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竞争激烈、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与传承。洛阳电务段信息车间“私人订制导师带徒”模式,宛如一盏明灯,为解决车间面临的人员断代、青工技能薄弱和文化宣传不足等问题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该图片由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洛阳电务段武闯丽提供)
洛阳电务段信息车间所承担的任务之重、技术含量之高不容小觑。其管辖范围涉及陇海、焦柳、宁西线长达1100余公里的线路,涵盖103个站多种重要设备,包括电源屏、计算机联锁、TDCS、CTC 等设备的维修维护、器材检修以及隐患故障处置等复杂工作。然而,车间的人员结构却不容乐观,50岁以上人员占比近半,年轻力量严重不足,仅占9%。这种年龄结构失衡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传承的困难,更是对未来安全生产和文化建设的重大挑战。
面对这些难题,车间领导展现出高瞻远瞩智慧和务实工作作风。他们通过深入调研,精准地制定“私人订制”培养方案。这一方案巧妙地将“业务技能+文化宣传”融合到师带徒、老带新的模式中,为补齐青工短板、强化车间整体实力找到了一把金钥匙。从段和车间两级专家骨干人才库中精心挑选出7名在专业技术和文化宣传方面都有着丰富经验的导师,与6名大学生和青工结成紧密的师徒对子,这种专业对口的搭配,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知识和技能传递的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师徒结对仪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庄重的承诺和情感的纽带。一杯敬师茶,承载着徒弟对导师的敬重与求学的渴望;一本书的赠予,蕴含着导师对徒弟知识传承的责任;一句互说的话语,拉近了师徒之间的距离,让彼此的心更加贴近;而签订的培养协议书,则是将这份师徒情转化为具有约束力的责任,明确了双方的目标和方向。
此次师带徒为期半年的培养计划,可谓精心设计。明确师徒职责和双向监督机制,确保培养过程严肃性和规范性。导师每月不少于两次授课以及月末座谈总结,为徒弟搭建了系统学习阶梯。导师为徒弟量身定制的学习计划、方案和内容,以及对徒弟全程的细致指导,体现“私人订制”精髓。这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方法,能充分挖掘每个青工的潜力,让他们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上快速成长。
更重要的是这一模式有着明确培养目标和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无论是业务技能方面要求徒弟期满后能够独立完成设备检修、施工作业、处理常见设备隐患及故障,还是文化宣传方面要求高质量完成投稿任务,都为师徒设定了清晰的努力方向。而车间制定的奖惩办法,既是对导师付出的认可,也是对师徒双方的一种激励与约束。师傅因徒弟不达标而扣回部分奖励,徒弟因自身原因未完成任务受到绩效惩罚,同时对表现优秀的徒弟给予奖励,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障了培养计划的高质量执行。
“私人订制导师带徒”模式的意义远不止于解决当前洛阳电务段信息车间问题,在整个车间乃至更大范围内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导师而言,这是一种荣誉与责任,促使他们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和经验;对于徒弟来说,这是难得的成长机遇,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这种模式激发了更多职工投身于学技练兵的热情,提高了整体素质,为保障铁路的安全、畅通和稳定构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群体动力之墙。
在企业发展的长河中,传承是根基,发展是目标。洛阳电务段信息车间“私人订制导师带徒”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它告诉我们只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创新方法,就能在传承中培育新生力量,在发展中铸就辉煌成就,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和双赢局面。在这一模式的推动下,洛阳电务段信息车间将在安全生产和文化宣传的道路上越走越稳,为铁路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强大的力量。(河南 张治国 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