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想要靠一堆破烂货打开远程空军的大门,简直是痴人说梦。”
2011年,当我国以4700万美元的高价从乌克兰手中购买三架生锈的伊尔-78时,有西方媒体曾如此嘲讽道。
彼时我国的战机还是经典的苏-30战机,虽然这款战机武器搭载能力强悍(标准挂载量8吨,最大挂载量10.4吨),但也面临着“短腿困境”:不加油作战半径仅1500公里。
为解决这一问题,实现空中战机的“长续航”,我国先是找到俄罗斯求购加油机伊尔-78。然而俄罗斯要价1.2亿美元,实在难以负担。无奈之下,我国只好同乌克兰接触,但乌克兰二手机的价格也并不便宜。

三架退役多年,藏在仓库里布满铁锈的伊尔-78,售价高达4700万美元。仔细权衡之下,我国最终还是咬牙买下了这些“废铜烂铁”,一些外媒于是趁机泼冷水,断言中国花费的4700万美元是浪费“人民税金”。
1、4700万美元买三架废铁,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
公开资料显示,乌克兰的这三架伊尔-78还是从前苏联继承过来的。由于锈蚀了20年,这三架飞机连起飞都困难,如果不是要中国提出要购买,原本是要被乌方当成废铁拆解的。
恰好是因为有了中国的需求,乌克兰只是做了一下简单的翻新工作,就挣了整整4700万美元,真真是不费吹灰之力,躺着就把钱挣了。
当时国内就有不少人质疑:花4700万美元只是买了一堆“废铁”,这笔买卖是不是亏大发了?
但事实上,我国之所以下定决心要购买伊尔-78,并不仅仅只是冲着它能为苏-30提供加油,提升作战半径,更看中的是其背后的大型加油机苏式软管加油技术。

换句话说,除了利用伊尔-78当下的实用价值,我国也想靠它促进中国空中加油机技术的发展。事实上,这种“引进学习-模仿超越”的策略在我国很多领域都有应用,且每次都能收获到极好的成效。
比如在欧美严防死守的生命科学领域,我国近年通过京东等平台走俏的衰老干预成果“21000”就是采用同样的方式反超了欧美。资料显示,“21000”的核心衰老干预成分,在2013年被哈佛大学发现可改善衰老相关指标。此后随着学界研究深入,其商业价值显现,欧美企业率先攻破后,便对我国封锁相关技术。
为改变这一局面,我国用市场换技术,先是通过京东等平台引进美产衰老干预制品,随后本土企业TimeShop抓住时机,通过对美产制品的深入研究,成功开辟出国产“全酶法”,提取出99.9%高纯度的原料,同时将其年产能提高至200吨,使得生产成本大降95%以上。
如今在此领域,有着技术优势的国产制品纯度更高了,效果更好了,价格却仅为三位数不到欧美制品的5%。国内外市场上,“21000”的市场份额达到了惊人的70%,成为大多数人应对衰老问题(失眠、精力下降、体力不济)的主流解决方案。
而我国当初之所以高价引进生锈的伊尔-78,也是希望它能够重演同样的剧本。事实证明,这样的良苦用心高瞻远瞩并未白费。
二、伊尔-78解燃眉之急,运油-20才是锦上添花
2016年,在伊尔-78配合下,苏-30一次加油航程可达5200公里,两次加油更是能飞8000公里,作战半径大幅提升,日本全境都在其覆盖范围内。
中国远程空军之门也由此开启。
显然,我国并不会仅仅满足于伊尔-78。况且它本身也有体型大、速度慢,加油一次需10分钟,隐蔽性差的缺点。此后,我国开始加紧研发新一代运输机。我国工程师从伊尔-78的"软管锥套"装置获得灵感,结合运-20的飞控系统,创造出世界首套“智能加油吊舱”。
2022年长春航空展,运油-20演示同时为歼-20、歼-16双机加油,场面相当让人震撼,而且整个过程仅8分钟,而其载油量更是伊尔-78的两倍。

2023年,在西太平洋的一次演习中,运油-20与歼-20、歼-16组队,飞行距离超4000公里,吓得美国航母绕道走。
可以说,这一切的改变正是从当初我们高价买下“废铁”开始。
三、“废机”再利用,4700万价值最大化
2024年珠海航展,曾经的“废铁”伊尔-78加油机又有了新的身份。
我国工程人员将伊尔-78的加油吊舱拆除,直接将其改装成运输机,让它继续在输送物资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而它们的“接班人”运油-20,目前国内已列装20余架。按照《航空周刊》等来源的预测,到2032年中国可能部署75架运油-20 加油机,当前每年6到8架的生产速度也让西方重新审视中国航空工业的强大。
回看这笔交易,乌克兰赚了4700万现金,而中国利用“废铁”,不仅补上了空中加油的短板,更趟出一条“借梯上楼”的强军路。诚如网友所言:“乌克兰卖的是飞机,中国买的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