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一代国产CPU——龙芯3A6000在北京发布。让我们回顾下艰难的历程
中国在上世纪50-70年代开始重视半导体科技,并相继建立了中科院计算所、109厂、半导体所等机构。在这一时期,我国取得了锗晶体管、硅平面晶体管和集成电路等半导体器件的突破,为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1975年,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集成电路百万次计算机013机,为中国的CPU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在上世纪80-90年代,由于政策支持力度减弱等原因,我国的半导体产业自主性不足,市场化程度较高。这一时期,中国CPU产业遇到了转折点。

从21世纪初至今,中国政府再次重视国产CPU的自主研发能力,并加大了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泰山计划、863计划等政策相继出台,催生了一批国产CPU品牌。2002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代号X1A50)。2006年,“核高基”重大专项推出,其中“高”指的是高端通用CPU。2014年,中国发布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动纲要》,并成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用于支持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发展。2019年,国家大基金进一步成立,主要投资应用端。可以说,在政府支持和产业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CPU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对于提高我国的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