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在网上看到华为 FreeBuds Pro 的第一感觉是:哎,这是不是有点像。
唉,先别急着失望,经过我们的体验和测试,华为这次做得真的还行。
我们就从「像」开始讲起,要给耳朵这么小的器官,设计一个舒适的工具,一定要在非常细微的地方下功夫,到底像不像,我们得放大来看细节。
第一个细节是这个部分的弧面,华为相比 AirPods Pro 更平坦。别看这不到一毫米的差异,反映到我们耳朵这么小的空间里,感知是非常明显的。
因为这个部分的弧面,是耳机设计的重点,它紧贴我们的耳朵的这个部位,学名叫做耳屏。正是有耳屏这个部位,我们戴耳机才不会掉。
每个人的耳朵都不一样,所以我们用 3D 打印了一副标准耳,能代表大部分人的耳朵,来帮我们评判舒适度。
接触耳屏部分弧面的大小,决定了把耳屏撑开的大小,道理很简单,你给它的力量越大,它给你的力就越大,弧面越平,越舒适,比如华为,弧面越陡,越紧固,比如 AirPods Pro。
对耳屏的支撑更紧,戴久了耳屏就会有点痒。如果你戴 AirPods Pro 痒,戴华为就可能就会舒服一点,如果你戴苹果会松,那华为就可能带不上。
这两款耳机,戴上去,用手去晃动耳机柄,就能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差异。
这些差异,都建立在戴着不掉的前提下,我们实际戴着它们去运动,都没有问题。
耳机转到正面机身,华为比苹果会短上一截,看上去更圆润,这部分的长度,就是你耳甲腔的长度,耳甲腔虽然不参与对耳机的支撑,但是它的长度,决定你戴这款耳机舒不舒服。
有一小部分人,耳甲腔空间比较小,苹果戴着就会撑。华为缩短了这部分的距离,就可以适应更多人的耳朵结构。苹果为什么没有缩小呢?一方面是为了好看,弧度上更贴合耳朵,另一个原因我们后面再讲。
耳道又是一个非常精密的结构,耳机设计上的每一条弧线,微小尺寸的差别,都是经过思考的。总的来说,这两款在舒适度上,都是入耳式里做得非常好的。
关于舒适度,还有很多细节,我们放在 10 月份的的横评再跟大家细聊。
外观舒适度,是人体工程学的必然结果,内部结构设计,才是一款耳机的核心。我们就直接拆开,看看华为内部是怎么设计的。
打开耳机,看到电路板,我们第一反应不是去看麒麟芯片、也不是去看发声单元,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是这些小点。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是焊点。
这些比芝麻还小的点,在高倍率放大下,是 01005 的贴片电容,作为世界上体积最小的贴片元件,大部分是用在苹果的 AirPods 和 iPhone 上,华为自己的手机也只有部分型号在用,应用到耳机上,应该说代表了它的工艺难度。它的优势就是省空间,缺点就是贵,这么小的体积,贴片机的精度要求就非常高,报废率也非常高。
撬开耳机柄,就能发现苹果和华为内部结构的差异,华为的耳机柄之所以大,因为它承担了芯片、电路、麦克风的空间。
苹果的耳机柄,只放了天线和麦克风,就能做的很细很短。主要的芯片和电路,都在耳机头的部分,它的重心就会集中在耳廓里,自然对佩戴的稳固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它在耳屏部分的弧度,就得大一点,才能让耳机更加紧固。
比如,上一代的 AirPods,因为电池在耳机柄上,和 FreeBuds Pro 一样,整体重量分布平均,同样,他们俩耳屏部分的弧度,相比 AirPods Pro 就要平坦一些。
从内部结构来理解他们的外观,就不奇怪了,苹果之所以做的更长,除了为了弧线的美观,第二原因,就是为了装下芯片等等元器件,把耳机柄做小。
华为的厚度是为了放下更大的电池,把主板、电路都放在了长方形的耳机柄上,形状规则的矩形电路板,也降低了设计跟生产的难度。
华为的耳机柄之所以比较大,除了主板内部堆叠的需要之外,同样也是为了通话质量来考虑。
华为有三颗麦克风,一颗骨声纹传感器,跟 AirPods Pro 和三星 Buds Live 的规格一致,是目前通话硬件的最顶配。
两颗麦克风,可以利用收音的时间差,来寻找外部的环境噪音,常规的 TWS 耳机使用这两颗已经足够应付大部分的场景了。
而第三颗,是为了应对环境噪音大到两颗外耳麦失效的场景。这颗被安排在耳道的内侧的麦克风,就非常重要了,有了耳道的阻隔,就可以比较轻易的分离耳道内的噪音。
所以在降噪环节中,三颗麦克是寻找噪音,而加入骨传导的传感器,是在寻找人声。你可以用手指抵在耳朵旁边的颧骨这里,把我们的手指,当做一个骨传导传感器, 当说话的时候,手指就会感到震动,这个震动是判断人声起止的时间信息,帮助定位纯噪音。
目前主流的骨传导传感器供应商有两家,像苹果和三星用的是意法半导体的三轴传感器,华为用的是丹麦声扬的骨声纹传感器,主要优势是低功耗。
通话降噪不光是一个比拼传感器数量,也包含了非常复杂的算法来分离人声和噪音。
在先看睿辉实验室中,我们用海德的人头,测试了它的通话质量,最终得到了 70 多页的测试报告,其中在降噪和人声保留中,我们可以通过量化的分数,直接进行对比。
从索尼和苹果的数据里,其实可以看到,降噪能力与人声保留成一定的负相关,很好理解,降噪能力越弱,人声跟噪音的保留肯定越完整,而华为在做到接近苹果的降噪能力的同时,人声保留又拿到了和索尼一样的高分。
据说华为这次耳机柄是专门为了抗风噪设计的,但是拆到这种程度,也没办法看到它到底是怎么设计的,除非我们将耳机切开。
防风噪,并不是把风噪降低,风噪产生的原因,是风直接撞击在麦克风上产生的振动,也就是湍流噪声,它的能量非常强,频率很高,而且没有规律,所以降噪算法对风噪无能为力。防风噪,防的并不是噪音,而是防风的撞击。
目前比较常见的做法就是网罩,几乎所有的话筒都在用。AirPods Pro 的做法是让先通过网罩打散和疏导气流,再加一根导管,让能接触到麦克风的风,降到最低。就像我们的人耳耳道一样,就是天然的避风道。
沿着缝隙切开,就能看到,华为这四个狭小的孔,也相当于气流的导管,华为创新的地方在于把两个缝隙连通,因为气体和液体有附壁效应,风会沿着上壁走,就能疏导了大部分的气流不进去麦克风。进入麦克风之前,再加一层网罩打散气流。
降噪是这次最大的卖点。 也是消费者最大的买点。其实三颗通话用的麦克风是可以复用的,不仅可以用来通话,同样,也能用来主动降噪。
华为的主动降噪,主打的是动态降噪,不同的噪音环境下,启动不同程度的降噪水平。
其实在我们看来,现在所有降噪耳机的降噪水平,都不太需要档位调节,因为降噪能力没有大到什么都听不见。
我们在测试中发现动态降噪的确是存在的,在消声室中,用 8 个音箱去播放噪音,逐渐加大音量,会发现降噪的幅度也会随着增强。
对于我们实际使用来说,动态降噪的意义,并不是遇到更强的噪音,可以降得更干净,而是在于耳压。很多第一次佩戴降噪耳机的朋友,除了那种瞬间孤独的静谧之外,还会有耳膜被感迫的感觉,很多人并不是很喜欢这种感觉。
降噪越强,耳压的感受也会越大。
动态降噪的客观意义,就是能在办公室这种声音比较低的地方会,自动切换到轻度降噪,降低耳压的不适感。
主动降噪的标准测试,是播放粉噪去测试降噪的幅度。
同样,根据大家最常使用降噪的场景,我们测试了火车、商场、马路等八个常用场景的降噪效果。苹果和华为在中高频的降噪表现类似。
AirPods Pro 相对于 AirPods ,最大的升级除了降噪,其实还有通透模式,华为这次也加入了类似苹果的通透模式,叫做透传模式。通透模式的最终目标就是,戴了耳机跟没戴一样。
根据这个标准,我们用人头录制了戴耳机和不带耳机的声音的曲线,可以看到华为和苹果戴着耳机听到外界的声音,和不戴耳机,几乎一致。
华为唯一的不足,就是你自己说话的声音不那么真实。即便如此,透传模式的第一梯队只有华为和苹果,其实第一梯队不这个词太准确,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比较可用的第二梯队。
音质和耳机的形态有很大的关系,半入耳式耳机为了舒适度,没有把耳道完全堵住,会泄漏一部分低频。像 FreeBuds Pro 这类入耳式耳机,耳道被堵住,低频自然就上来了。
耳机的基础电声,一般是通过丹麦 BK 人头测试的,总体来说,FreeBuds Pro 三频比较平均。
结合我们的主观听感来说,FreeBuds Pro 的低频量确有点多,但它的瞬态响应,是蓝牙耳机中是比较少见的,在一些短促、有爆发力的打击乐上,非常明显,就拿鼓声来说,就是击鼓的力量很大,鼓回弹到平面的时间快,不拖沓。整体音质,属于无线耳机里,比较好的哪一类。
最后,我们来说说使用体验。
无线耳机不太方便的就是切换设备,像大家在办公室,经常会把无线耳机,从手机切换到电脑上,操作说不上复杂,但确实挺麻烦的。
一方面是耳机硬件上只能连一个设备,另一方面就是系统没办法帮我自动切换。
华为就是从硬件上,支持连接两个设备,不管是两个手机,还是手机加电脑,或者平板,都能连。
目前还不能点谁,就播放谁,需要先暂停,再去播放另一个。当然,电话的优先级是最高的,任何时候,都会直接切换给耳机。
AirPods Pro 最近更新的设备切换功能,是系统来帮你切换,连接速度和使用体验都很不错,在苹果设备之间切换的确很方便,但是一旦跨系统,甚至系统版本不够高,就失效了。
华为硬件上支持连两个设备,适应性更高,不挑平台,只要支持蓝牙,都能用。
游戏延迟也是蓝牙很难解决的问题,目前来说,200ms 以内算是表现比较好的,玩和平精英这类枪战游戏,很难感知到,一些音游,还是需要更低的延迟。
FreeBuds Pro 的延迟,延续了上一代的延迟水平,连华为手机的延迟在 155ms 左右。在其他平台上会稍微高一些,属于第一梯队的水平。
华为这次在触控操作上,也用到了力度传感器,来模拟物理按键的真实按压感,耳机柄上的凸起,是用来提示按键位置的,可以抠掉。毕竟你用力按下去的,是一个平面,按键反馈上跟真实的物理按键还有一定差异。
在操作上,除了可以用按压来调整降噪和透传,还加入了滑动触控,来调节音量,减少掏出手机的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