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今人热衷的公务员为啥洪武年间曾备受冷落,应召者极少

贺子涵解说 2025-01-22 19:01:55

朱元璋时期的锦衣卫制度让人又爱又恨,这事说来有趣,表面上看是朱棣和胡惟庸的较量,实际上却暴露了皇权和士大夫阶层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锦衣卫这个机构在明朝初期就显得格格不入,朱元璋给了他们太多权力,直接导致官员们人心惶惶,每天都得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生怕哪句话说错了就被抓进诏狱。

这帮人不光能抓人,还能随便进官员家里搜查,甚至连六部尚书见了他们都得绕着走,这权力大得都快赶上当朝宰相了。

朱棣掌管锦衣卫后,更是变本加厉地到处抓人,说是为了打击贪官污吏,实际上没少冤枉好人,方孝儒他爹就是被这么整死的。

百官们对这事心知肚明,可又不敢直接说朱元璋的不是,只能把气撒在朱棣和锦衣卫身上,整天琢磨着怎么才能把这个机构给废了。

胡惟庸这人确实不是什么好东西,利用空白报表做假账,把国库的钱往自己腰包里搂,这事让朱元璋气得直跳脚。

朱棣带着锦衣卫一查,还真让他们抓到了实证,一大堆盖着官印的空白报表就摆在那儿,这下胡惟庸是百口莫辩了。

这案子一下子牵连出几千号人,朱元璋一怒之下全给砍了,这下可好,朝廷各个部门都缺人手,尤其是户部,连个对账的人都找不着。

吏部尚书吕本看着这情况,心里也是直打鼓,可又不敢跟朱元璋说实话,生怕自己也落个胡惟庸的下场。

那会儿的读书人都挺有骨气,看不惯锦衣卫这套做派,干脆就不去应征当官,宁可在家里教书也不愿意进朝廷。

这些人心里都明白,朱元璋才是罪魁祸首,可谁敢说皇帝的不是啊,只能把气撒在朱棣和锦衣卫身上。

有些胆子大的还放话说,只要锦衣卫一天不撤,他们就一天不当官,这下可把朱元璋给气坏了。

朱元璋虽然生气,但也不敢把这些读书人怎么样,毕竟他还指望着这些人帮他治理国家呢。

朱元璋其实也挺为难的,一方面他需要锦衣卫帮他盯着那些大臣,另一方面又不能把读书人都得罪光了。

他心里清楚,锦衣卫确实干了不少过分的事,可这机构对他来说又太重要了,就像是他的眼睛和耳朵。

百官们天天上书请求裁撤锦衣卫,朱元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就是不愿意松口。

这事最后也没个结果,就这么僵持着,直到朱元璋驾崩,这个问题才算暂时告一段落。

像吕本这样的老官僚,最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有些事情看破不说破,能躲就躲。

户部那边都快忙不过来了,可吕本就是不往朱元璋面前凑,生怕惹祸上身。

倒是新任户部尚书徐辉,没那么多顾虑,敢在朱元璋面前说实话,结果也没见他出什么事。

这种明哲保身的态度,在当时的官场上还挺普遍的,毕竟谁也不想把自己搭进去。

锦衣卫在民间的名声特别差,老百姓一听说锦衣卫来了,都吓得躲起来。

他们不光管官员,连普通百姓也不放过,动不动就抓人审问,用刑逼供更是家常便饭。

这帮人仗着朱元璋的宠信,在地方上横行霸道,谁也管不了他们。

老百姓对他们又恨又怕,可又不敢说什么,只能在背地里骂几句解解气。

朱棣作为锦衣卫的掌管者,其实也挺尴尬的,明面上大家都说他,背地里却是在骂他老子。

他也知道自己干的这些事不得人心,可既然是皇帝交代的差事,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干。

有时候朱棣也想开明一点,可一想到他爹的脾气,就只能按原来的路子走。

这种夹在中间的感觉确实不好受,可他又不能不干,只能继续当这个恶人。

后来的事实证明,锦衣卫确实成了明朝统治的一大毒瘤,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这个机构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成了皇帝控制大臣的重要工具。

它的存在,严重破坏了正常的政治秩序,让官员们失去了起码的安全感。

这种特务政治的做法,最终也成了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