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作者是谁?让我们一探这背后的复杂迷津

文学私秘 2023-11-11 13:08:23

经典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主题,已经成为红色文化里的一个有着特有内容、固定程式的永恒元素。目前,在部编版教材中,这篇课文收录在六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

课文中,没有注明作者,在题释一栏里,这样注明:“本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七册》,有改动。”

这里提到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七册》,是文革后出版的第一套教科书,在历史序列中,属于人教社统编的第五套教科书。这版的首版时间在1980年1月。

实际上,目前的部编版里,第一版里,并没有收入《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直到2022年春学期的教材里,才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换了原来的小说《金色的鱼钩》。

2012年、2022年,这两年,很多的红色经典作品都在这一段区间里回归语文教材,反映出现行教材呼应民意所作出的课文微调。

但是,《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以目前的成形面貌,并不是首次出现在1980年版的教材中,早在文革期间的课本里,就可以看到它的内容基本相同的原始体征。

我们能够查到的最早出现目前《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样基本叙事要素的教科书,是1972年6月出版的《北京市小学课本:语文第8册》。

但奇怪的是,1973年之后的《北京市小学课本:语文第8册》里,却抽掉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直到1976年6月出版的教材,再次出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北京版1972年课本中放在第六课

随着人教社在文革后重新启动了全国教材的统编,“北京市小学课本”退出了教材的中心舞台,但北京版教材里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却继续被人教版教材收留。

实际上,文革期间特殊年代里的北京版的教材,虽然挂名的是北京一个地区性的教材使用范畴,但却依然是全国各地区教材的标杆,很多省市的教材,都是直接将北京版教材稍作改动,就作为本地教材使用。

甚至有的地区,文革期间直接订制北京版教材,作为本地教材。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革期间的北京版教材,其地位相当于后来的人教版的教科书,即使有一度时期各地自行编写教材,但是人教版教材的核心地位是一种神一样的存在。

如此看来,人教版文革后的第一套教材里,虽然首次出现了目前教科书使用的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但是目前这一课文系统的最早版本,却出现在1972年版的《北京市小学课本:语文第8册》。

我们看看北京小学课本里1972版的内容是如何的,注意,当时的标题是“碉堡”,而不是“暗堡”:

北京版的课文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一九四八年五月,浩浩荡荡的解放大军,为了追击国民党残匪,向河北隆化进发。攻下隆化,就可以更有力地支援东北战场上的兄弟部队。这一仗十分重要。

战斗打响了,战士们象潮水一般地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学。 “嗒嗒嗒”,突然十几挺机枪从桥上喷射出火舌,企图封锁住我军前进的道路。那座桥架在隆化中学墙外一条干涸(干涸——原来有水,现在水干了。)的河上。狡猾的敌人,在桥的两边筑了墙,顶上加了盖,成了一个桥形暗堡。不摧毁它,部队就不能前进。

董存瑞怒视着敌人的碉堡,仇恨的烈火在胸中燃烧。他迅速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

连长批准了他的要求,紧紧握住董存瑞的手,亲切地说: “好,多加小心!”

“连长,我去掩护他爆破!”董存瑞的亲密战友郅顺义向连长请求。连长同意了。

指导员走过来,紧紧握住他俩的手说:“要勇敢沉着,为部队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保证完成任务!”他俩斩钉截铁地回答。

“同志们,打手榴弹1”连长命令道。董存瑞抱起炸药包,郅顺义背着两兜手榴弹,同时纵身跳出战壕,借着手榴弹的浓烟,迎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了上去。

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上好几米。突然,董存瑞只觉得腿一阵痛,用手一摸,全是血。他全然不顾这些,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离敌人碉堡只有五十米远了,敌人的机枪一齐向他扫射,在他面前形成一道火网。董存瑞仅靠一块凹地隐蔽着。郅顺义接二连三地扔出手榴弹,董存瑞趁着腾起的一股黑烟,猛冲到桥下。

董存瑞在桥下,四周一看,这桥有一人多高。没有放炸药包的支架,也找不到棍子,炸药放在哪儿呢?他两次把炸药包放在桥沿下,两次都滑了下来。把炸药包放到河床上,又炸不到碉堡。在这紧急关头,只见他挺起胸,昂首站立在桥中央,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顶在桥底下,右手将导火索猛地一拉,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照亮了他那副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董存瑞如钢铁巨人一般挺立着,两眼放射着胜利和喜悦的光芒,他抬头望着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前进!”

巨大的响声,震得地动山摇,前进的道路炸开了。

这巨大的响声,就象一声命令,战士们一跃而起,冲过炯雾,顺着董存瑞炸开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全部、干净地消灭了敌人。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

董存瑞同志为了新中国英勇地牺牲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

可以看出,现行教科书里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正是在1972年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而成的,所有的现行版的内容、元素与语句,都已经在1972年版的课文里出现了。

那么,1972年版的课文来自于何处?

我们只有从这个时点,向前寻找。

1971年9月,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一本名叫《战斗英雄的故事》的小册子,其中第一篇故事,就是董存瑞的故事。

这本书59页,集中其他的英雄人物有:李广正、黄继光、邱少云、杨育才、郭恩志、杜凤瑞、安业民。

书上,并没有署明作者是谁。

书中放在首位的董存瑞的故事,有着它的独到的叙事特点。就是语言简洁,铿锵有力,且多次引用领袖语录,用着人物的行动后面的动力根源,带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

从语文角度来说,这种文风有着简单、明了又饱含激情的特点,剔除了人生庸常趣味的吟风弄月,虽然带来某种天然的人性化的缺失,但对于儿童来说,却是一个非常好的习练与感触的范本。

我们看看《战斗英雄的故事》里的“董存瑞舍身炸敌堡”一文,这时候,标题里用的是“敌堡”:

这篇文章,基本就是北京1972版教材的母本。

我们抽取一段本书中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的语句组织,在其它版本中是没有的:

——董存瑞挟紧炸药包一会儿匐匐前进, 一会儿又向前滚上好几米。突然,敌人的子弹射过来,董存瑞只觉得腿一阵麻木,用手一摸鲜血直流。他全然不顾这些,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

再看北京1972年小学版:

——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上好几米。突然,董存瑞只觉得腿一阵痛,用手一摸,全是血。他全然不顾这些,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

再找一段首次出现在《战斗英雄的故事》里的文字:

——董存瑞挺起胸、昂起头,毅然地决定用自己的身体代替炸药包的架子。只见他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把导火线猛地一拉,导火线嗤嗤地燃烧起来,一秒、两秒……董存瑞如钢铁巨人般巍然屹立,两眼放射着胜利和喜悦的光芒,他抬头望着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胜利,冲啊!”——

北京版小学课文:

——在这紧急关头,只见他挺起胸,昂首站立在桥中央,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顶在桥底下,右手将导火索猛地一拉,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照亮了他那副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董存瑞如钢铁巨人一般挺立着,两眼放射着胜利和喜悦的光芒,他抬头望着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 “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前进!——

可以看出,北京版课文是直接取自《战斗英雄的故事》里的“董存瑞舍身炸敌堡”一文。

这样,1971年9月版的《战斗英雄的故事》是目前课本中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版本体系的初始原本。

因此,1971年版的《战斗英雄的故事》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造成了现行的教材与之前的教材中“董存瑞”课文分属两个体系的明显差异。

在此,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1971年之前的课本中的董存瑞课文的来源情况。

语文教材中首次出现董存瑞主题的课文,是在1949年7月由上海临时课本编审委员会主编的《初级小学语文课本 第6册》中。

当时的课文标题叫:《战斗英雄董存瑞》。全文如下:

董存瑞是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曾经立过三次大功。他在最後的一次战斗里,发扬了高度的自我牺牲的精神,完成了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一九四八年五月,我军进攻热河省隆化县城。部队进了城,逼近“隆化中学”的时候,敌人据守着一座坚固的碉堡,用十几挺机关枪和冲锋枪,组成强烈的火网,阻住我军前进。两个爆炸组去炸碉堡,都没有完成任务。情况异常紧张,必须立刻炸毁这座碉堡。当时,董存瑞奋不顾身,抱起炸药就冲上去。

碉堡建筑在桥头上,没有适当的地点放炸药。董存瑞想:“为人民立功的时候到了,我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是不怕牺牲的! 于是,他毫不犹豫的一手托着炸药,一手就拉火线。轰隆一声,这座坚固的碉堡炸得粉碎;董存瑞也光荣的牺牲了,这时候,我们的突击队立刻冲入敌阵,把敌人全部消灭,取得了隆化战斗的伟大胜利。

董存瑞这种壮烈的英雄行为,深深的感动了每一个人。

后来,人民政府为了纪念这位人民英雄,把“隆化中学”改叫“存瑞中学”

这篇课文的来源,是1948年9月17日《人民日报》首次报道董存瑞事迹的新闻《手托炸药包炸毁碉堡、董存瑞同志英雄牺牲》,全文如下:

手托炸药箱毁敌碉堡

董存瑞同志英勇牺牲

舍身为革命光荣完成解放隆化任务

【新华社东北十三日电】迟到:冀察热辽解放军某部六班班长董存瑞同志,牺牲自己的生命,只身摧毁敌军坚强碉堡,对解放热西隆化城的战斗,在重要关键起了重大作用。

五月廿六日隆化战斗中,当我军逼近国民党城内核心工事时,敌人在东北角的明暗地堡群和一个架在浅沟上的桥状碉堡,阻住了我军的进路;并发射交叉火网,使我军接近困难,当时曾连续上去了两个爆炸组都没有完成任务。如不能炸毁这座桥状堡垒,战斗就不能再向前发展,就无法最后歼灭集中在核心工事里的敌人。

这时共产党员董存瑞同志,不顾刚才因完成其他两次爆破任务的疲劳和连长的劝阻,坚决要求继续担任炸毁这一桥状堡垒的任务。他得到允许后,抹了抹汗,就抱起炸药箱子冲到敌堡垒跟前,但当时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把炸药支在堡垒中间,而放在堡垒下面,则又炸毁不了它。董存瑞同志于是发挥了无产阶级的高度自我牺牲精神,毫无犹豫的一手托住炸药箱,一手拉开导火线,在震天的一声轰响中,堡垒被炸毁了,而我们优秀的共产党员董存瑞同志也永垂不朽地光荣牺牲了。这一英勇壮举,激动了全体指战员的杀敌烈火,突击队马上踏着他的血迹,随着浓烟冲进敌阵,终于占领了敌人的核心工事,当场俘敌一百三十余名,缴获机枪冲锋枪各十余挺,突围逃窜的残敌,也经另部我军全数歼灭,光荣地完成了占领承德外围重要据点隆化城的任务。

董存瑞同志是察哈尔省怀柔县南山堡人。现年二十岁。出身于贫农家庭。一九四五年二月参军,一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曾在独石口、复新屯、南湾子诸次战斗中立过大功三次。平时刻若练兵,两次投弹射击都是全连第一名,对学习爆炸也很用功。并善于团结战士和群众。在进攻隆化前,该部途经头道沟村时,曾有两个妇女向我军控诉蒋介石匪帮残杀了她们的丈夫,致使弱妻孤子无法过活的罪行。当时董同志即义愤填胸,宣誓:“不惜任何牺牲,定要为热河人民报仇!”战斗前夜,他在军人大会上要求第一个担任爆炸,终于在这次战斗中,实践了自己的英雄誓言。

对于董存瑞同志的牺牲,冀察热辽军区程子华司令员特于日前撰文悼念,并号召全军发扬他的伟大英勇精神,努力提高战术技术,以争取更大的胜利。

可以看出,1949年版的教材中的课文主体,就是由《人民日报》首次刊登的董存瑞的报道稿改写的。

这是人教社的第一套教材。人教社1957年首版的第三套教材,仍然保留了《战斗英雄的故事》一课。

第三套教材中,在第20课

1961年,人教社第四套教材《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第5册(试用本)》中,首次出现了《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课题,我们看一下内容,它是在1949年版的基础上,增加董存瑞炸碉堡的具体细节而形成的。

我们看一下内容 :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董存瑞是咱们解放军的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他曾经立过四次大功,两次小功。在解放隆化的一次战斗里,他为了完成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一九四八年五月,我军解放河北省隆化县城。部队进了城,逼近隆化中学的时候,敌人守着一座坚固的碉堡,用十几挺机关枪和冲锋枪组成强烈的火网,阻挡我军前进。两个爆破组去炸这座碉堡,都没完成任务。总攻就要开始了,必须立即炸毁这座碉堡,给部队开辟前进的道路。

董存瑞紧握着拳头,用坚决的眼光望着连长说:“连长,我去炸掉它!“连长批准了他的请求。

在一阵手榴弹的掩护下,董存瑞抱起炸药,从烟雾中冲了出去。他忽左忽右地向前爬行,离碉堡不到四十米了,敌人的机枪越打越密,再不能前进了。他利用凹地掩蔽,仔细观察,看清楚碉堡建筑在桥上,桥下是一条干枯的河道。他就对准碉堡投了个手榴弹,趁着浓烟冲到桥下。

桥底离地有六七尺,桥沿上没有放炸药的地方,把炸药放在地上吧,又炸不着碉堡。怎么办呢?董存瑞急得满头大汗。这时候我军突击队冲锋的喊声一阵紧一阵。董存瑞想,多耽误一分钟,就会多牺牲一些战友。他毫不犹豫地一手托起炸药,一手就拉导火线。

“轰隆!”巨大的响声震得山摇地动。敌人的碉堡粉碎了。董存瑞光荣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们的部队冲进了故阵,红旗在隆化中学升起来, 敌人全部消灭了,隆化解放了。

领导上决定,追认董存瑞烈士为战斗英雄,模范党员,还把他生前领导的那个班命名为“董存瑞班”。董存瑞班的战士们宣誓:“要永远保持英雄的光荣和英雄的作风。”

人民政府为了纪念这位人民英雄,把”隆化中学”改名为“存瑞中学”。

这个课文在体量上,比较接近了1972年版本的北京教材中的课文了。但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不多,而且语句也没有1972年版那些充满着铿锵有力、节奏分明的语调。

在小学教材里,董存瑞的故事,文革前基本就是这两个版本。

显然,这两个版本内容比较简单,细节不多,刻画也未作抒情的铺垫,文章中的英雄主义色彩与高光的倾情渲染,也要弱于现行的版本,这都体现出五、六十年代的文本特点,就是在慷慨激昂的语言表达上,与现在的文风还是有差距。这里实际上反映出白话文在修辞上有一个逐步游刃有余的晋级与升华过程。

这样,我们依然要回到1972年北京小学课本里的课文及它的源头1971年9月版的《战斗英雄的故事》中的董存瑞的故事上来,继续寻找现行版本的生成轨迹。

这个课文及故事来自于哪里?

这里就有必要看一看,五六十年代有哪几种关于董存瑞事迹的文本。我们略作浏览:

1、1948年9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董存瑞首篇报道:《手托炸药包炸毁碉堡、董存瑞同志英雄牺牲》。这篇报道,直接衍生出了第一套教材、第三套教材里的董存瑞的相关课文。

2、1950年9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王戎的人物通讯《董存瑞的战友——郅顺义》。

这篇课文很快收入1950年11月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4册》。这是中学课本,我们看一下文本,与现行的小学课本中的课文并无相同之处。

3、1954年5月出版的 《真正的战士——董存瑞的故事》,作者: 丁洪、赵寰、董晓华,这个版本的作者也是后来电影《董存瑞》的编剧,1960年,此书取消了“真正的战士”,以《董存瑞的故事》出版。

4、左林版的“董存瑞”故事。左林写的故事,首次出现在 1954年6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青年英雄的故事》中。此书初稿曾以《青年的典范(初稿)》的形式面世,作者标明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办公室编印,出版日期为1953年。作者左林经过充实初稿之后,以定稿本出现。

左林这个版本,是董存瑞故事影响最大的版本,日后1971年9月版的《战斗英雄的故事》及抽取出的1972年北京小学课本里的课文,很多语句均来自这个版本。

因此,对左林这个作者,我们重点关注一下。

左林版

在沈文主编的《董存瑞》(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中曾经介绍左林参与董存瑞事迹的创作过程:

——1953年6月23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即现在的共青团的前身。

在这次代表大会上,树立了一批在中国革命斗争中涌现出的青年英雄典范,号召全国青年向他们学习。这些青年英雄是:刘胡兰、董存瑞、丁佑君、杨根思、罗盛教、黄继光、邱少云。

为了推动向青年英雄学习,大会印发了《中国青年英雄典范》一书。大会后,向青年英雄学习的热潮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后来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就是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当选团中央书记的(青年团二大后来统一排序为共青团七大)。筹备召开青年团二大时,胡耀邦已接替首任团中央书记冯文彬主持团中央工作,他亲自部署树立青年英雄典范的工作,督促《中国青年英雄典范》的编写。当他得知董存瑞的事迹材料资料太少编写困难时,当即责成负责这项工作的团中央工作人员左林放下手头其他工作,专门去调查了解董存瑞的事迹。

左林到董存瑞生前所在部队及怀来、隆化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按时写完了董存瑞的事迹,让董存瑞和刘胡兰、黄继光等一起出现在《中国青年英雄典范》中。

这次调查采访,使左林掌握了董存瑞的许多素材。——

左林版图书

在陈晓斌著所著的《信仰:新安旅行团1938》(读者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21年12月版)中有较为详细的对左林的经历的介绍:

——团员左义华(后改名左林)成为著名作家和共和国青少年工作的开拓者。1938年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桂林任伤兵之友队副队长,编辑出版《中国少年丛书》。

1941年7月与张平、张杰赴新四军军部,遭遇日军大“扫荡”被俘,在狱中与战友组成党小组进行斗争。后在党的营救下逃出,经组织调查,批准重新入党,在新四军1师3旅文工团任队长、队指导员。1943年春经选举任“新旅”团长,同时任华中青联常委、盐阜区儿童团总团长、少先队总队长等。

1945年创办华中少年出版社,出版《华中少年》,任社长、总编辑。还担任《新华日报》特约记者、淮阴县委常委。1948年任华东野战军营团干部队指导员。

1948年团中央组建时,第一任团中央书记冯文彬将“新旅”团长左林调到西柏坡,参与团中央筹建工作。至此,左林离开了工作13年之久的“新旅”,他是参加“新旅”历史时间最长的团员。“新旅”的长期锻炼培养了左林的思想高度、文学修养、对少儿心理情趣的了解和勇于开拓创新的魄力。

他于1949年春进北京,任团中央宣传科长、《中国青年》总编,随中国青年代表团赴苏联访问。1951年11月,团中央创办中国少先队员队报——《中国少年报》,他任报社社长、总编辑,报纸后来发行量达到870万份。《中国少年报》的前身是《中国儿童>,1949年9月毛主席为《中国儿童》题词“好好学习”,成为少年儿童的座右铭。他是一届、二届团中央委员,任团中央少年部长、中国保卫儿童委员会委员,他首创评选“十佳”少儿辅导员活动,以后不少行业都开展评选“十佳”的活动,左林是“十佳”活动的首创者。

1954年《中国少年报》上连载的“董存瑞的故事”

1964年调至国家体委,先后任《新体育》总编辑、《健康之友》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体育报》总编辑,首创中国女子足球赛。当选为中国记者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体育记者协会副主席、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1995年去世。

他11岁开始写作,一生发表200多篇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主要有《义华的日记》《生活的故事》《董存瑞》《在幸福的国家里》《小英雄》《黄克诚大将》等。——

左林版图书

5、董存瑞的战友郅顺义在《解放军文艺》1964 年第8期上发表回忆录《董存瑞》,以亲历者的角度,提供了更多的董存瑞英雄壮举的细节。

郅顺义版

此文收入人教社1964 年版的《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语文第4册(试用本)》。

在1972年的北京小学版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出现之前,关于董存瑞的文本主要就是上面五种。

也只有这五种文本,能够被节点定在1971年的董存瑞的新编故事所接受。

那么,我们就来重点看一下,现行的课本中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语句,究竟来自于哪一个版本(黑体字为现行课文内容):

1948年5月25日,攻城的大炮震撼着整个隆化城,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战士们像潮水一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学。

(左林版:他们在城的四周修筑了一连串高高低低的雕堡。在他们司令部的所在地——隆化中学,更是地堡林立。)

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几条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那座桥架在隆化中学墙外的一条旱河上。

(郅顺义版:敌人的机枪嗒嗒嗒地疯狂扫射,严密地封锁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正在这时,学校外侧旱河上的“桥形碉堡”里,突然地喷出几条火舌。)

狡猾的敌人在桥的两侧筑了墙,顶上加了盖,构成了一座暗堡。

(左林版:那座桥筑在中学围墙外的干河上,桥的两边筑有墙,顶上还有盖顶,成了一个坚固的调堡。)

冲锋的部队被压在一个小土坡下面,抬不起头。

(左林版:正在这里,敌人的六挺机枪,突然像狂风暴雨般打过来。这突如其来的火力,把我们的战士压制在一条小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

冲在最前面的一个战士倒下了。

(郅顺义版:冲在前面的小刘祥倒下了。)

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

(左林版:“连长,我去炸掉它!”董存瑞坚决地说。)

“连长,我掩护!”战友郅顺义也恳切地说。

(左林版:“连长,我去掩护他爆破!”到顺义向连长请求。)

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同志们,扔手榴弹”连长给战士们下了命令。

(郅顺义版:董存瑞的决心使指导员改了主意。他和副连长合计了一下,忙过来握着董存瑞的手说:“好,这次再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你一定要炸掉它,给大部队扫除前进的障碍,”

(左林版:连长答应了。董存瑞点了下头,似乎说:多好的同志啊!“同志们,打手榴弹!”)

董存瑞抱起炸药包,郅顺义背起两兜手榴弹,同时跃出战壕,冲了上去。

(左林版:董存瑞叫着,他挟起炸药,纵身一跳,从手榴弹的烟雾中冲出去了。郅顺义带着两兜手榴弹,也在同一时刻跳了出去。)

他们互相配合,郅顺义扔一阵手榴弹,董存瑞就向前跃进几步; 郅顺义再扔一阵,董存瑞再跃进几步。跟在后面的战友把一捆捆手榴弹送到郅顺义手里。

(郅顺义版:在火力组的掩护下,董存瑞、一班长和我互相配合着向桥形碉堡扑去。我打一阵手榴弹,董存瑞就向前跃进几步,再打一阵,再跃进几步。一班长就源源不断地把手榴弹送到我的手里。)

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激起了点点尘土,四周冒起了白烟。

(郅顺义版:敌人慌了,更加疯狂地朝董存瑞射击,子弹扑哧扑哧的打得他身边的尘土直冒烟。)

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上好几米。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

(左林版:董存瑞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于是敌人以为他死了,转移了射击目标。就在这一刹那,他迅速地滚进了好几米,于是敌人的机枪又朝着他打来。)

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他用手一摸,全是血。

(左林版:突然像有人把他猛撞了一下一样,脚不灵便起来,接着,鲜血从他的腿肚流出来,一滴滴洒在地上。他没有时间顾及这些,他咬着牙,还是继续朝堡爬去。)

这时,他离暗堡只有几十米了。他隐蔽在一小块凹地里。

(左林版:立刻,董存瑞他们面前成了一片火海,仅仅靠着一点凹地,暂时掩蔽了自己的身体。那个可恶的碉堡离董存瑞虽然不到40米,但这里每寸土地都落下了密密的子弹,就是鸟儿也飞不过去。)

郅顺义接二连三地扔手榴弹。趁着腾起的黑烟,董存瑞猛冲到桥下。

(左林版:他对致顺义说:“打手榴弹,让我冲上去!”手榴弹在敌人碉堡前开了花,敌人楞了一下,就在这一瞬间,董存瑞早已乘着黑烟跳进干河。)

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

(郅顺义版:他几步窜到桥底下,抱着炸药向四周环视了一圈,……桥离地一人多高,两旁是光滑的墙壁,顶上是平平的桥板。)

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在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无法炸毁暗堡。

(左林版:董存瑞两次把炸药放在桥沿上,都滑了下来。要是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稠堡。他急得像身上着了火一样。

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

(郅顺义版:突然,身后响起了喷亮的号声)

(左林版:中学里面,冲杀的声音一阵紧一阵。)

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

(郅顺义版:突然身子向左一靠,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形碉堡,右手猛地一下拉开了导火索。)

(左林版:董存瑞毅然地用左手托起了炸药,抵在桥底上,昂起头来,对顺义说:“要是我没有完成,你来完成它!”他用右手拉着导火线,用尽全身力量,大声叫起来:“同志们,为了胜利,前进!”)

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

(郅顺义版:导火索嵫嗞地冒出了白烟!)

(丁洪版:那根短短的、仅能燃烧七秒就要爆炸的导火线点着了。它冒出了白烟,在那*阴暗的桥下闪着火花,照着那流着汗水、圆睁两眼、钢铸般的脸——多么坚定而骄傲的脸啊!)

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战斗英雄的故事》:只见他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把导火线猛地一拉,导火线嗤嗤地燃烧起来,一秒、两秒……董存瑞如钢铁巨人般巍然屹立,两眼放射着胜利和喜悦的光芒,他抬头望着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胜利,冲啊!”)

巨大的响声震得地动山摇,前进的道路炸开了。

(左林:随着火光一闪,巨大的响声震得山摇地动,在烟雾中,桥型堡被炸飞了。董存瑞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用自己的身体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战士们冲过烟雾,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

(左林版:那巨大的响声,就像一声号令,战士们一跃而起,冲进烟雾,扑向敌人。)

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

(左林版:红旗在隆化中学升了起来,残余的敌人投降了,隆化解放了。)

从这个比对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简略的判断,左林的版本被教材吸取量达45%左右,郅顺义版本大致在35%左右,丁洪等的版本大致在10%左右,剩余10%是《战斗英雄的故事》纯粹文字上的再组织与再润色。

综上所述,作总结如下:

1、目前教材中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在文本上,脱胎于1972年版的《北京市小学课本:语文第8册》,其源头是1971年9月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战斗英雄的故事》。

2、《战斗英雄的故事》中的董存瑞故事,是按照如下比例采自前人的相关作品:左林的版本占45%左右,郅顺义版本占35%左右,丁洪等的版本占10%左右。

3、目前教材中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可以采用如下的来源注释:本文根据左林、郅顺义、丁洪、赵寰、董晓华的相关作品改写。

众多的来源,正反映出目前课本中的《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融入了各个版本的精华所在,体现出一种更为全面、臻美、立体的视角,汇聚起各个版本里分散了的、各有侧重、各有所长的激情要素,从而使目前的课文能够超越之前教材里的不同版本,而成为这个故事系列中最为完善的一种,也让我们见识到一篇经典的课文,是如何经受千锤百炼的锻造历练而打磨成功的。

0 阅读:1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