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一家金融公司工作了多年的Mochen,从未想过一次旅行,会给她的人生带来如此大的转折。
Mochen和闺蜜去西藏旅行的时候,因桥塌了道路受阻滞留拉萨。为了不浪费假期,她们临时决定前往尼泊尔。这个看似随性的选择,在几年后,让她成为连接尼泊尔手工工厂与中国小众市场的“帽子买手”。

这是一条比她想象中更“佛系”、但也更艰难的创业路,她在尼泊尔的慢节奏制作和中国消费者旺盛的需求中寻求平衡,不仅改变了尼泊尔工厂、手工从业者的生活,也改变了她的处世哲学和心态。
旅途滞留成为创业的起点
一次滞留,成为了Mochen创业的起点。
2013年,Mochen在郑州的一家金融公司上班。休假时,她和朋友去西藏旅游。原本她们计划玩几天就从拉萨返回郑州,但路上的一座桥塌了,导致道路无法通行,那段时间机票又特别紧张,她滞留在了拉萨。
“与其坐着干等机票,不如趁这个机会去尼泊尔玩。”于是,她和朋友踏上了去往尼泊尔的旅程。她回忆,当时是奔着博卡拉去的,那是一个被称为“东方小瑞士”的地方,风景如画,生活节奏缓慢,还能体验滑翔伞。

欣赏完了尼泊尔独特的自然风光后,她和朋友去了当地的市场,准备买一些小礼物,回国后送给朋友。Mochen对尼泊尔的手工制品印象深刻,零钱包是手工缝制的,包有民族特色,都很好看。
“他们在手工产品上的设计,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人家做不出来的。”她说,老鼠在国内是人人喊打的动物,但尼泊尔人对动物的包容度极高。经常有老鼠在工厂里“大摇大摆”地穿行,设计师因此敢把“人人喊打”的老鼠做成可爱的元素,装饰在帽子上或其他饰品上。
“在中国戴这些帽子,别人会觉得你穿的是奇装异服。”她了解到,尼泊尔手工帽的造型百变,有花瓣、动物、几何拼接等形状,颜色大胆鲜艳。一些在国内看似“难以驾驭”的设计,却精准击中了年轻人“拒绝千篇一律”的心理,她对这些“奇形怪状”的帽子越来越喜欢。

因为尼泊尔人的慢节奏生活状态“自由又放松,比在国内上班的状态放松多了”,之后几年,她多次去尼泊尔旅游,陆陆续续带回了一些手工制品,分享给国内的亲朋好友。
几年前,在辞去了大城市的金融工作后,她想到了创业,专门卖尼泊尔的手工制品。
做“显眼包”生意,小众帽子也有市场
尼泊尔的手工帽子大多采用羊毛毡材质制作。当地的手工制品会在商业区的小店里出售,产品主要面向游客,数量满足不了商家大量采购需求。这些手工帽子来自尼泊尔偏僻地区的工厂,于是在和当地人沟通确定工厂地址后,Mochen叫了一辆摩托车,去寻找长期能合作的有稳定货源的工厂。

她去了一家令人印象深刻的小型工厂。工厂的条件简陋,环境是开放式的,工人在厂里编织羊毛毡,而外人可以随时进去参观,看羊毛毡帽子、杯垫、小包等产品的制作过程。
在这样简陋的工作环境下,工人们上班的时候却是非常快乐的。她记得,那些工人都很认真,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制作,有人一天做30个,也有人一天只做10个。有人做的眼睛离得很近,有的人将小人儿的鼻子戳歪了一点,看着就像是根据心情随性进行的创作,但是产品色彩明亮丰富,各有特色。
她喜欢这些表情丰富、“不千篇一律”的羊毛毡制品,将它们放到朋友圈和社交媒体推广,反响出人意料地非常好。之后,她又在网上开了mochen尼泊尔工厂店铺,售卖各种尼泊尔手工羊毛毡制品。

“现在大家都拒绝千篇一律,想当‘显眼包’。”她通过后台数据发现,女性客户尤其愿意为这种独特性买单。每一件尼泊尔手工帽都是“孤品”,即使是同款设计,细节也会因手工制作者的手艺而不同。“没人想撞衫,这顶帽子能让你在人群里一眼被看到。”
这种“显眼包”需求在旅游城市和摄影圈尤为突出。丽江等热门旅游城市的游客、独立摄影师成了她的常客。“这个羊毛毡帽子很显眼,很多人觉得确实不太能戴出来,但是戴着拍照还是很受欢迎。”
甚至,有不少海外买手通过她的渠道,将尼泊尔的羊毛毡帽子卖到了欧美,“那里的消费者愿意为手工羊毛毡制品支付更高价格”。

羊毛毡制品生意逐渐稳定,她开始尝试拓展更多产品。除了帽子、杯垫,她还销售尼泊尔的手工编织的零钱包、挂件等。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美市场上,这些设计独特、充满异域风情的小饰品,都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头好。
尼泊尔的“慢”与“快”
然而,生意背后的挑战远超预期。尼泊尔工厂的“慢节奏”与中国消费者旺盛的需求形成了强烈冲突。
“国内客户说‘下周要货’,工厂答应三天做好,结果十天还没动工。”Mochen无奈道。一次,她为春节旺季预订的帽子因工厂拖延,到货时销售黄金期已过,“太可怕了,下订单一个月了还没动工”,这导致海外客户直接退了单。

更让她崩溃的是,工厂甚至会将她预付定制的货品转卖给其他到现场订货的买家。“他们觉得‘你先付钱是你的事,谁先到货给谁’。”
这种“随意”渗透在生产的每个环节:很多工人会带着孩子上班,做多少算多少,没有数量、速度的意识;设计师按心情修改样品,把“猫耳朵”改成“歪鼻子”。甚至工厂的老板对她加班赶制订单的请求一笑置之:“哎呀你赚钱那么多干什么?你都没时间花钱啦!”甚至会劝李蕾不要那么“卷”。
“在中国,工人会为了多劳多得拼命赶工,无法按时交货会表示歉意;在尼泊尔,你催急了,他们就不接电话。”

为了平衡供需,她摸索出一套方法:亲自驻守,人在工厂时,抢货优先级更高。
她会预付“超额定金”,因为多打款会让工厂高兴,比如“这批订单是8万元,我会预付给他10万元。付10万元的时候工厂很高兴,说啥都OK,但是后续提那2万元的货时,对方又会很不OK”。
尽管工厂的效率低下,但尼泊尔的手工优势仍难以替代。国内羊毛毡产品大多是标准化生产,而尼泊尔工匠的创意让她赞叹。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她还与工厂合作开发定制产品,让买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颜色和款式。

手工与商业化的博弈
创业前几年,Mochen吃不好睡不好,又“躺不平”,觉得特别累,“在很多繁琐的事情上,很多不必要的细节上,耗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她感慨:“刚开始去的时候完全就是崩溃,完全适应不了他们的节奏。”
如今,Mochen已从最初的焦躁状态中,逐渐学会了“佛系”的心态,尝试在博弈中找到生存法则:“现在我会提前和买家声明:能等就合作,不能等就拒绝订单。”
不过,中国商人的订单也在改变着尼泊尔人的观念。在尼泊尔的手工工厂,工人的月收入在800—1000元。现在有的工人有了多劳多得的概念,不会像以前那么随性。工厂的老板也受到启发,会对产品有质量要求,比如位置更精确,还会参考客户的需求进行创作。

当地的手工制品商店和中国商家合作后,也发展得越来越好。Mochen记得,“刚开始合作时,那个商店的面积很小很小,现在店老板已经在商业区开了3家大的门店”。
对于羊毛毡制品,“国内的这种技术来说,没有什么做不到的,机器人都可以上台扭秧歌了”,国内的生产线和技术或许解决生产效率低的问题,但是也会面临人工成本高、设计同质化难题。考虑到这些因为,目前Mochen接到的订单都需要在尼泊尔手工完成,因此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飞到尼泊尔,到工厂去抢货。

其实,这也是不少手工创业者的共同困境。往返于中国和尼泊尔多年,对于独特的文化附加值能否抵消商业效率的短板,这门生意到底能走多远,Mochen的答案尚未明确。
于她而言,这些“奇形怪状”的手工羊毛毡制品,每一件都是“孤品”,有魅力和温度,让人了解各地不同的文化,也让人看到了手工艺品的无限可能。

如今的她已学会用“尼泊尔式”心态面对这一小众生意:“以前总焦虑‘做不大’,现在觉得能自由地生活,能让喜欢这些“显眼包”,喜欢特色手工产品的人找到它们,也算一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