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古兮!
既然来了,不妨点个关注。[握手]
在《雍正王朝》中,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称号,比如:
四阿哥因做事雷厉风行、不讲情面,被称为冷面王;
八阿哥秉承“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原则,被称为八贤王;
十三阿哥做事有侠义风范,被称为侠王;
老十这个人做是头铁、无脑,被网友冠以“草包”名号。
九阿哥胤禟的名号最是让人胆寒,有着“毒蛇”的美誉!
接下来,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极具争议的角色。
01
想要了解一个人,他的背景是十分重要的。
老九是什么背景?
家族并不显赫,生母是宜妃郭络罗氏。
《康熙微服私访记》大家都看过吧,其中的宜妃就是他的母亲,在宫中地位较低。
胤禟很聪明,也很有心机,但母亲的家族背景,限制了他发展的上限。
亦或者说,不足以支撑他攀登更高的位置。
从心理学上来讲解,欲望和现实差距过大时,人的思想就会发生一定的扭曲。
既然无法在权力上做出成绩,干脆就搞钱吧,而且还是不择手段地搞钱。
老九虽然是一个皇子,但更像一个商人。
短时间内就积累大量财富,成为诸皇子中最富有的一个。
老九背景不够硬,但靠着砸钱,也成了“八爷党”中的核心一员。
本想着坚定支持八阿哥胤禩,未来靠着从龙之功,在政治上更进一步。
奈何,忙前忙后、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到头来还是没干趴下老四。
雍正登基后,胤禟因支持八阿哥而遭到清算,削夺王爵、议罪圈禁,最终在狱中被折磨致死。
胤禟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虽然聪明,但都是小聪明。
他的结局令人唏嘘,却也是罪有应得,甚至可以说雍正不杀他都对不起天下人。
02
为何会这样说呢?我写过一篇分析老十的文章,评论区有人是这样说的:
老十只是头铁,没啥坏心思,老八和老九才是一肚子坏水。
这样的说法没错,但并不够严谨,老八与老九是一路人,却不是一类人。
老八只是想争,但却不缺少大局观。
老九纯粹是自私、自利、冷血、狠毒、报复心重。
仁孝礼义信廉耻,在他身上看不到一点,“毒蛇”这个绰号实至名归。
商人无非就是图点钱,可老九这样身居高位的人,却有着一颗商人的心,其祸害有多大可想而知。
《雍正王朝》中有这么2段剧情,非常耐人寻味。
先来看看第一幕。
黄河发大水,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横尸遍野,四阿哥、十三阿哥奉命去南方征集赈灾款。
南方最有钱的是谁?当然是那些盐商,而盐商背后的主子就是老九。
每年在这些盐商身上,他可没有少捞钱,百十万两还是有的。
一看自己的小金库,即将被老四、老十三给端了,立刻去找八阿哥商量,想要从中作梗。
“损失点银子倒是小事,八哥,眼看着老四、老十三一方面围着太子转,一方面又屡屡得手,那皇阿玛会怎么看?难不成,咱们这一伙都成了酒囊饭袋了!”
很显然这是在拱火,江南数百万灾民的生死存亡,根本就不放在心上。
不得不说,八阿哥还是有大局观的:
“四哥接这个差事也不容易,我们不帮他,也绝不能拉他的腿儿。”
这就是老八与老九的差距,前者有家国大事,而后者只为私利。
再来看看第二幕!
西北军事问题是康熙生前最大的心病,奈何国库没钱,一直没有解决。
雍正刚刚登基,西北罗布藏丹增起兵侵犯。
老九便想趁这个机会浑水摸鱼、推翻雍正,丝毫不顾西北战乱回带来的隐患。
老八与老四向来不和,但在这个问题上却放下成见:
“我是先帝的儿子,更是爱新觉罗的子孙,十几万叛军都打到家门口了,我不会因为自己受了一点气,而置列祖列宗的江山而不顾!”
都说老八假仁假义,当然背后也没少干不仁义的事,但在大局上丝毫不含糊。
平时争一争、斗一斗没什么,涉及到国家、民生大事,坚决不突破底线。
老九则不然。
从始至终只有自己,只要抓住机会,会像毒蛇一样将对方置于死地,根本没有家国大义。
有时候,甚至连兄弟情义都没有。
03
话说,康熙要追缴国库欠款,这个任务最后落到雍正头上。
雍正可是冷面王,狠起来对自己都干下手,老九自然不敢触其霉头。
好巧不巧,他听说太子是国库最大的欠款者,于是便给老十出了一招。
只要太子不还款,你就不还,就算老爹问起来,你也可以拿太子来当挡箭牌。
老十一听,的确是个好办法,也就出现后续当街卖家具、殴打田文静的事情。
康熙知道此事勃然大怒,将老十圈禁宗人府半年。
十几万两对老九可以说是毛毛雨,毕竟每年从江南盐商哪里能获得几百万收入。
却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兄弟情谊,把老十当枪使、当猴耍。
事后,八阿哥很后悔:
“我早说了帮他还账,你不听!”
老九却不屑一顾,似乎兄弟的安危在他心里根本不值一提。
毫不夸张地说,老九才是整个《雍正王朝》里最“腹黑”的人。
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不杀他都对不起天下人。
老八的死,多少让人有点可惜,毕竟此人的确有才干,老九却是死不足惜......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