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这话听起来浪漫,实则隐有悲伤;诗句暗喻:时光飞逝,旧人旧情已不复当初,甚至会被遗忘。
不光“旧人旧情”,“旧物”也是一样,上世纪80年代,江西抚州洪门水库突现佛头,一座淹没在水下600多年的古镇又被世人记起;奇怪的是,专家却发出呼吁:恳请游客不要去!
“洪门水库”位于江西抚州东南,它还有一个名字,醉仙湖;就凭这一名字,足可证明“洪门水库”的如画美景,哪料在80年代里,江西遭遇了特大旱灾。
当时的鄱阳湖水位都有明显下降,“洪门水库”的水位更是降至历史最低,美景跟着也是大有变化;在洪门镇附近,有当地人居然看到水中露出了几尊佛头,吓得这些人连忙跪拜祈祷。
大旱之年里“水中出佛头”,这是吉兆,还是凶象?
消息传出后瞬间引起轰动,为避免大众恐慌,当地考古部门迅速赶往洪门镇,探究其中奥秘的同时也为消除百姓心结;专家现场对湖中露出的几尊佛像进行研究,但由于当时的设备条件有限,专家只根据佛像造型、材质、地理环境等因素做了初步勘察。
尽管如此,专家还是消除了人们的心中忧虑,“水中出佛头”既不是吉兆,也非凶象,而是水下存在一座600多年前的明朝古镇。
早在1958年修建水库之初,曾有64个自然村沉入水底,其中有一“硝石镇”被行政划归为今天的“洪门镇”;或许“硝石镇”的原住民早就见过“水中出佛头”,但由于当年的搬迁,原住民大部分已经离开,因此今天的洪门镇人再看到“水中佛头”才会感到诧异。
说白了,“水中佛头”本来就有,只是今天的人们不知道而已,这就又引出了已经消失的“硝石镇”历史;据史料记载,“硝石镇”可追溯到汉高祖刘邦时期,这里在2000多年就是一片繁华盛景。
后虽有千年战乱变迁,“硝石镇”却依然安稳,到了明朝时期,这里更成了江西,乃至全国的典范;从历史角度看,“明朝”可谓我国封建王朝中的商业巅峰,在此时代背景下,洪门水库一带逐渐发展成了周边区域的商贸中心。
因为商客聚集,从而带动整个南城县的经济发展,“江西南城县”就此成了商业代表城市,同时也推动了当地的政治发展;据史料记载,洪门水库区域就是600多年前的县衙所在地,南城县的政治中心也在这里。
再加山明水秀的环境,皇室贵族便将这里选为百年后的安寝之地,明万历二十九年,洪门、岳口成为益王家族墓葬区。
由此可知,在今天的洪门镇下至少存在着明益王家族数代人的墓葬群,或许还会有更多的明朝藩王古墓;稍显遗憾的是,考古专家还没来得及发掘,这些藩王墓葬又和当年的“硝石镇”一样沉入水底。
随着雨季到来,洪门水库的水位再度上涨,佛头再次没入水中,考古专家没机会研究只能撤走,“水中出佛头”也被人们逐渐遗忘,这就结束了?怎么可能!
58年后的2016年,洪门水库进行改造,水位再次下降,“水中出佛头”的奇景重新上演;由于这次水位下降的幅度较大,不仅佛像露了出来,被淹没的“硝石镇”部分遗迹也浮出水面,人们通过肉眼就能隐隐看到一块圣旨牌坊。
即便58年前已经出现过一次“水中出佛头”的奇景,当2016年再次出现时,仍旧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考古专家立即对这片遗迹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圣旨牌坊”又发现了许多石雕,还有一块“节孝”石碑被当地博物馆收藏保存。
2017年,国家文物局、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故宫博物院等部门组成联合专家组,这次阵仗大了,“洪门水库”的水下考古工作正式展开。
经专家仔细鉴定,几尊露出水面的佛像属于摩崖石刻,从风格上看,应为明代产物;真要讲究起来,这里的几尊佛像并不是江西境内唯一的摩崖造像,南城县郊的凤凰山上早有两处源自明代的摩崖石刻,这些又能代表什么呢?
据专家称,明代藩王多会在陵墓外围建造庙宇、雕刻佛像,一是向明天子表达“自己无心争夺天下”的意思,二则是出于风水考虑;由此基本可以推断,这些摩崖佛像附近应该会有明代藩王大墓,甚至是皇族墓葬群!
有了这项推断,考古成员倍受鼓舞,这一次的“水下考古队”除了拥有专业设备外,成员更是由历史、地理、考古、堪舆等多个领域的30名专家组成。
为减小考古作业对遗址造成损坏,“水下考古队”成员先是通过扫描声呐、多波速测深声呐等先进设备对发现佛像的几处水域进行勘察;再通过地质分析、水文数据,结合古地图、县志等历史资料建立数据库。
然后又有专业潜水员深入水下,对几处摩崖雕像近距离勘察、拍照;这次考古阵仗虽大,但为配合“洪门水库”的改造工作,真正的作业时间并不长。
也就是说,这一次仍未确定“摩崖佛像”的年代,也未找到可能存在的明代藩王墓;想探究这里的深层奥秘,还需进行二次,甚至多次考古作业。
7个月后,专家组第三次启动考古工作,“洪门水库”下面究竟藏着什么宝贝?
2017年8月,江西考古研究院院长称“洪门水库的水下文化遗产资源相当丰富,我们期待这一次不仅能把摩崖造像的来历弄清楚,而且能进一步发现水库中有关明代藩王的遗迹。”
简单来讲,这一次专家们终于确定了“水中佛像”的年代,同时还在佛像附近发现了庙宇;由此不禁惹人联想,存在如此大规模的庙宇、佛像,下面很可能存在一座藩王墓葬群。
在此之前,江西就曾发掘过“宁献王朱权墓”,据统计,仅他一人的墓中就出土了金、银、铜、锡、玉等珍贵文物数千件。
这里说明一下,早在修建洪门水库之初,就曾有人在湖底发现了明宁献王朱权墓、明益庄王朱厚烨墓、明益端王朱祐槟墓;但由于那时对墓葬群缺乏保护,私挖、盗墓等现象层出不穷,三座宁王家族墓、益宣王墓和益定王墓均为抢救性发掘。
“朱权墓”还是被施工队发现的,可再等考古专家赶到,结果令人气愤不已,这里早已被土夫子“光顾”过了,不仅墓中文物被洗劫一空,墓室损坏也很严重。
即便如此,当时的考古队依然付出努力,试图将文物还原;在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之下,少量文物终得保存,这些精美绝伦的文物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大明王朝的繁荣盛景。
如今,这些精美瓷器、壁画等被收藏在北京和江西博物馆,但被保存下来的文物终究只是凤毛麟角,大多数还是被盗走了;为尽可能的挽回损失,有关部门甚至选择用钱赎回文物,这还没完。
前面提到过,当时古墓被盗,除了土夫子所为,当地“私挖”也很严重;为追回文物,有关部门发出声明:主动上交文物者,非但不予追究,还会得到补偿,此举效果甚微。
讲这些不为别的,谨说明有关部门、考古专家为洪门水库水下遗址付出了多大努力;今天的考古专家只能从现有的藏品中寻找蛛丝马迹,进而探寻“水下明墓”背后的故事。
如今再对此地进行考古,其难度更大,“水下考古”不同于旱陆,由于墓葬沉于水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湖水倒灌进墓室,其后果难以估量。
因此,水下考古须十分严谨,力求完整、安全发掘文物的同时保护古墓的整体结构;一言以蔽之,经过十多天的水下勘察之后,专家仍旧没能确定发掘方案,但确定了湖底应该还有几处未被发现、发掘的墓葬遗址。
由于条件所限,考古专家暂时撤离现场,直到今天也未在相关刊物上发表过此次考古内容;虽然专家没有对外讲过,但这两次的考古作业动静太大,还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窥视,多时甚至达2、3百人的程度。
尤其洪门水库水位变低时,游客夹杂着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希望能一睹“水底摩崖石佛”的真容;这一要求虽然不高,却创造出了不少商机,当地一些没有资质条件的船舶也开始卖票载客。
不用细讲,人一多就会出现安全隐患,同时妨碍了水下遗迹的保护工作,甚至会对文物造成损伤;基于此节,当地有关部门设立了“古文化遗址保护区”: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擅入,并公布了相关处罚项。
但是,“好奇害死猫”这话可不是说说而已,相关部门越是封锁,不知情的游客越想进入保护区一探究竟;普通游客进入保护区能干什么?无非拍照、游玩,无意间已经对文物造成了伤害。
对此专家很是无奈,呼吁大家:恳请游客不要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