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汉人大臣死后进太庙吗?有且只有他一个

历史控 2021-06-14 19:43:49

所谓太庙,就是古代皇帝的家庙,供奉的是历代皇帝。夏朝时,太庙叫“世室”,殷商时,太庙叫“重屋”,秦汉时,太庙才开始叫太庙。

太庙.

随着时代的变革,太庙的规模和规格逐渐扩大和改变,不止供奉皇族,也供奉异姓开国功臣,或者有大功的异姓大臣。毕竟有的大臣为了皇帝的社稷居功至伟,贡献远超一般人,已经到了皇帝赏无可赏的地步。皇帝又不可能瓜分江山给这类大臣,所以等这类大臣死后,把他们奉进太庙,也算是皇帝对他的终极赏赐了。

时间到了满族人建立的清王朝,虽然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王朝,但其承袭汉制,也设立太庙,而且有清一朝,有且只有一个汉族大臣死后配享太庙,这个人就是张廷玉。

张廷玉

张廷玉是安徽桐城人,生于1672年,死于1755年,活了83岁,是大学士张英的第二个儿子,可谓生于官宦世家。虽然是家传当官的,但当官能当到死后进太庙,说明他对于官场和世事,确实有超越父辈的洞见。今天就通过一件小事,一窥张廷玉的为官处事之道。

雍正画像

1733年,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在殿试上,被雍正皇帝钦点为第三名的好成绩。张廷玉接到消息后,非但没有高兴,反而立马跑到雍正皇帝跟前请罪。

雍正皇帝很奇怪,问:“朕是公正裁判,没有偏心,张若霭确实是凭借实力拿下的第三名。而且他甚至有实力拿下状元,只是朕怕有人非议,才委屈令郎当了第三名,你为什么要来请罪呢?”

张廷玉听到雍正一番话,更加激动,叩头请罪说:“国家的科举考试三年才一次,可是每次选出来的名额就那么区区几个,对于天下的读书人来说,科举是他们唯一的上升途径,是他们唯一的施展抱负、改变命运的机会。我们张家从我父亲张英开始,已经很多人中过进士了,这些宝贵的名额总不能都让我们张家占了吧,请陛下将犬子降为二甲吧。”

雍正听了张廷玉的一番话,十分感动,就把张若霭降为二甲。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张廷玉处事第一个原则,就是一心为公,至少要让皇帝认为他是一心为公的。

若是别人家的孩子中了探花,第一反应是开心,为自己而开心。而张廷玉听到孩子中了探花,第一反应是忧愁,为寒门子弟才智不展、进仕无门而忧愁。这是一种为天下人着想的思考习惯。

当然,张廷玉的这种“一心为公”,也可以解读为“善于揣摩圣意”。

张家人连续三代人,多人高中进士,这堵了多少天下寒门子弟的进仕之路?雍正皇帝当下不替天下寒门忧愁,难保以后不为天下寒门忧愁,那时候,雍正皇帝显然会把这种忧愁情绪转换为对张家的不满。

张廷玉正是揣摩到了雍正的情绪,准确地说提前揣摩到了雍正将来有可能产生的情绪,于是做出了请罪的自保之举。

另一方面,张若霭降为二甲,对张家的权势是丝毫无损,反而会提升张廷玉的口碑。对于位高如张廷玉者而言,权势和声誉想比,已经是等而次之的了。

0 阅读:44
历史控

历史控

读书先读史,读史读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