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上将是我军名将,土地革命时期在徐海东麾下,抗日战争在黄克诚麾下,解放战争又到东北战场作战,可谓是身经百战。在二十年的战争岁月中,开辟路西根据地的作战中,让他最为刻骨铭心,曾为其流泪,难以入眠。
刘震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调动频繁,抗战爆发后,他所在的75师改编为115师344旅688团,担任政委。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率部在冀鲁豫开辟根据地,担任新组建起来的冀鲁豫支队独立团长。黄克诚率领主力与杨得志部会师后,组建八路军2纵,他担任344旅旅长。
就在任职不久后,2纵接到命令挺进鄂豫皖地区,因此黄克诚率领344旅与彭雪枫部合并,组建新部队。此后,黄克诚又率领一部向苏北挺进开辟根据地,此时 344旅已经改为4旅隶属于新四军4师。原本4旅下辖3个团,被黄克诚抽调一个团去苏北。这样一来4旅力量减少三分之一。
4师下辖10旅、11旅、12旅以及地方独立旅。10旅2个团,11旅3个团,12旅两个团。从战斗力来说,10旅与11旅是4师的主力团,12旅是地方部队改编而来,独立旅战斗力有限。
也就在此时,日军调集7万余人发起豫南战役,汤恩伯为保持实力向西撤逃,使得豫东、皖北沦陷。此时4师接到上级电报,要求4师准备派精干的部队,适当时机派往豫西活动,开展游击战争,集中全力发展河南。发展豫西一直是我军的战略,再次由派皮定均发展豫西,又派王树声领导豫西根据地建设。
4师的主力就是10旅和11旅,从战斗力来说10旅战斗力更强一些。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与日军交战将实力最强的打头阵,可以增强部队信心,鼓舞士气。因此作战部署是10旅为主力,11旅配合10旅,12旅留守后方。
本来4师趁着正面正常作战时,发展豫西,可日军草草结束豫南战役,这让师部首长有些焦虑,其目的可想而知,因为国共还在合作时期,没有完全破裂,主要以抗日为主。可顽军不这样想,得知四师部队西进,调集3路大军,以压倒优势向我进攻,10旅作为主力歼敌抵抗。
师部首长让10旅和11旅各打一部,可刘震认为这样兵力分散,不如2个旅集中兵力作战,先打一部,再根据情况打另一部,建议没有得到采纳。上级甚至让部队化整为零打游击,出于什么目的,或许希望部队机动灵活作战,不易被敌人包围损失增加。这或许是吸取皖南事变的教训吧。
这样的作战部署可以避免大包围,可在歼敌上力量显得薄弱很大。别说在抗战时期,我军武器、战斗经验还有待提升,就是解放战争时期,武器装备以及战斗经验提升,也都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来弥补武器上、作战经验上的短板。
化整为零作战时,10旅29团一个营在蒙城以南作战与顽军2个团作战,被敌人包围,又遭敌人骑兵袭击,原本趁夜黑突围的机会实现不了,与敌人激战,子弹打光、白刃战,毙伤敌人五百多,但也因兵力悬殊,大部分战士牺牲,只有几十个突围。这支部队的前身是红26军,战斗力比较强。
原本10旅只有两个团,如今损失一个营,非常痛心,一向不轻易流泪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止不住流泪,三天没有睡觉,也不想吃饭。
为保持有生力量,上级让10旅撤退,此后又进行反顽斗争。在经历几个月反顽斗争后,10旅开赴洪泽湖以北休整。直到1941年9月,上级决定将10旅与新四军3旅对调建制,10旅开赴苏北,这样的决定是非常英明决定的。
9旅是张爱萍在皖东北发展起来的一支部队,而此时上级要求四师向津浦路以东转移,皖东北划归四师活动地区。9旅划归4师后,更有利于部队建设,让部队尽快恢复元气。同时,10旅因为伤元气,也需要补充休整,苏北是黄克诚发展起来的根据地,这里的兵员多,可以给部队补充兵力,也能充分休整。
从此以后,刘震率领的10旅在苏北发展根据地,原本想要回当时与黄克诚去苏北的那个团,上级说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大局。部队实行一元化领导,部队兼任地方军区工作,这样可以发展部队,一个旅不久会有两个旅、三个旅甚至更多旅成长起来。
这样刘震不仅是10旅旅长,还兼任淮海军分区司令,一直到抗战结束后,升为副师长挺进东北。
十旅是老部队39军116师前身。向前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