编剧的《借枪》,就曾对生活流谍战剧有过成功尝试。剧中男主人公熊阔海(张嘉益 饰)窘迫的经济条件和身负的艰巨任务赋予他双重困境,而他和师弟、妻子作为曲艺艺人的气质和才艺,也为这部剧增加了扎根民间文化的在场感。

近年来,为让观众更容易地进入谍战情境,也为了更细密地复现历史时空,“生活流”成为了一种谍战剧的创作风气。

但至于“生活流”是把主角丢到妻儿关系、家长里短中,还是把主角浸润到“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合奏中,大家各有选择。

在我看来,“生活流”并不一定意味着就要“带着孩子搞谍战”,把谍战剧拍成“美食地图”也不一定就意味着烟火气。

真正的“生活流”,是要拍出符合历史感的生活逻辑。这方面,《孤舟》主创把研读史籍档案和现场考据所得,密集而从容地融入了剧情。

比如,特务在机关里除了搞情报、抓捕、暗杀,还会干些什么?他们住在哪里,吃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到哪里购物?

再比如,除了潜伏的单位、接头的地点,当时的市井空间是怎样的,老百姓过什么样的生活?

还有便是,当时物价怎么样,工资是多高,货币是什么?毕竟,都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价格,那买这些汉奸“良心”的价格是多少?总得有说服力才行。

看了《孤舟》,我才知道,一个九十号的狱卒,月工资80块,是个肥差;枪杀一个重庆特务,补助枪手200元;一个小黄鱼能兑法币4000块;十万块法币能买3000支奎宁、阿托品;抓蒋伯先这样的“大鱼”奖金是1万块,而他用来贿赂买自己命的价格是10条小黄鱼……

当然,“生活流”谍战剧的意义不在生活,而在于真实。

因为还原了真实的生活逻辑,才能复现真实的历史时空;有了历史背景的复杂性才有塑造复杂人物的空间。

这样的谍战剧,不再是“二元对立”的正邪游戏,而是探入历史缝隙的听诊器,是把人物至于极致情境的试炼与考验。

如此,才有能探入人性幽微的可能性,不是吗?

【文/卞芸璐】

0 阅读:3

影视独舌

简介:此用户有点懒,还没有正式介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